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線瀏覽」:沒有網路時,你到底選擇看了什麼?又生產了什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離線瀏覽」錄像展的44件錄像作品若從頭看到尾,的確是個非常大的負荷量,更不知道要耗時多久⋯而最後有幾位參觀者透過預約的制度完成3小時的體驗?
台北當代藝術館2018年推出「幽浮一族-2018MOCA國際錄像藝術節」,蘇匯宇的《唐朝綺麗男》(邱剛健,1985)於2018台灣美術雙年展「野根莖」中展出,並獲邀參與鹿特丹國際影展。
錄像藝術在2018年的台灣藝術博覽會中逐漸成為主角,像是台中藝術博覽會、台北藝術博覽會可以看到不少畫廊都有力推的錄像藝術作品。
台北藝術博覽會更是有別以往,特別規劃「開.窗:藏家錄像藝術收藏展」,將台灣藏家聯誼會的收藏展出共24件錄像作品,除了讓大眾了解台灣藏家的品味及轉變,更翻轉錄像藝術較難成為藏品的觀念。可以看出錄像藝術的討論在2018年非常熱鬧。
談到台灣的錄像藝術,便會馬上聯想到鳳甲美術館,從第一屆2008年「居無定所」(策展人:陳永賢、胡朝聖)、第二屆「食托邦」(策展人:陳永賢、胡朝聖)、第三屆「憂鬱的進步」(策展人:鄭慧華、郭昭蘭)、第四屆「鬼魂的往返」(策展人:龔卓軍、高森信男)、第五屆「負地平線」(策展人:呂佩怡、許芳慈),歷經了10年到目前2018年第六屆,可見其耕耘錄像藝術領域有成,已將館舍與每兩年舉辦的國際錄像藝術展強烈連結,經營出館舍品牌特色。今年的主題為「離線瀏覽」,維持雙策展人(許家維、許峰瑞)模式進行生產。
「離線瀏覽」這個命題,許家維說到:「離線之所以有感,是因為現在是一個隨時上線的時代。」於現今3G即將滅絕的世代中不免讓人思考什麼時刻我們才會離線瀏覽?網路世代的技術日新月異,影像的接收、生產、再製的門檻降低到人手一機就可以瞬間完成。
策展論述中提到:「如何在我們身兼生產者/使用者/消費者的用戶身份下,思考個體生產與網絡的結構關係。」
而在許峰瑞的策展論述中也提到:「在資訊的生產與使用間,網絡社會中的文化亦因技術所形塑,但同時,所有的參與者也擁有著塑造著技術的能動性,如何使用這股力量,而不被這股力量所挾持,也正是當代影像文化所思考的策略:離線瀏覽。」也再度提到了「技術」為重要因子。

從電梯門打開時,便被第一件作品陸明龍的《玩站》、《中華未來主義》(1839-2046 AD)的強烈電玩視覺所吸引。而步入這個展場時,發現有的作品是置於茶水間和閱讀區的空間內,當日觀賞時有人在用餐和做問卷等,沒有特別區隔反而使得欣賞作品時更像是日常的電視頻道一般。
《自動存檔:堡壘》設置於閱讀區,彷彿進入書房內打電動一般的自然,這部分的規劃讓人無距離感的體驗作品。除了上述的作品外,走到主展間時看到哈倫.法洛基的作品《嚴肅遊戲I-III》,呈現出現在軍隊受訓、復健時的電玩化現象,而又令人回想到欣賞前幾件作品是否有可能為真實情況。
這樣的真實與虛擬的錯置安排使人有了不同的刺激思考,而從眾作品中也拉出一條「戰爭」、「電玩」與「電腦影像」的脈絡線。

此次44件錄像作品若從頭看到尾,的確是個非常大的負荷量,更不知道要耗時多久,因此盡可能的先從感興趣和能夠引起共鳴的作品開始。葛雷格里.海曼《狗》從震驚全球的敘利亞難民小男孩於海灘死亡的事件開始延伸到哥雅黑暗時期的作品《狗》的影像。
皮亞特.珂施摩斯基《每日一字》則從1977年法國歌手阿曼達.李爾歌曲「字母表」去改編成2017的版本,每個字母從google中搜索熱搜字,出現了許多流行的圖、代表字,都讓人感受到當代社會網路造成的快速流動、文化轉變與過去社會的差異對比。
上述作品都展現了當代社會網路的使用文化,也是在觀展時令人馬上產生迴響的。逛展覽時在假定自己無法看完全部時,也如同網路使用習慣一般,隨時可能在還沒結束時就前往下一件作品,這也令人思考錄像作品的創作是否會因此而受到影響。
觀展至最後時,走進賈伯葉.德布朗格的《上帝之聲》空間,畫面由生活的碎小片段串接而穿插著各種時刻的內心獨白,時不時搭配設定好的風扇吹襲讓人彷彿和畫面一樣來到海邊和旋轉小模型讓人在注目時去思考許多投射的可能,這樣結合感官的作品在眾多作品中讓人記憶猶新。
而其中張奕滿的《一則關於台北的故事》置於展區的落地窗口,看到一件只有桌椅而沒有螢幕的作品令人疑惑,此建作品需透過指導員與參與者的互動,背誦完一個完整的故事才算完成,約莫耗時3小時。給予筆者的感覺像是透過這樣的形式去反應,網路資訊的發達,許多的知識已經不需要透過背誦來獲得,而是一鍵可知,那恢復到沒有網路輔助的時刻又會如何呢?
這是一件符合離線瀏覽主題的作品,和其他作品有了對比,不過卻令人好奇策展人選進這件作品與錄像作品的關係為何呢?還有最後有幾位參觀者透過預約的制度完成3小時的體驗?

從這次主題的開宗明義破題,從作品的選擇和空間的規劃,都令人去反思麥克魯漢的科技傳播論述和當今科技的進步而產生的社會現象。這樣的主題直接反映了每個人日常生活上的經驗,令人聯想到國外品牌所舉辦的 #NoPhoneForAYear活動,一年不用智慧型手機可以獲得10萬美元。
同樣的,本展也試圖刺激對於觀者去思考「演算法」、「影像生產技術的改變」、「戰爭」等因素之關連。而前段提到作品數量與觀展經驗,許家維於介紹展覽文章中補充為什麼要那麼多作品,即是呼應瀏覽的狀態,大家各取所需,不再像之前那麼強調電影敘事或是作品本身,而是用展覽創造大量的資訊狀態。
可以理解在展場空間的規劃處理上企圖去和主題「離線瀏覽」呼應,不過可惜的是,作品彼此間聲音上的干擾和如果沒有熟知作品的情況下,較無從得知作品間的對話,如果能夠有如同連結功能提供般的指引,也許會減低觀眾逛展時真的瀏覽的可能。

除此之外,在觀賞「離線瀏覽」時還是可以感受到手機社群軟體提醒通知的震動,產生自身的不切題感。如果能夠在進入展場時,宣導調成飛航模式或是干擾參觀者的網路連線,讓進入此空間可以真的「離線瀏覽」,也許會更令人去體會和思考這個命題。
展覽資訊
名稱:離線瀏覽
時間:~2019/01/20
放映地點:鳳甲美術館 (台北市北投區大業路166號11樓)
責任編輯:游千慧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一圖看懂】HCG免治馬桶:全新電解除菌水潔淨科技,全方位抗菌守護屁屁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居家清潔馬桶,總是讓你覺得繁瑣又疲累嗎?每天如廁的馬桶,清潔及抗菌能力可是比任何其它家具、家電更重要。選擇有效抗菌加上舒適的體驗節能的設計,就能讓你在家放鬆解放的時候,心情也一起上天堂啦!
根據BBC報導,在2010年時,英國舉辦了一次讓民眾選出史上最偉大發明的投票,其中抽水馬桶排行第九名,比引擎還高一名。
作為史上最偉大發明第九名的抽水馬桶,前身可以追溯到西元前的羅馬時代,從只是一個有排水系統的溝槽,到現代化的獨立抽水馬桶,我們觀察到除了科技的進步,以及人們對如廁時舒適度的要求之外,近年來更進化到必須具備可以主動去除病菌、維持整體潔淨的種種設計,畢竟馬桶與生活密切相關,又是與身體親密接觸的家電,要怎麼讓人用得乾淨、舒服又健康,就是身為馬桶的使命。

電解除菌水,加碼抗菌超乾淨
每天都要和屁屁親密接觸的馬桶,清潔之餘還能主動抗菌、杜絕二次污染很重要。HCG免治馬桶的抗菌潔淨科技,與工研院產研合作全球首創電化學除氯技術可以將自來水電解之後,把氯轉化成無害氯離子形成的電解水,在清除污垢的同時,也達到除菌的作用,整個過程都無需使用任何化學藥劑或清潔劑;更棒的是,電解除菌水在一段時間之後,就會自動還原成自來水。乾淨、抗菌、安心、安全,討厭的壞菌不見了,也不會對我們生活的環境帶來更多負擔。
全然的舒適體驗,屁屁最知道
每一次使用馬桶,你都花上多少時間呢?無論時間長短,HCG希望為每一次的如廁體驗,帶來純粹的放鬆和舒適。HCG使用全球唯一可促進微循環之生物能陶瓷材料製成座墊,能放射4-14微米遠紅外線光波,促進人體血液循環,預防久坐之後腿部痠麻。還有聰明的負離子循環除臭,一入座便感應啟動,不用擔心臭味擾人或自擾。
恆溫節能不浪費,對地球好對錢包更好
寒流來襲時,突然接觸到冰冷的馬桶座墊而被嚇一跳的感覺,是許多人的共同經驗。HCG免治貼心暖座功能,一坐下就好溫暖,搭載瞬熱式溫感水洗利用陶瓷瞬間加熱技術有效節能30%,不會因持續加熱浪費能源,也不會為了節能而忽冷忽熱,使用流動活水更為乾淨衛生。讓你在使用馬桶的時候,不管是肌膚接觸到的地方,或者是心裡的感受,都是恰到好處的最佳溫度。
前一陣子,公共廁所要升級成免治馬桶的議題,讓大家紛紛討論起馬桶該有哪些先進設計,才能讓人用起來舒適又安心。其中最多人在乎的,莫過於馬桶的清潔問題,HCG免治馬桶採用抗菌樹脂材質便座,免除衛生隱憂,如座更安心舒適,第二道清潔防護,利用電解除箘水,自主清潔、抗菌,整體材質都通過SGS檢驗測試,有效抗菌程度高達99%,再加上唯一落實全機台灣在地生產製造,不混充國外代工的高保障品質,全方位提升衛生標準、滿足使用者需求的HCG免治馬桶,就是新世代家庭中,守護屁屁的最佳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