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的工具箱》:什麼是「起源謬誤」?演化心理學的例子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一般說來,只要以起源事實為前提推論事物目前的本質,就有可能出現起源謬誤。因此,就起源謬誤的廣泛應用來說,人們考慮的不只是消息的真實性,還要包括一般事物應有的性質。
文:朱立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彼得.佛索(Peter S. Fosl)
起源謬誤
今早我趕搭火車時,偶然瞥見聳動的小報(姑且稱之為《芒果日報》)標題寫著「克里斯普去世」。我相信這則報導是真的,隨後發生的事件也證實此事為真。
然而,當我告訴朋友此事時,他問我從何得知這項消息。我回答:「我在《芒果日報》上看到的。」朋友嘲弄說:「你不能看到《芒果日報》上寫什麼就信什麼。」
起源 vs. 證成
我朋友的想法就像這樣:(1)你的信念來源是《芒果日報》,(2)《芒果日報》並不是可靠的來源,因此,(3) 你的信念未被證成。朋友的推論聽來也許健全,但是根據柯亨(Morris R. Cohen)以及內格爾(Ernest Nagel)的說法,這是一則「起源謬誤」的例證——混淆了信念的來源與證成。或許,我的信念來源確實不可靠,但若是基於其他理由而相信來源,則仍有可能被證成(然而,若是只以《芒果日報》的報導為「證成」信念的根據,我可能會惹上麻煩)。
在例子中,我的信念的證成也許包括這樣的事實,雖然《芒果日報》一般說來並非可靠的來源,但之後我發現其他可靠的新聞媒體——如英國廣播公司——也引用《芒果日報》的報導。或者我也可以說,雖然一般說來《芒果日報》並不可靠,但是並未錯誤報導克里斯普死亡的事實(至少就某方面來說,《芒果日報》的消息來源還算可靠)。
關鍵在於,信念來源的不可靠並不足以做為信念無法證成的理由。信念可用各種方式加以證成——我們的感官經驗、權威的同意、從一般公認的前提進行推論等等。信念的來源也許與證成少有關聯,但信念來源的確可能構成證成的一部分。舉例來說,我之所以相信某事,「唯一」的根據是某人告訴我這件事。雖然如此,起源與證成之間並無必然關係,因此信念的證成無法光憑信念來源就能演繹。有時,缺乏公信力或來源不可靠也可能產生真實的主張。換句簡單的話來講,就是瞎貓也會碰到死耗子。
一般應用
一般說來,只要以起源事實為前提推論事物目前的本質,就有可能出現起源謬誤。因此,就起源謬誤的廣泛應用來說,人們考慮的不只是消息的真實性,還要包括一般事物應有的性質。出身竊盜世家的人,並不表示數十年後就會成為小偷;一個人的政治立場偏左,不代表多年後仍是如此。
演化心理學的例子
起源謬誤這項工具在思考演化心理學的各項主張時尤其有用。演化心理學者宣稱,他們能解釋人類如何發展出道德感,其核心論證在於:懂得學習彼此合作與和平相處——而非彼此欺凌——的人類,要比被動的「鴿子」或具侵略性的「老鷹」更為繁盛。他們也主張性別差異可從演化角度加以解釋:如果男人雜交、愛冒險且追求高社會地位,基因的存活率會增加;相反地,如果女人要增加基因的存活率,就必須忠實、謹慎且身材迷人。
這類主張可能為真也可能為假,不過,有太多人以為這類人性起源與社會的說法可以直接套用在現今的我們身上,因而犯了起源謬誤。舉例來說,演化心理學者認為,既然道德價值是有效的生存策略,那麼倫理學就只是與生存有關的學問。然而,這種說法要為真,除非假定倫理學的本質即便到現在也完全是由起源說法所決定。但是這種假定似乎為假,因為它將倫理學的起源與證成混為一談,而且混淆了道德屬性的起源及其目前的地位。
同樣地,有些人相信,針對男女性行為形成的各項解釋,或多或少可以「證成」性具有雙重標準,例如男人風流情有可原,女人風流就成了娼妓。然而,為什麼有人做出這樣的假定,認為某類型的行為「起源」必然「證成」該行為?這種論證無論如何都是不完整的。
注意
人們應該謹慎,不可妄下定論,認為事物、主張或信念的起源總是與證成或當下性質無關。事物或信念的起源有時候影響甚鉅,重要的是,在某些特定例子中,起源往往能可靠說明事物的原因。例如,笛卡兒認為我們的認知能力來自上帝的創造,因此認知能力是可靠的。笛卡兒進一步發展這個論證,並試圖解釋為什麼起源與此有關。
一些歷史用途
儘管以起源評估事物將造成潛在的邏輯與證據問題,但是尼采仍在一八八七年出版的大作《道德系譜學》(The Genealogy of Mor-als)中,公然以起源形式批判基督教——柏拉圖主義道德觀。法國後結構主義哲學家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84)隨後略為修改尼采的觀點,並以批判的方式檢視知識、懲罰、瘋狂與性觀念的起源與發展。許多人認為,這些思想家訴諸起源的做法是健全的。
結論
就最純粹的形式來說,起源謬誤主要與信念的證成有關;然而如我們所見,起源謬誤的核心洞見有著廣泛的運用可能。只要有人混淆了事物的起源——不管是信念、態度還是行為——與證成,或是有人不當地訴諸事物起源,以決定事物日後的性格或本質,就是犯了起源謬誤。
類似的工具
- 實然/應然的鴻溝
相關書摘 ►《哲學家的工具箱》:什麼是「萊布尼茲同一律」?心靈-大腦的例子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哲學家的工具箱:如何論證、批判、避開邏輯謬誤?一套現代人必備的理性思考工具》,麥田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朱立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彼得.佛索(Peter S. Fosl)
譯者:黃煜文
綠能x數位,科技助攻水產養殖產業升級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水產養殖結合太陽光電是一種創新的經營模式,讓漁場除了既有的漁獲外,更能提供綠電創造額外收益,國內更有漁場順勢導入數位工具管理養殖環境,持續提升水產質量。我們可以看到,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正在養殖漁業發生。
糧食生產是農漁業的主要功能,順應環境選擇不同的作物與耕種策略,是農漁民智慧的累積,臺灣的農漁業實力更是享譽國際。然而,由於整體產業結構轉型、生活型態轉變,傳統看天吃飯的一級產業,較不容易成為新世代就業的優先選項,如何在現有產業基礎上創造新商機、吸引年輕人返鄉,是各界都在思考的課題。
近年來,各國政府致力推動再生能源以實踐減碳,在不同場域、建物等結合光電開發的複合式發展模式,成為兼顧空間利用效率、提高單位面積產值的創新解決方案,這樣的趨勢正在農漁業現場發生。
農漁業結合光電創造附加價值
農電共生可提供自給自足的再生能源,還能保護農作物免受極端天氣影響,提高生產韌性,多餘的電力也可以躉售,提升農民收入。著眼於光電帶來的附加價值,越來越多國家看好農業結合太陽光電的發展潛力,德國、日本已有多個果園結合太陽光電從事農電共生,法國也實驗在成列的葡萄藤上安裝太陽光電模組。
不只農業,國際也開始出現結合水產養殖與太陽光電的漁電共生。例如美國切薩皮克灣(Chesapeake Bay)發展出太陽能牡蠣生產系統,不僅實現綠電自發自用,漁產收穫量更高達傳統養殖場的45倍;而在養蝦大國越南,也開始執行養蝦場結合太陽能發電的漁電共生計畫,為養殖場提供穩定電力並帶來漁獲,一舉兩得。

數位轉型為漁電共生添助力
漁電共生是利用漁業養殖場域結合太陽光電設置,期能改善生產環境、增加漁民收益,創造土地多元利用,是臺灣積極推動的重要政策方向之一。不過其他國家與臺灣的漁電共生開發型態不太一樣,其他國家多以沿海鋪設水面型光電為主,臺灣的漁電共生則採用室內養殖場搭配屋頂型光電,或室外魚塭搭配立柱型/水面型/塭堤型光電設備,近年來在許多漁民與光電業者的努力合作下,這樣的複合式土地利用模式逐漸展現效益。
不同養殖物種的環境需求不一,漁電共生導入的過程須經磨合,運用魚塭上方架設太陽能板,冬天防寒害、夏天助降溫,並配合不同物種的習性調整投料策略,同時結合數位環境監控系統調節養殖環境,進而達到提高漁獲收益之積極目的。

光電開發帶來的效益,也讓原本衰頹的產業地景重現生機,例如位於臺南七股的日運案場,原本是高鹽度的廢棄魚塭地,在養殖專家與在地青年的協力下,透過微生物、益生菌來控制池水,搭配AI數位化儀器監控養殖過程,持續累積養殖數據建立資料庫,烏魚、虱目魚、白蝦的混養模式已多次收成;四鯤鯓漁電共生案場過去同樣是廢棄魚塭,改建為室內型漁電共生案場後,能精準控制環境變數以從事精緻養殖,已成功育成一尾重達30克以上的白蝦。
由於漁電共生帶來的效益逐漸獲得認同,有別於過去多為光電業者發起的開發模式,最近也出現由漁民發起的漁電共生規劃,例如茄萣區不少養殖戶視漁電共生為吸引青農返鄉的契機,積極爭取納入漁電共生先行區;目前採用塭堤型與立柱型的光電設施,養殖的虱目魚也已開始收成。

養殖漁業正在實現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
數十年來漁民的養殖專業與經營視野,讓臺灣水產養殖產業在國際上向來有一席之地,但近年來確實也面臨產業結構轉型、從業人口老化凋零的挑戰;如今結合光電的漁電共生模式,讓原本看似傳統的一級產業開始蛻變,養殖模式、經營模式、商業模式不斷創新,也吸引更多青年關注與投入;臺灣養殖王國的美名,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將藉由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再次展現耀眼光芒。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