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欺欺人的旅客數據,造就「灑幣救地方」的觀光政策

自欺欺人的旅客數據,造就「灑幣救地方」的觀光政策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觀光局雖然提出種種觀光白皮書,到頭來卻不斷用灑幣補助的方式吸引遊客,原本一次性的補助甚至變成地方首長「搶奪」的標的,而拿到錢的縣市當下充足了報告數字,卻也無心從根本改善地方觀光。

交通部觀光局一如往年,在12月發布來台觀光客已達1,000萬人次的消息,聲稱連年破千萬還較去年更早達標,似乎顯現出台灣觀光產業一片榮景,然而,觀光業者的感受恰好相反,觀光旅遊相關產業如遊覽車、住宿業求售或倒閉潮屢見報端,產業哀嚎聲連連,顯然交通部觀光局所公布的觀光客來台旅次的數據,有粉飾太平的問題,甚至有自欺欺人之嫌。

那麼多的觀光白皮書,台灣遊客為何還是越來越少?

交通部觀光局所公布的入旅客數據,只不過是把內政部移民署有關 「來台」入境人次資料,轉貼公布,但若細看觀光政策,觀光局包括「Tourism 2020-臺灣永續觀光發展方案」、「創新永續,打造在地幸福產業」、「多元開拓,創造觀光附加價值」、「安全安心,落實旅遊社會責任」、「開拓多元市場、活絡國民旅遊、輔導產業轉型、發展智慧觀光及推廣體驗觀光」五大策略等政策白皮書,看似花團簇簇實則花拳繡腿,空洞不務實的可以!

交通部觀光局在官網聲稱的觀光政策重點,包括加強觀光資訊應用及旅客旅遊行為分析、建立觀光大數據資料庫、引導產業開發加值應用服務等等,看來都沒落實做到,如何開拓多元市場?如何針對各目標市場及客群採分眾行銷?如何能提高入境旅客消費力及觀光產業產值?由以下交通部觀光局每年所公佈的「來台旅客消費及動向調查」經濟數值,來看政府如何自我感覺良好、自我催眠:

  1. 2015年來台旅客平均每人每日消費的208美元,2017年只剩179美元(-14%)。
  2. 2015年的平均停留夜數6.93夜,降到2017年的6.39夜(-3.6%)。
  3. 2015年來台旅客平均每人消費1,378美元,降至2017年的1,147美元(-231美元);以(-231美元)*1,072萬(今年旅客人次)=負24.8億美元觀光收入(台幣800億元)。
  4. 陸客從2015年的418萬人,急縮到2017年的273萬人次,導致觀光外匯收入新台幣3,749億元(2015年4,589億元),足足少了841億元。
  5. 2017年國外旅客平均每人每日在台消費能力,以日本214美元最高其次韓國195美元,陸客184美元為第3;這數據雖然日本、韓國比陸客高,但其總數跟停留天數均較陸客少,肯定是無法彌補過陸客人數和天數所減少的衝擊。

面對這狀況,政府以補貼和免簽證政策導向新南向18個國家,但平均每人每日152美元消費能力卻遠比陸客貢獻度低太多,實在無法填補陸客減少的數量和消費貢獻度減少的缺口,說明政府「開拓多元觀光市場」的成效不彰,更何況,這些非陸客人數的增加,有部分原因是我政府提供許多經費補貼或免簽證的待遇,如果扣除這些補貼再加上推廣南向市場的社會成本,台灣觀光的外匯淨收入其實更是慘不忍賭。

RTR1LA3E
Photo Credit: Richard Chung/reuters/達志影像

台灣人旅遊通通跑出國,那我們「灑幣」救地方好了

內需觀光不振是因為台灣人不愛旅遊嗎?其實,當交通部觀光局絞盡腦汁推出一連串低效的國內旅遊餵毒補助時,台灣人民出國人次卻屢創紀錄:

  1. 2017年出境人次突破1,565萬人(較2016年增加7.3%)。
  2. 2017年國人出國旅遊消費總支出,達到7,216億元(較2016年多8.6%),平均消費支出為49,463元。2017年台灣出國平均消費支出約為1,432美元,比來台旅客平均消費1,147美元還要高出許多;總計國人出國旅遊消費支出高達105億美元。

據此推論,台灣的觀光產業,無論是面對對岸、日韓、歐美港澳,都是嚴重的「逆差」,這難道不值得政府重視?當政府廣開廉價航空航班的同時,難道不能未雨綢繆為國內旅遊想出一套緩衝機制?

結果觀光局想到的,就是「灑幣法」,再來看看今年交通部的觀光決策,是怎麼樣的「密集補助」:

  1. 今年3月26日交通部觀光局推出「振興花蓮觀光計畫 3355活動」,以6,000萬預算補助花蓮。
  2. 今年5月15日交通部觀光局推出「南部灣域住宿優惠活動」,以9,000萬預算,補助南高屏澎縣市。迫於業界反彈及區域立委要求,復於5月28日以嘉義布袋到澎湖龍門港作為推廣重點,推出「山海戀優惠行程」,配合澎湖獎勵措施,輔導嘉義旅館、民宿,與旅行、船舶業結盟等獎勵措施。
  3. 今年10月25交通部觀光局推出「樂齡旅遊補助計畫」,以9,500萬預算,補助宜花東高屏縣市。原本預計補助花東高屏地區,但方案公布前一天,因地方立委陳情,又將宜蘭納入補助,但排除宜蘭、礁溪和頭城等地,又引起地方業者反彈,交通部觀光局於10月31日政策急轉彎,先是上午澄清未納入宜蘭、礁溪和頭城3地,下午又說這3個市鎮位於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範圍或,確實有活絡觀光需求,將「併案納入辦理」。
  4. 今年12月18日交通部觀光局推出「擴大國旅暖冬遊獎勵方案」,自108年1月1日起至1月31日,挹注9.8億元經費,補助縣市自由行排除台北、新竹市、桃園市等3地。在桃園市鄭市長、立委與飯店業者反應這是懲罰資優生壓力下,12月20日交通部觀光局不意外的政策又急轉彎,預計再投入3.2億元,將3縣市全數納入暖冬方案。

綜上來看,觀光局這樣灑幣式的一次性補助計畫,好像逐漸變成地方首長搶爭的「觀光預算」,也讓人覺得交通部觀光局的專業度程度堪慮。

mdly73kszr2q04rha9yw00072u3poy
Photo Credit: 中央社

中央補助說讓「淡季不淡」,但地方政府有心提升觀光的根本品質嗎?

對產業發展的瓶頸,如果只能頻以補助決策降低怒氣,不是決策品質粗糙,就是不瞭解產業需求之所在,因為這種踩摸石過河的短線作法,治標不治本,跟放任地方不斷建設天空步道、彩繪村等一次性觀光設施一樣,不說是主管機關行政怠惰,真不知道該用什麼形容。

再者,觀光局長盼讓淡季不淡的「擴大國旅暖冬遊」方案,是繼年初花蓮地震以來,觀光局第4度大幅度補助國旅市場,但這種透過補助鼓勵國旅讀「放煙花式補助」,雖然會有一陣子欣欣向榮,但頻繁的釋出會彈性疲乏,更會養成旅客「有補助才出門」的習慣,如同抽鴉片一樣,一旦上癮就難以戒掉,即便觀光局強調補助不是「撒錢」或美化收益數字,但拿爭議性這麼高的每年百億機場稅分配款來當交通部觀光局小金庫,真的如長官們所說透過補助作為「藥引」,在行政資源挹注時,打造地方品牌、建立口碑?筆者認為不然。

上述的狀況,加上觀光人才在地方政府重視行銷包裝下受到忽視,當縣市將新聞傳播與觀光整併,雖然業務由辦理觀光的事務及基層人員處理,但領導的卻都是新聞媒體的人,結果就是地方政府不斷灑錢辦活動、推廣及行銷,缺忽略真正該做的基礎觀光環境設施整備、調查、策略、投資等等的人力及經費,而讓宣傳行銷吃掉多數預算。

底沒打好,卻不斷抹脂擦粉製造光鮮亮麗的外表,因此國內旅遊品質每況愈下,國人一直往外跑,地方政府就又開始灑錢辦活動想吸引旅客,中央也跟著亂灑錢,不斷的惡性循環下,台灣的觀光環境只會更往下沈淪。

鯖魚節藝術牆 最新打卡景點繽紛揭幕
Photo Credit: 中央社

觀光旅遊產業只圖溫飽訴求,被主管機關這樣補貼,有些是如久旱逢甘霖,有些是不拾嗟來食,從報名參加補助案旅宿業者數字不高,就可以看得出來,而相關官員在這幾次補助的最可惡之處,就是藉由補助觀光產業生計及民眾旅遊獲益的小確幸,來合理化的無知的政策,相關的補助措施根本是變相懲罰,飲鴆止渴。

例如,觀光局有多少人力處理核銷的事?光靠局內旅宿組20幾位人力的作業能量,到明年下半年多數業者恐還領不到錢,最近又聽聞觀光局要委外給某觀光協會來辦理核銷作業,算一算委託經費將近千萬,屆時我們再看,政府有無依政府採購法公開上網程序委外作業。

我們沈痛的呼籲蔡政府,除了努力開拓多元市場,輔導觀光產業轉型和公布旅次之外,應當誠實揭示背後的經濟產值數據,才能正視產業困境,以拚經濟為念,改善兩岸關係,從而訂定更有利於觀光產業的務實政策。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