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加與西班牙的交錯》:「征服中國計劃」與西班牙帝國的極限

《印加與西班牙的交錯》:「征服中國計劃」與西班牙帝國的極限
現今的波托西城鎮,遠方是被稱呼為「豐饒之山」(Cerro Rico)的銀山|Photo Credit: 八旗文化出版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西班牙帝國在亞洲的統治,說穿了也不過就是站在仲介的位置上,抽取出其中的財富罷了,甚至可以說,西班牙就此顯露出了帝國的極限。

文:網野徹哉(あみのてつや)

文物的交流

如此漫長且嚴峻的航海,能夠持續下去的原因,在於亞洲和美洲的財富交換活動,富含極大的魅力。中國文明所孕育出琳瑯滿目的物品,成為美洲民眾夢寐以求的目標。一五七三年,七百一十二卷的絲綢製品、兩萬兩千三百件陶器、瓷器等文物,被運到新西班牙,其多彩鮮豔、巧奪天工的纖細之美,讓墨西哥城的貴婦們驚豔不已。

當時,在東亞世界中,正如同日本史學家荒野泰典所提出的「倭寇性狀況」概念,這個地區的民眾,完全不顧國家的統治與管理,在商人團體和港口城市的媒介之下,自然、自主且強力地擴張人員和物資的聯絡網絡。從新西班牙前來的人們,十分順利地將這一個網絡與自己連結在一起。

交換亞洲絲綢製品和陶、瓷器的等價物,便是美洲的白銀。在這裡值得注意的是,藉由「白銀」的媒介,安地斯世界的人們,也加入了這個從亞洲延長而來的聯絡網路。為了取得亞洲的物產,龐大數量的白銀,便往太平洋的方向輸出。十六世紀末期,從阿卡普爾科(Acapulco)運往亞洲的白銀,已經凌駕於當時墨西哥與西班牙的貿易額之上。一六◯二年,墨西哥城參議機關報告,在一年內從阿卡普爾科運至馬尼拉的五百萬比索白銀之中,秘魯出產的白銀高達三百萬比索。當時波托西一年的白銀生產量,約為六百九十萬比索。由此可以簡單地想像出,安地斯的白銀究竟向外流出了多少。

從菲律賓的角度來看,因為波托西的白銀,與秘魯的直接交易活動,非常具有吸引力。在利馬市的商人大道(Mercaderes),約可以在四十間店內購買到亞洲和歐洲的物產,此外,利馬人「將絲綢製品作為日常生活中奢侈的服飾」,也帶給造訪利馬的外來人士十分強烈的印象。前文提及出身卡塞雷斯的桑戴博士,在擔任菲律賓總督職務之時,曾經提出利馬與馬尼拉之間直接貿易的提案。該提案實際獲得施行的時期,是在下一任總督隆奇里歐(音譯)的任期之內,馬尼拉和利馬的直通運行,提高了收益,獲益龐大。

然而,這條直通運行的航線,不久後便宣告終止。原本美洲白銀的用途,是要經由大西洋,替西班牙國王所焦慮的債務問題滅火。沒想到後來居然不是越過巴拿馬地峽,而是流通到太平洋世界的另一端,這對政府中央而言,當然是無法置之不理的事態。為了阻止白銀繼續向外流動,於馬尼拉禁止在除了阿卡普爾科以外的港口,進行貿易活動,並且對從事貿易的船隻設下數量和重量的限制,甚至干涉與秘魯、新西班牙的直接貿易。儘管如此,以白銀為媒介的太平洋貿易,誘人的魅力實在是難以抵擋,白銀的外流狀況並未就此終止。

在生產白銀的安地斯山地內,當然也充滿了來自亞洲的產品。有趣的是,印第安社會的地方首長(庫拉卡)等有力人士們生前所留下的遺囑,至今仍保留在公文書館之中,其中可以看見亞洲物品的痕跡。

例如一六◯二年,因為雷聲的驚嚇而從馬背上摔下的多尼雅.伊莎貝爾.西薩,是玻利維亞境內拉布拉他市(La Plata,現今的蘇克雷市)管轄內的印第安首長夫人,或許是意識到自己的人生,所剩時日不多,隨即在公證人前立下遺囑。在這一類的文書中,立囑人通常會詳細列出關於死後骨骸的處理、彌撒的次數、舉辦的方式等,指定關於債務和債權的有無和處理方法,並且將自己所持有的財產一一列出。西薩夫人當然也不例外,她列舉出家具、書籍、描繪聖母瑪莉亞的畫布等動產部分。

特別吸引我們關注的,是以一百二十比索購買的「中國製緞面紡織壁毯」。一百二十比索,以當時的幣值來看,是一筆十分可觀的金錢,根據同時期的資料,使用大羊駝將物品運送至波托西的印第安運送業者,一個月的薪資為五比索,一頭大羊駝的價值是七比索。另外,玻利維亞的大首長也在遺囑中列出「四個中國製盤子」的財產。十七世紀初葉,庫斯科的印加族民眾,贈送給住在西班牙的友人加西拉索,一幅「歷代印加國王的肖像畫」。這算是陳情運動的一環,向西班牙國王,請求賜予舊印加王族成員們諸多特權。值得一提的是,用來繪製歷代印加國王肖像的畫布,是「中國製塔夫綢的白色布料」。

馬尼拉的繁榮景況

連結東亞世界與安地斯的「白銀之道」,就這樣刻劃在太平洋的海面上。這條航線,當然也是提供人員移動的交通手段。帝國在亞洲的據點——馬尼拉,簡直就像是多民族的大熔爐。人口只有兩千人的小城鎮,因為西班牙的殖民事業,開始急速擴張,在建設事業的三十年後,成長至兩萬八千人,到一六二◯年達到四萬一千四百人。其中包含兩千四百名西班牙人、三千名日本人、一萬六千名中國人、兩萬名菲律賓人。

根據方濟各會士巴爾托洛梅.德.雷托納(音譯),十七世紀前半葉的馬尼拉,充滿商業活力,吸引了各式各樣的人種前往,「四大世界的王國、地方、國家,無不將國內代表送往這個城市」。在前文提及的冒險家兼神職人員塞巴洛斯,如果從他的移動軌跡來描繪出西班牙帝國的輪廓,那麼馬尼拉可以說是將西班牙帝國凝聚、濃縮在裡頭的一個城市空間。

荒野泰典基於儒學者藤原惺窩的鹿兒島遊記,介紹這位知識份子在內之浦的港口城市,接觸到南方世界文化之時,新鮮有趣的反應。藤原惺窩停留在內之浦之時,獲知「唐船(譯註:通常指中國船隻,日文中,「唐」字廣義可泛稱外國船隻。)」入港的消息,與外國人船員藉由筆談進行對話,得知從內之浦到呂宋,只需要四至五天的航程,便能抵達。其後,他夜宿某位船長父親的家中,接受船長的招待,使用「呂宋玻璃製」的酒杯,並享用「異域」的美酒佳餚。這位船長在去年曾造訪呂宋。惺窩聽聞船長在異國的經驗談,受到強烈的刺激,嘆息地說道:「天地是何其廣大,然而這個國家卻是如此的狹小,無法增廣見聞的人,又怎麼能夠吸取廣闊無垠的知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