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哲學家的工具箱》:什麼是「萊布尼茲同一律」?心靈-大腦的例子

《哲學家的工具箱》:什麼是「萊布尼茲同一律」?心靈-大腦的例子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萊布尼茲的同一律以簡單的詞彙陳述,如果X與Y在嚴格意義上同一,則什麼必須為真。萊布尼茲的經典陳述如下:X與Y同一,當且僅當X的每個性質都是Y的性質,而Y的每個性質都是X的性質。

文:朱立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彼得.佛索(Peter S. Fosl)

萊布尼茲同一律

在日常言談中,事物與事物「同一」的概念相當分歧。我們可能發現,兩種完全不同的事物,從各個可辨別的層面來看皆屬同一,例如兩輛剛從生產線出廠的新車,不管是外型、顏色等等完全相同。或者,我們可能面對一件事物,卻以兩種方式加以辨識,如晨星與暮星(其實指的都是金星),或比爾・蓋茲與微軟創立者。後者的同一性——我們認為兩個特定詞彙指涉的人或物同一——屬於最嚴格的同一性形式,同時也是萊布尼茲同一律的主題。這個哲學工具由萊布尼茲於《形上學講論》(Discourse on Metaphysics, 1686)中首次提出。

萊布尼茲的同一律以簡單的詞彙陳述,如果X與Y在嚴格意義上同一,則什麼必須為真。萊布尼茲的經典陳述如下:

X與Y同一,當且僅當X的每個性質都是Y的性質,而Y的每個性質都是X的性質。

類似的原則稱為「不可區分之同一性」原則:

如果X與Y絕對不可區分,則它們便屬同一。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第二句陳述是從事物如何被心靈構想或捕捉加以定義的(如果心靈無法辨別差異,事物便無差異);相反地,第一句陳述是根據客體本身所具有的性質來定義同一性(如果客體具有相同性質,客體才真正為一)。至於應該選擇哪一種陳述,則取決於不同的形上學與知識論立場。

無論如何,能滿足大多數目的的原則似乎很明顯。例如,如果對殺害麥洛的兇手為真的事對史密斯也為真,則史密斯必定是殺害麥洛的兇手。

心靈—大腦的例子

要通過萊布尼茲同一律的測試並非易事,而且該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才能通過也不明確,這一點明顯表現在心靈哲學以及心靈狀態與大腦狀態同一的主張中。後者的主張引起廣泛爭論,理由是大腦狀態——屬於物質狀態——在定義上只具有物質性質。另一方面,一般認為,心靈狀態具有的心靈性質無法被化約為單純的物質事物;如果真是如此,根據萊布尼茲同一律,心靈狀態明顯無法與大腦狀態同一,因為前者擁有後者沒有的性質。笛卡兒對思考實體(心靈)與擴延實體(身體)所做的「真實」或形上區分,也採取了類似的推論路線。

爭論因此持續延燒,結論可能是心靈狀態與大腦狀態的關係不具同一性,也可能是大腦狀態——與外表相反——能夠且確實具有心靈性質。或者,深入研究也能釐清,滿足萊布尼茲同一律的必要條件實際將造成什麼影響。爭論雖然不斷擴大,但平心而論,沒有人懷疑萊布尼茲同一律的真實性,有疑義的只是同一律的意涵。

空間與時間

需要進一步強調的重點是,當我們談到性質時,絕不能忽略時空位置。如果珍與瑪麗的身體同一,而且擁有相同的思想與情感,可是珍在香港而瑪麗在紐約,則她們不可能是同一個人。如果X與Y同一,X與Y的時空也必定相同。

人格同一性的問題

從近來有關人格同一性的討論中,也可見萊布尼茲同一律的影響。許多哲學家認為,人格同一性是由心理的連結與連續性決定的:如果未來的X與現在的Y在心理上彼此連結且連續,則未來的X與現在的Y就是同一個人。較粗略的說法是,如果X與Y在記憶、意圖與人格上具有同一種類的連續性,如同某個正常人經過一段時間後,記憶、意圖與人格仍保持同一,就表示X與Y在「心理上彼此連結且連續」。

如果這個說法為真,人類就可以在瞬間移動下存活——虛構的運輸模式,我原本的身體被摧毀了,但所有與身體有關的資訊全都收集起來傳送到火星上,也就是我的身體被再製的地方。如果這個過程使火星上的人跟我一樣,擁有同一種類的心理關係,如同我與過去的我之間的關係,心理化約論者就可以認定火星上的人就是我。換句話說,如果火星上的人記得我做了什麼,分享我的看法、計畫與人格,他就是我。

批評者指出反例:若機器故障並且在火星上造出兩個我呢?在這種狀況下,不可能火星上兩個人都是我,萊布尼茲同一律在適用時將顯示這一點。我們可以稱進行瞬間移動前的人為A,火星上的兩個人是X與Y。如果A是X,A也是Y,則X是Y必為真。這是因為X與Y必定在各方面與A同一,而這意味著X與Y彼此必定同一。但是,X不可能與Y同一,因為萊布尼茲同一律表示,如果X與Y同一,則X與Y必定分享相同的性質。很明顯地,如果X割自己一刀,Y並不會留下傷疤;而X存在的地點,Y不可能同時存在。因此,X具有Y沒有的性質,因此X與Y不同一。而如果X與Y彼此不同一,他們就不可能同時與A同一。

變的問題

萊布尼茲同一律似乎也引發了赫拉克利圖斯式問題。先蘇時期希臘哲學家以弗所的赫拉克利圖斯(Heraclitus of Ephesus,活躍於公元前500 年左右)認為,由於河水不斷流動變遷,因此人不可能兩度踏入同一條河中。如果時點被認定是事物的相關性質,則處於時點T1 的X將不同於處於時點T2 的X。但如果處於兩個時點的X並非同一,X勢必成為兩個不同的事物——X與之後的非X。如此將導出人格同一性在時間中不存在的結論,致使一個人在不同時刻下成了不同的人,正如十八世紀哲學家休謨隱約指出的。因此問題在於,如何在「萊布尼茲同一律的跨時間無同一性的主張」與「透過記憶、意圖、常識等心理決定而形成的跨時間同一性」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萊布尼茲同一律在運用上不一定反對以下觀點,即人格同一性本質上與心理連續性有關,但是確實產生許多問題,因而需要更詳盡的回應。

類似的工具

  • 假面男子謬誤
  • 類型與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