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島經濟學》:一筆備用的儲蓄,能防止經濟崩潰

《小島經濟學》:一筆備用的儲蓄,能防止經濟崩潰
Photo Credit: peter-facebook@Pixabay CC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請記住,一筆備用的儲蓄能防止經濟崩潰,而且可以迅速重建受損的資本。艾伯、貝克和查理三人繼續縮減消費進行儲蓄的做法非常重要,此乃未雨綢繆之舉。

文:彼得.希夫、安德魯.希夫

幾周之後,艾伯、貝克和查理憑藉新織的網迅速捕到了大量的魚,他們開始每天捕兩條魚;由於每人每天只需吃一條魚,島上的儲蓄很快開始膨脹。儘管他們偶爾決定揮霍一下,一天吃兩條魚,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對自己的勞動成果非常節省。

小島上的三位居民從天天捕魚的日子中解脫出來,終於有空去參加其他有創意、有意思的活動了。艾伯可以花些時間設計和製造更實用也更漂亮的棕櫚葉服裝;貝克採摘椰子,豐富了食譜也提升了廚藝;查理則蓋起了小島上的第一座小茅屋。

P79
Photo Credit:三采文化

三個人的日子過得很順心,但是貝克認為他們還可以過得更好。他說:「既然我們可以用漁網擴大生產,那為什麼不能更進一步形成產業呢?」他開始想像製造一件更大更好的資本設備。

他草擬出一種結構複雜的捕魚器的生產計畫,這個捕魚器將徹底改變這座小島的經濟。這個發明是一個巨大的水下巨型捕魚器,有一個單向的門,不管白天還是晚上都可以不間斷地捕魚;是的,魚可以進來,但是出不去。如果這個巨型捕魚器管用,他們就再也不用親自捕魚了。

但是,貝克很快發現,單憑他自己的力量根本無法完成這樣一項複雜的工程,考慮到必需的材料、編織網、搭架子、建造等一系列工程實施問題,貝克認為只靠他一個人的儲蓄、體力和才智根本不可能完成這樣一項巨大的工程。

P80
Photo Credit:三采文化

考慮到這些問題,貝克決定提議創立一家合夥公司,即三個人共創一家公司,克服暫時的困難,集中他們所有的儲蓄,拿出整整一周的時間來建造這個巨型捕魚器。

聽了貝克的計畫後,他們開始討論其中的潛在風險;跟艾伯的第一張網一樣,沒有人能保證這個計畫一定成功,即便計畫成功,那個新發明的玩意兒第一次入海時也很有可能被海浪沖得支離破碎,而且這一次他們的風險可不是損失一條魚,而是二十多條!

然而,他們對更多魚的需求最終戰勝了可能失去全部儲蓄的擔憂,三個人於是向著目標前進。

經過一番極為艱苦的努力,他們成功地建成了小島上第一個巨型捕魚器,這個設備果然不負眾望,平均每週能捕到二十條魚,而且毫不費力,除了幾次小修小補和維護之外,這個捕魚器幾乎是在自動工作。很快地,三人便擁有了大量的魚。

P81
Photo Credit:三采文化

由於生產力的提高,島上的儲蓄迅速增加,於是三人很快又建了一個巨型捕魚器。

現在,有了這麼多魚,他們就能騰出時間實踐其他計畫了。查理製作了一塊衝浪板,開創了一項很酷的新式休閒活動。艾伯創立了一家服裝公司,不僅可以為自己製作衣服,還可以為所有想改變形象的小島居民提供服飾;在業餘時間裡,艾伯還開始策劃自己一個人的舞臺劇。

貝克則利用自己的閒置時間考慮小島上惱人的交通問題,開始設計島上的第一艘獨木舟和第一輛手推車。

P82
Photo Credit:三采文化
P83
Photo Credit:三采文化

這些豐富的活動說明了人類社會在農業發展之後所發生的變化:只有當我們能夠生產出額外的食物時,我們才有時間做其他事情。


故事引申

儲蓄不只是提高個人消費能力的手段,還是防止經濟受到意外因素影響的重要緩衝器,如果一場季風橫掃小島,把兩個巨型捕魚器摧毀了,他們該怎麼辦?儘管很多當代經濟學家將自然災害視為經濟的刺激因素,但實際上洪災、火災、颶風和地震等災害會破壞財富,降低生活水準。如果巨型捕魚器被徹底毀掉了,小島上的捕魚量就會下降,那麼艾伯、貝克和查理就又要忍饑挨餓地儲存漁貨以重建資本了。

請記住,一筆備用的儲蓄能防止經濟崩潰,而且可以迅速重建受損的資本。艾伯、貝克和查理三人繼續縮減消費進行儲蓄的做法非常重要,此乃未雨綢繆之舉。

現實連結

過去,美國以儲蓄大國著稱。在歷史上,美國居民每年都會將收入的10%甚至更多儲蓄起來。這種嚴格自律的做法幫助美國建立了龐大的儲蓄供應,為不斷推進的工業活動提供了金融支持,同時也幫助美國的家庭和社區克服意外的困難。

然而,近年來經濟學家們嚴重低估了儲蓄在經濟價值鏈中的重要性。事實上,在很多經濟學家看來,儲蓄就是一種累贅。凱因斯主義者認為儲蓄對發展不利,因為這種做法妨礙了貨幣流通,降低了消費(他們認為消費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政策制定者們受到這些觀點影響,制定出各種規則獎勵花錢的人,懲罰存錢的人。

結果,美國人多年來總是入不敷出。在自給自足的經濟中,比如小島經濟,根本不可能這樣做。但是在我們的現代社會中,貨幣流通跨越國界,印鈔機似乎具有無限魔力,一時得以欺瞞美國民眾,讓他們無法認清一個簡單的事實:我們的消費量不能超過生產量,我們的借款不能超出存款,至少不能長期這樣。

當2008年金融海嘯來襲時,政治人物和經濟學家們本能反射性地尋求各種方法,要讓消費者花得更多、存得更少。

他們的做法適得其反,為了消費而消費的做法沒有任何意義。如果你花了100萬美元,除了空氣之外什麼都沒有買到,那會怎麼樣?對社會有什麼好處?這筆交易只會使出售空氣的人受益,他會把原本屬於你的那100萬美元拿走。用現代的經濟核算方法計算,比如以GDP衡量,這筆交易會被當作一次真實的經濟活動,會被算作價值100萬美元的增長。

但是購買空氣的做法不會推動經濟增長,空氣一直都在那兒;我們必須生產出什麼東西,才會使消費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