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海產名小考》:花枝是烏賊的「藝名」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在日本時代的花枝料理似乎未必與粵菜有關。我請中研院台史所翁佳音再查廣東方志,結果沒有找到「花枝」。他再找福建文獻,結果找到「花枝」,而且內容讓人意外。
文:曹銘宗
花枝是烏賊的「藝名」?
在台灣,「花枝」是烏賊(墨魚)的俗名,甚至是代名詞,而且是「國台語雙聲帶」(台語音hue-ki,華語音花枝)。有人說花枝是烏賊的「藝名」,觸發我尋找花枝小姐的身世。
目前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說:墨魚是一種烏賊,也稱為墨斗魚、花枝;花枝是墨魚的別名。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說:烏賊台語稱「墨賊仔」(ba̍k-tsa̍t-á);花枝就是墨魚、烏賊。以此來看,花枝等於烏賊已有官方背書。
近年來,台灣網路上出現很多教人分辨章魚、花枝、小卷、透抽、軟絲,以及比較花枝與軟絲(擬烏賊)差異的圖文,但沒有談到烏賊為什麼叫花枝,因為多年來一直沒有答案。
台灣清代方志談到烏鰂(又名烏賊、墨魚)、柔魚、鎖管、章魚,但沒有花枝。台灣的荷、西、英文獻也沒有花枝。蘇格蘭籍長老教會牧師甘為霖編的《廈門音新字典》(1913年)也沒有「花枝」詞條。日本語言學家小川尚義編的《臺日大辭典》(1931年)則有「花枝」詞條,並有兩個解釋:一是生花的枝,一指烏賊。
看來像是台灣在日本時代才有花枝一詞,難道花枝是日文?我查了日文辭典,也問了日本人,日文並沒有以「花枝」指稱或比喻烏賊的用法。
然後,我想到曾有人說花枝的台語發音hue-ki源自南島語,難道花枝是原住民語音譯?我查出紐西蘭原住民毛利人稱章魚、烏賊、魷魚為Wheke,源自「原始玻里尼西亞語」(Proto-Polynesian)Feke。
Wheke的音確實接近台語「花枝」,但毛利語與台語似無關聯,除非與台灣較有關聯的南島語也用Wheke一詞來指稱烏賊。
我再查台灣靠海阿美族、噶瑪蘭族、卑南族、排灣族,甚至早年北台灣原住民馬賽族(Basai)的語言,以及東南亞的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等南島語族國家的語言,結果都不是以Wheke指稱烏賊,而且各有不同語彙。
但我發現,如果以菲律賓語的發音方式來念Wheke,ke念ki,簡直就跟台語念「花枝」一樣,會不會菲律賓除了有烏賊的菲律賓語,也使用Wheke稱烏賊?因為台灣南部稱番茄為「柑仔蜜」,就是源自菲律賓語Kamatis。於是我特別去問麗星郵輪的菲律賓廚師,結果他根本沒聽過Wheke。
找到這裡斷了線索,有點懊惱,卻又在網路上看到一種說法:廣東人也稱墨魚為花枝,但只有作為菜名時用,因為烹煮墨魚要先切花刀,做成花枝片。我隨即問了香港朋友,證實廣東菜的菜單上確有「花枝」,但香港人平時不稱墨魚為花枝,墨魚蛋(丸)也不叫花枝蛋。
既然廣東菜有花枝片,我想到台灣在1920年代,有些酒家除了本來屬於閩菜的台灣料理,也開始引進粵菜、川菜,粵菜的花枝料理會不會在那時傳入台灣?
於是,我查日本時代《臺灣日日新報》數位化資料庫,結果沒有「花枝」的資料。但中研院台史所翁佳音幫我找到兩筆日本時代的資料:一是當時的日文書《臺灣名詞集》(1903年),書中的台灣料理詞彙有「紅燒花枝」;一是1936年台灣人以日文寫的文章中,提到了「炒花枝」。
以此來看,台灣在日本時代的花枝料理似乎未必與粵菜有關。我就請翁佳音再查廣東方志,結果沒有找到「花枝」。他再找福建文獻,結果找到「花枝」,而且內容讓人意外,我依年代順序列出如下:
- 明萬曆48年(1620年)何喬遠《閩書》:「烏鰂,一名烏賊,一名墨魚,一名纜魚,大者名花枝。」
- 清康熙《福清縣志》:「俗呼烏賊大者為花枝。」(福清位於福建東部沿海。)
- 清乾隆《晉江縣志》:「墨魚尾圓,花枝尾尖,肉較嫩脆。」(晉江位於福建泉州東南沿海。)
- 清乾隆《泉州府志》:「按墨魚花枝有異,墨魚尾圓,花枝尾尖肉較嫩脆,又一種小者名墨斗。柔魚形似烏鰂,乾以酒炙食之味最美。鎖管似烏鰂而小,色紫。」
這些資料不但指出墨魚與花枝不同,還提到有一種小型墨魚叫墨斗。哇!原來古人對花枝的定義是:比一般墨魚大,而且尾部是尖的。
為了印證以上說法,我首先去菜市場詢問,雖然很多人還是說墨賊就是花枝,但有人指出兩者不同之處:一、墨賊(墨魚)最大只有手掌大,但花枝可以長很大。二、花枝的尾巴是尖的,而且有骨刺。
哇!這種說法跟福建文獻吻合。可惜,我在菜市場沒能看到實物對比。
我突然想到台語的歇後語:「墨賊仔花枝——無血無目屎」或「小管仔花枝——無血無目屎」,都用來比喻一個人沒有感情,也間接指出墨魚與花枝是兩種不同的海產。
此外還有「賊拚賊,魷魚食墨賊」、「大賊劫小賊,魷魚劫墨賊」,比喻黑吃黑、大吃小,也說明墨魚體型較小。
另有一句台語俗語:「我花枝,你共(kā)我當做墨賊仔!」比喻狗眼看人低,更直接說明墨魚不能跟花枝相比。
查到這裡,我已經可以了解,為何廣東人平時稱「墨魚」,只在廣東菜才說「花枝」?因為花枝較大而味美,才能切成一大盤的花枝片。
我在中研院《臺灣貝類資料庫》查看烏賊科的各種烏賊,找到一種「虎斑烏賊」,俗稱「花枝」,標本的尾部呈三角形,尾端還有突出的「骨針」,主要分布在台灣海峽、南海,符合上述有關花枝的紀錄和描述。
我再查英文資料,虎斑烏賊的英文名Pharaoh cuttlefish,直譯「法老烏賊」,或許與這種烏賊在埃及蘇伊士運河一帶是傳統經濟海產有關。這種大型烏賊,身長含外套膜(Mantle)可達42公分,重量可達5公斤,身體會隨環境變色,從灰白到深棕色,並出現斑點。
最後,我在蘇格蘭長老會牧師杜嘉德編的《廈英大辭典》(1873年出版,廈門腔白話羅馬拼音對英文),找到相關詞條及英文說明:
- ba̍k-hî(墨魚):the cuttle-fish.
- ba̍k-cha̍t(墨賊):the cuttle-fish.
- hoe-ki(花枝):a large spotted sort of cuttle-fish.
這裡很清楚說明,花枝是指一種大型有斑點的墨魚。
最新發展:
Tags:
2023 Computex:飛宏科技與Vinpower聯手玩GaN,搶攻快充商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即將到來的2023台北國際電腦展中,飛宏科技將於現場展示市場首款搭載1TB儲存空間與65W快充技術的充電器「iXcharger」、以及高功率密度電競筆電電源等產品,帶給終端使用者前所未有小型化、輕量化、與頂規化的充電體驗!
飛宏科技與Vinpower, Inc.、Silanna Semiconductor攜手合作,共同開發市場首款同時搭載1TB跨裝置儲存空間與65W快充技術的2 in 1充電器「iXcharger」,將在2023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 TAIPEI 2023)正式亮相!除此之外,飛宏科技於現場將展示一系列330W GaN、280W GaN與140W PD 3.1高功率密度電競筆電電源,帶給終端使用者前所未有小型化、輕量化、與頂規化的充電體驗!
首款2 in 1 65W 1TB iXCharger

「iXCharger 」採用飛宏科技GaN快充技術,提供產品更高功率密度和快速散熱的同時,實現更小的封裝設計,為手機、平板電腦和筆記本電腦實現快速、安全、高效的充電體驗。值得注意的是iXcharger不僅是快充,還擁有市面上首款可跨裝置且適用於不同作業系統的儲存技術,可為手機、平板、筆電等行動裝置充電,並可作為外接式硬碟使用,廣泛適用於iSO、Android、Windows、Chrome OS等作業系統,還具有高達1TB大容量的儲存空間。iXCharger輕巧便攜的傑出設計,時時能滿足現代人在資料快存、裝置快充的需求。
GaN頂級電競筆電電源,結合電路設計與製造工藝之最

普遍市售充電器為滿足高規格的電競筆電所需,在提升電源功率的同時,體積與重量也顯得更大更笨重,造成使用者攜帶時的困擾。飛宏電競筆電電源的設計研發,採用獨特GaN生產製程管控,與自主開發數位控制機制、功率模組設計等技術,使產品可達94%以上高轉換效率,且以更輕薄短小的體積,為電競筆電提供更高的功率與散熱速度,達到輕巧、安全、高效的充電體驗。
2021年底,飛宏科技推出體積最小的280W GaN高功率電競筆電電源,其功率密度突破業界多年來的設計極限,僅一般180W電源的大小。今年飛宏科技將於2023台北國際電腦展中,推出330W GaN電競筆電電源,其相較於目前市面所販售的相同輸出功率產品,不僅體積小巧,且重量最輕(< 800g),在達到高規格安全測試的同時,滿足使用者對電競筆電電源的期待!
2023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 TAIPEI 2023)
地址:台北南港展覽館1館/台北市南港區經貿二路1號
日期:2023年5月30日-2023年6月02日
攤位:J0509a(偉得科技)
本文章內容由「飛宏科技」提供,經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廣編企劃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