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後梅迷」對昔日香港的戀慕:梅艷芳逝世15周年

年輕「後梅迷」對昔日香港的戀慕:梅艷芳逝世15周年
photo credit: 作者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要了解這位香港流行文化歷史上的巨星,缺不了從粉絲角度著手,看看觀眾究竟看到一個怎樣的梅艷芳。

她是廣東人,從小看TVB,接觸香港文化,聽的大部分都是香港流行歌。她小時喜歡Twins及鄧麗欣,但漸漸覺得她們唱歌沒什麼特色。「我去看鄧麗欣演唱會,她走音,服裝也很單一,單純站著唱,沒有什麼舞台表演。」

靜靜自小對香港有感情。「我看電影都會選香港電影,因為這樣我才留意到Anita,而因為她我又會再去了解香港。」她覺得以前的歌更好聽,廣東歌的旋律也比較豐富,「小時候已喜歡聽老歌,例如張國榮、Beyond和張學友,但廣東歌近年已變得越來越單一。」

靜靜成長過程中,大陸的娛樂事業已越來越發達,港星並不吃香,她一上中學就發現自己跟同學口味不同。「身邊的同學都迷大陸明星,很氾濫。另外也有些同學迷日韓、歐美明星,但我覺得太多人喜歡的東西就不獨特了。」

她抗拒《女人花》,喜歡梅艷芳正正是因為她後來發現她並不慘情。「如果只是慘情,我一定不會喜歡她。很多人對她的印象都是《女人花》,這首國語歌在大陸非常流行,影響很多人對她的看法,覺得她很淒怨很悲情,但大陸很多梅迷很抗拒這首歌,覺得有損她的形象。梅姐有這麼多面,為什麼只有《女人花》這一面?」

從梅艷芳到菲林相機

靜靜心目中的梅艷芳創造潮流,而且很有喜感。「我很喜歡她演喜劇,例如電影《壞女孩》,她的形象很調皮,很有青春活力。」愛懷舊的她,最喜歡她唱《夢伴》的形象,因為「很八十年代」。「這個形象比較生活化,她好像做回自己,在MV裡戴著黑眼鏡,衣服很型,我很喜歡那八十年代的感覺。」她在生活上也會刻意追尋八十年代,例如她喜歡攝影,存錢買了菲林相機後,就再也沒有用過數碼相機,就算買衣服都想有當年風格。

靜靜感覺梅艷芳不是個開心的人,但卻時常發放正能量,特別是為了香港這地方。「我看過她後期一些訪問,是發自內心的傾談,她這個人應該多愁善感,但她卻對身邊的人有很正面的影響。2003年香港低迷,她當時已生病,肯定情緒低落,但是她為社會創造正能量,令香港振奮,例如她舉辦『1:99演唱會』,我覺得不只是為了籌款,還有的是令香港不要那麼死氣沉沉。」

在靜靜這十六歲的女生眼中,梅艷芳是一個現代女性。「雖然她重視家庭,但她她勇於創新,並不保守,是個現代女性。她的人生很獨特,很少人會像她那麼傳奇,雖然生命短暫,但是她經歷豐富,不枉此生。雖然最後也有遺憾,不能建立一個家庭,但她也曾擁有愛情,一生已很精彩,沒什麼遺憾。作為成功女性,她對於女性的影響是很大的。」

那麼,梅艷芳怎樣影響她的婚姻觀?「她會讓喜歡她的女生覺得,建立一個家庭不是那麼重要。真正喜歡她的人不會覺得一定要成家,做好自己、獨立生活、發展事業已經很好,可以圓滿自己的人生,如果太強調成家反而會像她那樣有遺憾。」

對於中國大陸湧現不少後梅迷,靜靜歸因是網絡發達,大陸人尋找資訊不限於主流傳媒,要接觸香港以前的歌影作品並不困難。另外,相對於大陸的流行文化,很多人發現梅艷芳還是非常有價值的。「大陸稱現在那些明星為『流量明星』,只是為了賺錢、賺人氣,他們對演藝事業沒有用心。」

追尋一個遠去的時代

Kitty及靜靜兩人喜歡梅艷芳,都是一種世代跨代認同。

Kitty喜歡梅艷芳的歌,進而開始懷舊;然後,她又因《胭脂扣》而對舊香港充滿好奇,培養了文化保育意識。年輕的她對香港的城市認同,是透過一個遠去的時代的流行文化來建立。

而她自言跟梅艷芳不平則鳴的性格相似,則是一種個人特質的認同,這種認同又巧妙地成了她跟香港的聯繫:她因為偶像而了解六四事件,有了社會公義的意識,進而關心並支持今天香港的社會運動。

她的個案展示了流行文化的不同面向:從歌影作品延伸至文化保育,從明星崇拜拓展至社會參與、政治議題與普世價值。一個粉絲之所以陷得深,是因為有些明星文本的容量極大,在粉絲生活的不同領域發揮影響。

跟Kitty的個案相似,靜靜同樣是捨棄當時當紅的Twins及鄧麗欣而喜歡梅艷芳。她對偶像的看法顯示了年輕梅迷的視角:她抗拒慘情的梅艷芳,是基於新一代的性別意識。尤其在婚姻觀方面,偶像未能結婚生子在她眼中並非什麼遺憾,她認為家庭對女性來說並非必要。

她因為梅艷芳而追尋八十年代,而且不限於歌影作品,甚至延伸至菲林相機及流行服飾。對她來說,拒絕韓星及大陸明星是不從俗的選擇,作為青少年的她透過一個已故巨星、一個遠去的時代去尋索自我。

無論中外,每一位巨星都有能耐在去世之後仍不斷吸納新的粉絲,貓王、Micheal Jackson、李小龍、鄧麗君、張國榮、梅艷芳,無一例外。這些粉絲的口味跨越世代,背後是種種微妙的情感與認同。但長久以來,觀眾研究不被重視,粉絲更是一直背負著污名,少被嚴肅對待。

其實,觀眾研究不只是為了理解觀眾,還可以更了解文本的意義如何被創造,至於粉絲研究則可看到明星如何被解讀,其特質又如何被認同,一個明星的文化意義其實是粉絲有份建構的。而梅艷芳的意義正是相當複雜,她的歌、形象、電影、性情、身世、戀聞,以及她參與社會的事跡,形成一個複雜的明星文本。要了解這位香港流行文化歷史上的巨星,缺不了從粉絲角度著手,看看觀眾究竟看到一個怎樣的梅艷芳。

責任編輯:歐嘉俊
核稿編輯:周雪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