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蟻人與黃蜂女》淪為平庸之作的兩大因素:沒有成長的角色,和漫威傳統的侷限

《蟻人與黃蜂女》淪為平庸之作的兩大因素:沒有成長的角色,和漫威傳統的侷限
Photo Credit: IMDb Ant-Man and the Wasp (2018)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漫威電影做到了「不一定會有驚喜,但保證進入戲院絕對不會失望」的效果,這不但可以賺到穩定票房,還可以用電影來拉抬漫畫與影集的市場,可謂一箭多雕。但這也讓漫威電影成了影集化的狀態,少了一點電影的魔力。這樣的做法,也導致了《蟻人與黃蜂女》的尷尬表現。

(本文略有爆雷,請斟酌閱讀)

漫威電影自首部的《鋼鐵人》後,即奠定極高票房的英雄系列電影。過去十年,再沒有比漫威更成功的電影操作方式。好萊塢電影近20年來走向了創意匱乏的窘境。美國電影工業落入商業化與公式化的窠臼,讓題材用盡的美國電影,漸漸地走向死水。而漫威挾著幾十年累積的漫畫文本,以專攻漫畫改編的路線,成為美國電影票房的救主。

漫威電影有它自己的公式,有鑑於漫畫改編的英雄電影容易流於純粹噱頭的B級片,或導演個人藝術走向的個人作品,漫威確立了電影作為漫畫文本的平行時空導向,讓每一部獨立的電影彼此產生連結。如同漫畫一般,每一部電影都藏有其他文本的角色與彩蛋,如《鋼鐵人》或《美國隊長》,讓並彼此互文。然後再推出集合多個角色的大部頭電影來大撈特撈,如《復仇者聯盟》。

這樣的操作模式會成功,主要靠的是絕對的製片走向。漫威電影的一些導演並非特別有名,甚至用了不少電視導演、編劇、製作人。這樣做的用意在於,不讓所有的系列電影,都以名導的個人風格來做詮釋,例如克里斯多夫・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不同的敘事風格,可以滿足不同觀眾的品味需求,把市場做大。

而讓電視工作者來執行製片的要求,也更可以保證電影拍出大眾化口味的基本票房成績。雖然藝術性因此降低到幾乎沒有,但在娛樂性與期待性上卻更有力量。漫威的電影就是做到「不一定會有驚喜,但保證進入戲院絕對不會失望」的效果。這不但可以賺到穩定票房,還可以用電影來拉抬漫畫與影集的市場,可說一箭多雕。缺點是,這也讓漫威電影成了影集化的狀態,少了一點所謂電影的魔力。

這樣的做法,也導致了《蟻人與黃蜂女》的尷尬表現。

MV5BMTU3MTMyNDkyMl5BMl5BanBnXkFtZTgwMzc0
Photo Credit: IMDb Ant-Man and the Wasp (2018)

《蟻人與黃蜂女》是《蟻人》的續集。影集式的風格是「最具衝突的爆點總在後面的集數」,漫威電影通常也是續集比第一部好看,而Peyton Reed操刀的《蟻人》,卻比續集《蟻人與黃蜂女》好上太多,這要歸咎於兩個因素。

第一點是,Peyton Reed是電視圈出身的喜劇導演,他在《蟻人》中,把第二代蟻人從平凡的小偷到成為超級英雄的過程幽默化。所以在《蟻人》裡面,基本的喜劇敘事風格已經確立。這在喜劇影集中是常態,也是一個喜劇影集品味被特定族群觀眾喜愛後,在接下來的集數,不斷觀看同一角色的笑點,然後用不同的場景故事來詮釋。

但這跟電影這個類型本身要求的,每個單一作品都得有自己的完整體驗不同。傳統喜劇電影處理這個盲點的方式,是讓喜劇演員用不同身分與設定,讓他的獨特笑點在不同的背景中產生變化,卓別林或亞當・山德勒就是其中的代表。一個詼諧的人物身分可以是富豪或乞丐,經歷冒險後有了皆大歡喜的結局。同一個角色面對不同困境的過程,即是觀影重點。

但當《蟻人》是一個不變的角色要延續笑點時,就難免出現重複的現象。在《蟻人》中,二代蟻人跟自己的小偷同伴之間敗事有餘、互相幹譙的兄弟情,出現在《蟻人與黃蜂女》中,只是把情境改成了合開保全公司後,處理的狀況不同,但引發笑點的狀態卻因為角色沒有變動而少了複雜性。「合作去偷東西」變成「一起維持正義」。因為身分個性不變,所以處理的心態完全相同。這並非完全複製同一套笑點,但在變化上就沒有喜劇電影該有的變化來得強。

《蟻人》裡面讓人感到新意的是物件放大縮小的動作場面,雖然在《蟻人與黃蜂女》規模更大,但方式都相同,成了一般B級動作片的處理態度,也就讓《蟻人與黃蜂女》少了深度。

通常電影的續集會做的是讓角色深化,例如同一個個性的主角因故性情大變,或者是情境轉化,從喜悅化為悲傷,抑或是經歷成長。但二代蟻人與片中所有舊角色的心態完全相同。雖然處理的危機不同,但人物完全沒有成長。這點遠遜《鋼鐵人》三部曲,因為鋼鐵人史塔克在三部電影中,心態都持續地成長。

二代蟻人之所以無法有角色的成長,偏偏也在於這是喜劇元素的英雄電影。如果二代蟻人的心態轉變,那原來跟蟻人連結的特性就得全面更改,包括各種放大縮小動作的意涵與處理全都要改變。那《蟻人》所打造出來的獨特性就會改變。

真的要像《鋼鐵人》那樣做其實也不是不行,只是Peyton Reed的實力還不到那邊,他做不到,於是只能複製。這也讓《蟻人與黃蜂女》成了平庸之作。

第二點是,漫威影業的傳統讓《蟻人與黃蜂女》的深度降低。

《蟻人與黃蜂女》的故事主線是一代蟻人設法要從量子領域中救出黃蜂女。這本是可以讓每個舊角色都產生性格質變的一個衝突點,但因為本片劇情所隱藏的彩蛋跟《復仇者聯盟4》息息相關。像是黃蜂女莫名其妙的量子治癒能力,在《蟻人與黃蜂女》中完全沒交代理由,就是為了《復仇者聯盟4》當中,被消滅的英雄如何回歸鋪梗。

這點可以從《蟻人與黃蜂女》的片尾彩蛋看出來。當故事結束,黃蜂女從量子領域逃出,二代蟻人繼續前往量子領域要採集神秘粒子的治療能力時,操作機器的其他人全都因為薩諾斯的消滅動作而死亡,但二代蟻人在量子領域中卻不受影響。這也暗示了他從量子領域回歸後,可以扮演救回死亡英雄們的重要角色。

因此二代蟻人的成長,就刻意被放到《復仇者聯盟4》當中,變得他在《蟻人與黃蜂女》中,只能扮演一個沒有衝突的弱化角色。這也使得導演只能在放大縮小的動作戲中,去強化觀影的可看性。例如海鷗不斷吃掉會飛的螞蟻安東尼、風火輪小汽車、65呎大巨人,還有大樓實驗室的梗。整個角色與劇情該有的衝突點,卻全被弱化。

以上兩點加起來,讓《蟻人與黃蜂女》成為《復仇者聯盟4》的前導預告,唯一的故事重點就只有:黃蜂女回歸,帶來拯救被薩諾斯殺死的人的線索,如此而已。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