《8個你不可不知的國際關係議題》:拉丁美洲的小國外交策略

《8個你不可不知的國際關係議題》:拉丁美洲的小國外交策略
1838年法墨糕點戰爭(Pastry War)轟炸聖胡安|Photo Credit:  Horace Vernet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冷戰時期,除了古巴之外,拉美國家在政治上受制於美國,對外政策幾乎奉行美國旨意,在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中,成為美國的「表決機器」。為了「反共」,超過30萬的中美洲人死於內戰;在南美洲,約4萬人失蹤,5萬人遇害,50萬人受到監禁與酷刑。

蘇聯解體後,古巴一度孤立無援。此外,在古裔美國人的運作下,美國國會通過了1992年的《古巴民主法》(Torricelli Law/Cuban Democracy Act)與1996年 的《赫爾姆斯—伯頓法》(Helms-Burton Act/Cuban Liberty and Democratic Solidarity Act),持續對古巴進行經濟制裁。然而古巴的威力實在不容小覷,這個彈丸小國努力爭取國際社會的支持,曾當選聯合國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也加入加勒比國家聯盟(Association of Caribbran States)、世界貿易組織等,更重返美洲國家組織。

拉美各國與美國之間的關係也在21世紀有所改善,只是在毒品、非法移民等議題,依舊有歧見。由於小布希政府(2001-2009)將外交重心放在中東,而忽略拉美國家政局變化,導致美國對拉美影響力銳減,左派勢力因而有機會重返政壇。2006年,恰好有11個拉美國家舉行總統大選,左派與中間偏左派政黨紛紛勝出,促使左派政治版圖占拉美總面積達80%,寫下極具意義的歷史扉頁,而有所謂的「粉紅浪潮」(Pink Tide)之稱。

21世紀的拉美左派,不同於二次大戰前的傳統左派,也與冷戰時期的左派迥異。拉美左派政府將貧富懸殊問題歸咎於由「華盛頓共識」所主導的新自由經濟政策,批評美國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美洲開發銀行干預拉美經濟。彼時的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Hugo Chávez, 1954-2013)、阿根廷總統基什內爾(Néstor Carlos Kirchner, 1950-2010)和巴西總統魯拉(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 1945-),一度相當風光,利用美洲國家高峰會(Summita of Americas)等場合,頻頻挑釁美國總統小布希。

拉美左派政府意圖改善貧窮問題,縮小窮人和富人之間的差距,顧及醫療、教育、住房、就業、工資、婦女權益、老人照護等社會福利,也積極投入基礎建設與經濟發展。另外在媒體方面,仿傚卡達半島電視臺(AI Jazeera),委內瑞拉媒體在政府的支持下,於2005年成立南方電視臺(La Nueva Televisora del Sur),不再受CNN等媒體的壟斷,而以自己的拉美觀點,用英、西、葡文,24小時向國際社會傳遞拉美心聲,報導真實的拉丁美洲。南方電視臺的媒體外交策略十分成功, 並受到古巴、玻利維亞、尼加拉瓜、烏拉圭四國政府的支持而共同經營。

今日,左派政府備受挑戰而日益式微。不過,仍有如古巴、尼加拉瓜、厄瓜多、委內瑞拉、玻利維亞等一些象徵性的左翼政府,讓「粉紅浪潮」不至於完全褪色。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8個你不可不知的國際關係議題》,三民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王世宗、王文隆、周雪舫、陳小雀、林志龍、趙秋蒂、廖舜右

世界正在行進,身為世界公民的你,腳步跟上了嗎?

國際關係屬於政治課題,而政治是人際關係的一種表現,由此可見,國際關係是人際關係的擴大。那麼「國家」要如何和另一個「國家」進行交流呢?他們怎麼交朋友?彼此看不順眼時,要怎麼打架?打架過程中又要注意些什麼?本書透過8個議題,帶你細數近代國際局勢的分與合,呈現出強權之間的縱橫捭闔,小國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一同瞭解今日國際關係是如何形成。

getImage
Photo Credit: 三民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丁肇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