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出中國》:20世紀初的中國,被視為落後的「混種」國家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中國是古老的,充其量是靜止,最糟的是落在進步與現代的世界之後。這種形象普遍流傳。一九一一年,美國社會學協會會長描述中國是「歐洲中世紀再現」。
抨擊中國文明正好也支持列強瓜分土地。十八世紀,外人對於中國與中國文化絕大多數抱持無疑的正面態度,然而,馬甘尼使節團所著的書籍與文章,卻迅速扭轉此觀念。十八世紀是中國藝術風格的全盛時期,外人對中國的印象是英國皇家植物園(Kew Gardens)裡的寶塔,以及中國是理性開明的專制政府。然而,隨著外人對中國越來越熟識,加上第一手的中國報導出版,以及外人與中國商業往來頻率增加,再者居留於中國的外人在鴉片戰爭後提高,再再都使厭惡與輕視同時滋長。對中國的好感逐漸被懷疑擠開,而純粹的輕視又再度取代懷疑。中國破舊衰老。一八七三至七四年,約翰・湯姆森(John Thomson)出版劃時代的攝影集,定義視覺的中國。他行遍首都、通商口岸,見識社會「百態」,然而,相片中優美卻殘破的遺跡及褪色的宏偉景觀令人驚訝。一位專擅英式美學的古物研究與對抗殖民的歷史地景激盪。落後正是征服統治的正當理由。
鄙夷手下敗將能讓勝利的外強得到不少好處,但是,中國的問題並不是僅僅只是外國的文化優越感就能說明。馬甘尼宣判清朝的未來。他在一七九四年信心十足地斷言時,可能根本沒有想到這裡正是戰場。接見馬甘尼使節團的清朝當時非常強盛。但是,一八三九至四二年,正值工業化的英國帶著蒸汽驅動的軍艦、先進的武器與組織到來,儘管清朝軍隊奮戰,英國仍然大敗清朝。依照當代的看法,這是現代世界戰勝古代世界。
中國是古老的,充其量是靜止,最糟的是落在進步與現代的世界之後。這種形象普遍流傳。一九一一年,美國社會學協會會長描述中國是「歐洲中世紀再現」。事實上,中國的人民與統治者都已準備接受在外國發現的實用事物;據他們的說法,他們都頗為「現代」。每一件外國事物和觀念都有人試著瞭解。湯姆森的照片捕捉到了正在轉型的文化,雖然眾人只注意到斷垣殘壁。中國意欲以自己的步調和方式做出改變,在外國觀察者與交談者眼中看到的卻是保守態度的煙幕,或甚至是仇外情結。清朝官員警告外國外交官和顧問不要催促,於是,中國被解讀為充滿敵意,敵對著宛如在門口紮營、占據沿岸重要城市租界與居留地的外國。務實治理解讀成頑固無知。
一九○○年之後,清朝實施「新政」,推動快速變革。命令整頓中國的政府組織與教育系統,廢除以古典書籍為內容的科舉考試,開辦「西式」學堂。這波遲來的改革引發大眾進一步期盼,然而,希望落空。再加上「瓜分租界」時期的失敗記憶猶新,便促成了一九一一年十月的軍事起義,清朝結束。雖然繼任的中華民國也擁抱各種形式的「現代」,甚至連一九一八年戰爭勝利的慶典也規定穿著燕尾服與禮帽,然而,國外仍然沒人把中國當一回事。中國文明與文化是退步的——這種信念由於中國在共和體制時期不斷任用外國人而愈加強化。中國並未被視為現代國家,反而普遍被視為混種,在兩邊世界都少了根。無論中國採取什麼形式,抱持敵意的外國觀察者總能把它轉化成失敗的象徵。
海外學者對此類觀點毫不質疑。雖然中國身為西歐之外的文明國家,全球各地也分布眾多華人社區,但學術界卻毫無中國地位,大學院校各種領域的學科完全不見中國。在歐洲或北美極少數學院任職且與中國相關者,通常都是退休的傳教士、外交官員或前中國海關的職員。某些學術研究品質相當優秀,但絕大部分都不太禁得起時間的考驗或直接被淘汰。此外,關於中國的學術研究也常隸屬「東方研究」科系,在像是政治或歷史的主流學門裡,中國毫無地位。二十世紀初期,大學與學術研究的專業仍然正值推展,即使如此,也有人察覺並表示,極為缺乏與中國相關的學科。此外,研究中國且真正持有教職的學者,卻鮮少對當代事務發言,他們多半從事語言教學,很少有人想要深入傳教、商業或外交領域。研究中國是為了實際應用,不是智識探討,研究中國無法獲得任何有意義的知識。
於是,大眾吸收到關於中國的知識,便交由媒體與自稱專家之人傳達。一九二○年代,外國記者大幅報導國民政府北伐。其中偶爾有些振奮且正面的新聞,例如一九二五至二七年事件的平衡報導,或亞瑟・蘭桑姆痛批上海租界反對改革的外僑,此外,批評如浪潮湧進媒體。「中國通」布蘭德(J. O. P. Bland)一九三二年的《中國:可惜之處》(China: The Pity of It)就在批評中國人「性格」的缺失;美國籍的上海記者羅德尼・吉伯特(Rodney Gilbert)在一九二六年出版《中國怎麼了》(What’s Wrong with China),也許你也發現了,書名並沒有問號,而且他的答案遍山遍野,例如:
中國的詩是多愁善感的空話……。中國獨尊的哲學龐大笨重,基本立論幼稚無知。中國的歷史雜亂無章、混亂、表達拙劣、充滿歧視,而且儒家經典的倫理若非天真的陳腔濫調,就是拿傳統的歧見隨意編成教條。
沒人提過吉伯特根本沒有能力閱讀這些被他完全鄙棄的經典,而他更提到,這類文體的邏輯特性讓他更加客觀。這些偏頗和不實的例子俯拾皆是。然而,人們卻認真看待這些觀點和評論家。
當然,無論是詩、哲學、倫理與歷史等領域,都有為中國權利辯護、詮釋與倡議的人。但是親華派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小眾。許多人讀過亞瑟・瓦利(Arthur Waley)一九一七年後出版的中日詩作翻譯。瓦利曾任大英博物館助理,在現代主義與文化心臟位置的倫敦,他可是響噹噹的人物。但是,吉伯特和布蘭德的讀者似乎才是與中國關係更為直接的人:他們的讀者是實際與中國互動的人,是準備出發到中國的商人或軍人。中國的讀者也讀他們的著作,發現自己的文化遭到曲解,受到西方主流出版商與廣受尊敬的專家踐踏。當時,相較於瓦利,吉伯特和布蘭德重要許多。
Tags:
加熱加味菸成菸害防制破口?菸防團體與立委籲伸張程序正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各界期待的菸害防治法新法上路,其主要目的是禁電子煙和納管加熱菸,以保障國人身心健康。然而,在新法實施兩個月後,其是否有效執行、法規是否存在漏洞,以及政府的風險評估機制是否準備好了等問題,都遭到反菸團體及立委的質疑。
5月31日將迎來世界無菸日,而台灣菸害防制法新法甫於今年3月22日上路施行,正式禁止電子煙與未經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之加熱菸。新法迄今推動超過2個月,爭議卻不斷,不只跨黨派立委、民間菸害防制聯盟及家長與教育團體等,皆質疑為何違法新興菸品仍在實體與網路商店上隨處可見,就連國健署也於日前坦承,違規件數並未因新法上路而明確下降,且稽查懲處對象有相當高比例是未成年人。此外,儘管違法攜帶加熱菸入境最高可罰500萬元,關務署卻發現走私情形異常熱絡,光今年1到4月海關就一共查獲違法菸品1055件,也逼得國健署不斷呼籲民眾不要以身試法。
但這些亂象並非就地合法就能解決,民間菸防團體直言,加味菸禁令至今不見蹤影,以及國健署審查指定菸品之辦法名稱具誤導性、亦無明確機制,皆讓人懷疑本應保障國人,特別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新法,是否真能達到修法初衷、落實執法?立委們也表達擔憂,認為違法菸品四處流竄,國健署與地方衛生局是否有稽查人力與資源不足,導致取締準則混亂的情形發生?
因此董氏基金會、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愛兒親師家長協會、全國家長會長會長聯盟等「台灣拒菸聯盟」團體代表,日前出席國民黨立委林為洲召開的「亂象頻傳?法規漏洞?審查黑箱?拒絕護航加熱菸成『健康菸』」記者會,即提出請求衛環委員會吳玉琴、邱泰源兩位召委,將已經公告的加熱菸上市評估辦法備查案排入審查,才有機會為守護台灣年輕人的健康進行亡羊補牢、並立即公告實施加味菸禁止條例等訴求。
新興菸品違法交易頻傳?家長團體:稽查成效不彰,罔顧青少年健康
在落實執法方面,立委林為洲指出,現行法規中明確規範,任何未經健康風險評估的產品都屬於違法,不能進行銷售或宣傳。然而,目前政府的取締行動僅止於象徵性地針對幾個大型網路平台。台灣拒菸聯盟指出,目前在實體店、代購網站及個人平台等處,依然可以看到相當熱絡的違法電子煙與加熱菸交易。
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表示:「人力不足,是導致取締與稽查成效不彰的原因之一,建議可考慮採用鼓勵民眾檢舉的方法,例如給予檢舉獎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相信全民都會願意一起為防止電子煙違法交易、保護我們的青少年而努力。」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則認為,既然新興菸品管理現在依法有據,問題就落在國健署是否嚴格執法?鑒於新興菸品使用者以年輕族群為大宗,是否有與教育部、學校攜手合作,落實新興菸品菸害防制的教育宣傳?
加味菸禁令為菸商預留漏洞?立委、民團齊聲呼籲國健署應清楚說明
反菸團體抨擊國健署為開放加熱菸,不只使用嚴重誤導性的「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一詞,連在禁止加味菸上,也僅禁止花香、果香、巧克力、薄荷等四種口味,但根據國健署在108年公布的資料指出,菸商申請菸品添加口味已達1200餘種。對此,立委林為洲質疑是否為菸商預留漏洞?台灣拒菸聯盟也質疑,為何加味菸禁令特別給予業者18個月的緩衝期,明顯有別於母法規定,有違反程序正義之嫌。
林為洲也在記者會上點出,新興菸品最吸引年輕族群的地方,就是口味新穎,現在國健署說加熱菸已可送指定菸品風險評估審查,又遲遲不肯公告加味菸禁令,是不是要讓加熱菸的加味菸彈有可趁之機?他呼籲國健署應明確承諾,加味菸禁令公布前或公布後的緩衝期間,都拒審加味加熱菸彈。陳椒華在受訪時則表示,國健署應該檢討為何加味菸緩衝期一事,受到各方反彈?堅持18個月,是有什麼特別考量?為什麼不能跟菸品包裝警示圖文的緩衝期一樣,公告後1年上路?她表示將去文國健署,要求說明。

菸防法配套尚不齊備,有賴社會大眾、菸防團體、立院共同監督
菸防團體不只擔憂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審查不完備,黃正銘理事長更在記者會中強調,早已多次要求中央一定要盡快啟動新興菸品的吸菸行為及公共衛生影響之本土研究與追蹤資料,但至今仍未收到任何回應,讓人相當憂心。立委陳椒華也認為,既然決定開放加熱菸,政府應該積極投入相關研究,以利進行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建議衛福部可以和國衛院展開研究計畫的合作。
菸防法既已上路,又該如何監督?反菸團體認為,立委們可依據立院職權行使法,將有違反或牴觸法律規定疑慮的指定菸品審查辦法,由立院備審改為送交衛環委員會審查,而非便宜行事、讓漏洞百出的制度默默運行下去。針對爭議法規、行政命令,台灣過去就有類似做法,像是2020年開放萊豬的行政命令,就由備審改為朝野聯席審查、2022年兵役延長案,也有由從查照改為審查的呼聲。
身為時代力量立院黨團副總召的陳椒華也提到,近期的再生醫療法,也是因為醫療改革、病友權益團體、醫學法規學界、在野黨團齊聲表達疑慮,才讓政府暫緩表決,顯見法律就算通過,不代表社會各界就應停止關注議題。她很感謝民團一直代替國健署來謹慎把關菸防法,時代力量也會持續關心執法情形,並要求衛福部建置菸品相關之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庫。她認為,「只有當民眾真正理解菸品對健康的危害,我們才能從源頭降低國人對菸的需求,從而達到防治菸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