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緬甸路透社記者遭捕一週年,各國媒體上街以「招牌手勢」聲援

緬甸路透社記者遭捕一週年,各國媒體上街以「招牌手勢」聲援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緬甸路透社記者瓦隆和喬索歐2017年12月遭逮捕,今年9月遭判刑。世界各地媒體紛紛公布照片,以「比讚」手勢紀念這兩位記者被捕一週年。這個手勢是兩位記者出庭時做出的手勢,象徵「不服從」。

2名路透社記者採訪羅興亞危機,被緬甸仰光的地方法院以違反《國家機密法》被重判7年,2名被告11月提起上訴,受理上訴的上級法院將開庭審理。

32歲記者瓦隆(Wa Lone)和28歲記者喬索歐(Kyaw Soe Oo)2017年12月遭逮捕,經仰光的地方法院審理後今年9月判刑。

這宗矚目案件,引發外界質疑緬甸民主進程,外交界與人權團體更提出強烈抗議。儘管國際社會強烈譴責緬甸對兩記者判此重刑,他們至今已被囚禁超過一年。

兩人的辯護律師11月初提起上訴,提出警察構陷的證據,並強調全案缺乏犯罪證明。

路透總編輯阿德勒(Stephen J. Adler)發表聲明說:「我們期待向緬甸高等法院提出理由,說明何以必須撤銷原判決,因為原審對2名被告判刑7年是個極其惡劣的錯誤。」

原審法官9月判決,瓦隆和喬索歐在報導羅興亞危機期間意圖取得機密文件,觸犯國家機密法罪名成立,判2人7年徒刑。人權團體和外國觀察人士痛批這些指控是對媒體自由的攻擊,意圖阻止媒體報導羅興亞危機。

國際社會呼籲緬甸領導人昂山素姬(Aung San Suu Kyi)必須介入此事,但這些強烈關注並沒有在緬甸國內引起重視。昂山素姬在9月間說,「兩位記者坐牢無關言論自由,而是犯法」,反擊遭全球批評為試圖扼殺新聞自由的審判。

央廣報導,媒體權利倡議者表示,判決已經產生寒蟬效應,對敏感問題的調查噤聲。無國界記者組織(Reports Without Borders, RSF)亞太區辦事處負責人牛丹陽(Daniel Bastard)表示:「對一個聲稱正朝民主轉型的國家來說,這完全無法接受。」

在無國界記者組織最新的「世界新聞自由指數」(World Press Freedom Index)中,緬甸排名下降6名至137名。牛丹陽預估,緬甸在明年的排名可能進一步下滑。

出了緬甸,這兩位年輕的記者被譽為英雄,也獲得一些獎項,但無法親自出席領獎。時代雜誌(Time)13日宣布,選出4位冒險探尋真相的新聞人員,還有一家媒體為2018年風雲人物,並給予「真相守護者(Guardians)」美名,兩位路透社記者即是代表之一。

兩人迄今仍然身繫囹圄,他們的妻子拿著兩人的照片出現在封面上。

《Free Radio Asia》報導,12日,上百名緬甸社運和媒體人士在仰光集會,點燃蠟燭並釋放黑色氣球,呼籲當局釋放被關押在永盛監獄的兩名路透社記者。

青年政治組織「Generation Wave」的成員Moe Thway表示這宗案件損害了緬甸的國家聲譽,「世界各地元首和訪問過緬甸的國際組織都要求釋放他們,但我們的國家好像完全不把國際的聲音當成一回事,難道全世界都錯了嗎?」

近日路透社公布了世界各地,包含倫敦、上海、日本等國的員工照片,以「比讚」手勢紀念這兩位記者被捕一週年。此外,各國媒體如BBC也用同樣方式聲援。這個「比讚」的手勢,是兩位記者之前出庭時在法庭做出的手勢,象徵兩人「不服從」。

RTX6I70C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路透社記者瓦隆出庭時比出象徵兩人「不服從」的手勢。
RTX6ICI0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紐約路透社員工在時代廣場上集體以「比讚」手勢,聲援兩名因報導羅興亞危機遭重判的路透社記者。

延伸閱讀:

新聞來源:

責任編輯:李牧宜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