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加與西班牙的交錯》:「征服中國計劃」與西班牙帝國的極限

《印加與西班牙的交錯》:「征服中國計劃」與西班牙帝國的極限
現今的波托西城鎮,遠方是被稱呼為「豐饒之山」(Cerro Rico)的銀山|Photo Credit: 八旗文化出版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西班牙帝國在亞洲的統治,說穿了也不過就是站在仲介的位置上,抽取出其中的財富罷了,甚至可以說,西班牙就此顯露出了帝國的極限。

從本章的內容,應該可以理解天主教王國西班牙的迅速擴張,以及擴張期間人員和物資流動的狀況。不過,筆者還有未盡之言。那就是在西班牙帝國的發展上,在經濟或是知性的層面上,存在著做出無可取代、偉大貢獻的人們,儘管他們不一定會明確地表明自己的身世背景。

例如何塞.德.阿科斯塔。他被認為是隸屬於猶太教改信者的系譜之下。另外,為了將拉斯.卡薩斯的思想在安地斯地區獲得實現,四處奔走的道明會教士多明哥.德.薩多.湯瑪士,眾所周知的事,他後來被捲入醜聞風暴之中(是由試圖排除道明會影響力的人們所策動),被他人拿來作為攻擊材料的,便是他的身世,也就是他的父族為伊斯蘭血統、母族為猶太血統的背景,可以說是糾結於系譜,根據不明的醜聞。

另外,也有研究者主張,拉斯.卡薩斯才是隸屬於猶太教改信者的系譜之下。他對印第安人所展現出的深厚情感,正好對應出他憎惡西班牙人的情緒等,也存在著這一類激進的討論。

許多猶太裔的人士,捨棄父祖輩的宗教,改信天主教,並且深入宗教界或是知識界,成就自身的發展,在西班牙帝國的擴張與維持上,確實是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然而,有時因為他們自己有意識地操作,或是他人所捏造出的產物,每當試圖探究他們身世之時,總是伴隨著「被推測為~」這種不確定的語氣。筆者認為,現今的研究階段,在思想史上,要從血統的系譜來開展出歷史性的議論,並未結出果實。使用「猶太教改信者性質」或是「猶太人性質」這一類的語詞,究竟想要表達出什麼,經常是無法傳達給讀者,關於歷史性的實際知識和感受。

儘管如此,明確描繪出猶太裔人士生氣蓬勃的活動軌跡,從中得出歷史性意義的光輝世界,則是確實存在。那就是從十六世紀至十七世紀,在海洋貿易的商業世界。在本章內容所看見,在貫穿海洋的航路上,注入財富、供給水壓的人們,許多都是猶太教改信者。他們可以說是帝國經濟背後的推進者,但是在十七世紀前半葉,鎮壓猶太教改信者的活動從利馬、墨西哥地區逐步開展。結束向外擴張的帝國,將眼光轉向帝國內側,找到內部的「敵人」,決定要掠取他們的財富。

相關書摘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印加與西班牙的交錯:從安地斯社會的轉變,看兩個帝國的共生與訣別》,八旗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網野徹哉(あみのてつや)
譯者:廖怡錚

印加帝國 vs. 西班牙帝國──
世界史上前所未見,兩個完全相異的文明正面碰撞,
「印加」如何在帝國滅亡後仍持續保住命脈?

在安地斯山脈上形成的殖民地社會,如何與我們一般認為是主流的「世界史」接軌,最終訣別,脫離西班牙統治,實現了「沒有歷史主體」的歷史化?

位在南美洲安地斯山脈上的印加帝國,留下了包括馬丘比丘在內,無數令人驚嘆的建築遺跡。然而在一五三二年時,西班牙征服者皮薩羅僅靠著不到兩百人的部隊展開奇襲,便擊潰了印加國王阿塔瓦爾帕數萬人的大軍。從此,印加帝國便逐步崩解。

在征服與融合孕育出的、多元的殖民地社會中,上演著各種人群彼此的共生和反叛。西班牙人、印加後裔、土生白人(克里歐優人)、混血的墨斯蒂索人、甚至猶太人與黑人,他們如何在動盪的「新大陸」上生存下去?

如果將「印加」納入世界史的主流之中,那麼印加史就不該隨著帝國的瓦解而畫下句點。只有將帝國的衝突,當成印加與西班牙兩條歷史發展線段的交錯、揉合,才能理解「印加」留給安地斯社會的遺產。

《印加與西班牙的交錯》能夠帶給台灣讀者什麼啟示?

台灣該如何真正的「去殖民化」?南美洲借用「印加」去除西班牙殖民的經驗,能提供台灣什麼啟示?從歷史之中該如何建構主體性?

十九世紀脫離殖民、獨立後的南美各國,雖然將「印加」視為國家歷史榮耀的依歸,但因為社會已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狀態,對於真實的印第安人文化反而不感興趣,形成「缺乏主體性的歷史化」。印加對於同樣在歷史中追求「主體性」的台灣來說,是前車之鑑。

來自日本講談社的全球史鉅獻

《印加與西班牙的交錯──從安地斯社會的轉變,看兩個帝國的共生與訣別》屬於日本講談社紀念創業一百週年,所出版的「興亡的世界史」套書第13卷。這套書的出版是希望跳脫出既定的西歐中心史觀和中國中心史觀,用更大跨距的歷史之流,尋找歷史的內在動能,思考世界史的興衰。八旗文化引進這套世界史的目的,是本著台灣史就是世界史的概念,從東亞的視角思考自身在世界史中的位置和意義。

(八旗)0UWH1013印加與西班牙的交錯_300dpi立體書封(書腰)
Photo Credit: 八旗文化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丁肇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