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基本工資調升之後,對我會有什麼影響?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19年起,基本工資在月薪和時薪的部分皆有調漲,哪些人會受影響?加班費該怎麼算?勞保的繳納又會不會增加?
勞動部於2018年9月5日發布,自2019年1月1日起開始,月薪制基本工資調整為23,100元,時薪制則調整為150元。近幾年配合基本工資調漲,除了勞保的級距表也會隨之調整外,其實還是有些細節性改變,因此這次的動態議題,我們就列舉出了一些基本工資調漲後會帶來的改變,希望有需要的讀者也能多加注意囉。
基本工資調漲,會影響那些人呢?
據媒體報導,勞動部預估這次的基本工資月薪調漲將有180.14萬名勞工(本國籍勞工136.34萬名,外籍移工43.8萬名)受惠;時薪調漲則將有45.6萬名本國勞工受惠。因此簡單來說,基本上只有領取的薪資目前是在基本工資水準的勞工才會受到影響,原本就領到基本工資以上的勞工們,對於年年調升的基本工資當然就無感了(但可能會對於隨之調漲的物價指數很有感)。

可以注意到的是勞動部預估受影響人數中,有43.8萬名為外籍移工,而再依照國發會的統計,截至2017年底我國的藍領外籍移工為67.5萬人(當然這不包括逃逸的黑數),可見大部分的外籍移工來台工作都是領取著基本工資,做著許多一般勞工不願意從事的3K工作,希望大家在接觸這些外籍移工時,可以多一些體諒與包容。
此外,由於許多勞工的工資結構都會是由底薪、伙食費、職務加給或全勤獎金等不同的項目組成的,那麼如果底薪的部分是低於基本工資的,這樣會違反法令規定嗎?答案是否定的,按《勞基法》第21條第1項規定:「工資由勞雇雙方議定之。但不得低於基本工資。」因此依主管機關的見解,只要是屬於《勞基法》定義的「工資」,加總起來沒有低於基本工資數額就不算違法。當然,前述的工資是不包含加班費的,因此雇主不能主張在計算加班費後勞工的薪資才會達到基本工資數額。
如果不清楚那些項目是屬於法定的工資,可參考我們先前的文章「工資項目百百種,到底哪些要列入加班費計算基礎呢?」,但其中有一項要特別注意,那就是全勤獎金的約定,如果是約定以基本工資作為月薪,且其中又包含全勤獎金,那麼若實際上勞工有請求事假時,雇主先扣除全勤獎金後再不發給事假的薪資,可能就會有低於基本工資而違法的疑慮了。

勞工保險級距與勞工退休金級距調整
因應這次的基本工資調整,勞動部將「勞工月提繳工資分級表」第19級月提繳工資修正為23,100元,「勞保投保薪資分級表」的第1級也修正為23,100元,詳細的級距表可參照:2019年勞保及就保費用分擔金額參考用表及2019年勞工保險投保薪資分級表及勞退月提繳工資分級表。
此外,2019年起勞工保險普通事故保險費率也將由9.5%,調整至10%(不包含就業保險費率1%),這也代表明年開始無論是勞工或雇主所負擔的勞保費用,都會略為增加了。
保全員、照顧服務員等職類員工基本工資隨之上漲
這裡會特別提到保全員或照顧服務員等,是因為這些特定工作者通常雇主會與其約定《勞基法》第84條之1的條款,使其可排除《勞基法》對於工時或工資的部分限制(參照:《勞基法》下的孤兒-談第84-1條工作者)。
在經過這次的調整後,原本保全員或照服員等特定工作者在約定每月正常工時為240小時的水準下,基本工資將達到28,050元,而經過本次調漲月薪後,這些工作者的基本工資也將達到29,453元,相較於調整前的月薪,將增加了1,403元。如果有加班的話,則加班費應另外計算(但須視各地方政府核可的總工作時數為何,才能確定是否能再加班)。

最後,如我們前幾週的動態議題有提到的最低工資法草案已在預告期間,未來可能會有那些影響,我們將會再密切關注,也希望各位讀者無論是勞方或資方,都能藉由我們的說明來審視自己公司的制度囉。
本文經Workforce勞動力量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