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台灣海產名小考》:花枝是烏賊的「藝名」嗎?

《台灣海產名小考》:花枝是烏賊的「藝名」嗎?
Photo Credit:貓頭鷹出版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在日本時代的花枝料理似乎未必與粵菜有關。我請中研院台史所翁佳音再查廣東方志,結果沒有找到「花枝」。他再找福建文獻,結果找到「花枝」,而且內容讓人意外。

以此來看,虎斑烏賊俗名花枝,與古文獻描述名實相符,但其他的墨魚就不一定能稱為花枝,這也就是說:不是所有烏賊都叫花枝!

台灣沿海的「烏賊屬」有11種,虎斑烏賊是常見的一種,因捕獲量減少,近年已在研發養殖。

以上是我對花枝的探討,但我仍不知為何叫花枝?或許身體的花紋、斑點、變色與「花」有關,但「枝」就較難解釋了。

很多人說花枝之名大概指烏賊在水中游動的樣子。花枝確實讓人想到花枝招展、花枝亂顫,但烏賊圓胖,透抽、魷魚相對修長,其實更像花枝。

謹以此文拋磚引玉,請大家繼續追尋花枝小姐的身世。

相關書摘 ▶《台灣海產名小考》:九孔是不是鮑魚?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花飛、花枝、花蠘仔:台灣海產名小考》,貓頭鷹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曹銘宗
繪者:林哲緯

台灣四面環海,我們從海魚吃到淡水魚,由軟體動物花枝家族吃到甲殼動物螃蟹親屬。除了吃不完的海味,更常發生的是弄不清的名稱。九孔等同鮑魚嗎?為何許多魚都被歸在鯛科?香魚的氣味真的很香?鯖魚為何叫花飛?這些名稱的背後,蘊藏的正是台灣豐富多元的海洋文化。

這是一本兼具歷史與科普的海洋文化讀物。作者曹銘宗先生,查證無數史料文獻,深入民間訪談許多業者和漁民,更上網徵求各界高手的見解,宛如帶領讀者從路邊攤走到中研院,「嘗遍」台灣海味的前世今生。他還以台灣魚類資料庫交叉比對各項資料,透過這本用語言文化切入,兼具論文水準和散文筆調的著作,讀者將可以輕鬆卻深入地展開一場海洋文化巡禮:

一場百年的海洋文化考察之旅,從名稱推敲身分

命名,有時來自於人的誤解,但有時卻比起學術用語更容易分辨物種的差異。例如在中文裡,許多螃蟹都叫蟹,例如大閘蟹、花蟹、三點蟹,但如果對應台語便可以分辨其間差異。毛蟹是陸生的螃蟹,蟳和蠘則指海生螃蟹,所以最後一對腳是游泳足。而蠘的螯比蟳來得尖細,帶有鋸齒狀,這點從「虫+截」這個字便可推測得出。而經常被視為同一物種的花枝與烏賊,為何有不同名稱,從史料中可以看見古人早早就知道他們不同,應當區別。

長相決定人生,產地決定名稱

台灣人常吃的午魚,如果回歸史料,可以看見名稱是來自中國產季在端午節的緣故。而以往過年會吃的鯛魚,又名嘉鱲,也是與產期在臘月相關。至於鯖魚之所以被叫花飛,則來自魚身的斑紋以及用閩南語形容這個斑紋的諧音。從此可知,命名沒有對錯,而是來自物種外觀或反映地方特性。

海洋文化中的古人智慧: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

海鮮的保存反映古人的智慧,魚乾、魚露、魚漿應此而生。和魚有關的傳說,鄭成功的國姓魚、鯊魚變身梅花鹿,透過考證你會知道「謠言原來是這麼來的」。當然不能錯過傳統的好魚、壞魚排行榜,「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五鮸……」讓你享受美食沒有漏網之魚,「一魟二虎三沙毛四臭肚五變身苦……」,帶你認識在捕魚、潛水時應該避開的危險魚類。

語言文化的考證,看見海洋文化的多樣性,各路語源也豐富了我們對海鮮的認識。下次要吃花枝前,你應當能分辨牠是花枝還是烏賊!

花飛、花枝、花蠘仔
Photo Credit:貓頭鷹出版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