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最高元首在位僅兩年宣布退位,傳與「祕娶莫斯科小姐」有關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馬來西亞最高元首穆罕默德五世宣布即刻辭去最高元首一職,並未交代其辭職理由。他在病假期間與2015年莫斯科小姐秘密結婚之事,被揣測為退位的最大原因。
49歲的馬來西亞最高元首穆罕默德五世(Muhammad V)於6日宣布即刻辭去「最高元首」(Agong)一職。儘管國家王宮聲明中並未交代其辭職理由,他在病假期間與2015年莫斯科小姐秘密結婚之事,被外界認為是辭職的可能原因。
《中央社》報導,馬來西亞王室官員6日表示,大馬元首穆罕默德五世已經退位,終結數週來關於穆罕默德五世未來的揣測。他自去年11月開始請假,並傳出他與俄羅斯前選美皇后結婚。這是馬來西亞自1957年脫離英國獨立後,首度有最高元首辭職。
馬來西亞國家王宮發表聲明指出:「馬來西亞第15任蘇丹(即最高元首)穆罕默德五世已辭職,自今天生效。」聲明並未提及現年49歲的他為何退位。
穆罕默德五世2016年12月宣誓就任,但他自去年11月請假接受治療後,君主地位就引發質疑。接著傳出他在俄國與一名前莫斯科小姐完婚,但大馬王室官員迄今未對傳聞置評。上週關於穆罕默德五世未來的揣測更加甚囂塵上,因為傳出馬來西亞伊斯蘭王室召開一場特別會議。
針對穆罕默德五世請假飛往俄羅斯秘密結婚事件,馬來西亞官方至今仍未證實這項消息,首相馬哈迪(Mahathir Mohamad)對此也一無所知。
馬來西亞是君主立憲制國家,馬來亞聯合邦於1957年8月31日獨立後,國家元首是從9個州屬中的世襲統治者中選出,任期5年。在5年任期內,不得兼任原州屬的統治者職務以及任何上市公司的董事。而穆罕默德五世辭職,也成為馬來西亞建國61年以來,最高元首「主動辭職」提早退位的首例。
《Channel News Asia》報導,馬來西亞王室官員表示,穆罕默德五世對2016年12月13日選他為第15屆國家元首的統治者們表示感謝。他還對首相馬哈迪在政府和治理國家方面的合作表示讚賞。
「在陛下擔任最高元首的任期內,努力履行其職責,是穩定民心的支柱,也是使人民團結的保護傘。」
《The Straits Times》報導,目前大馬副元首霹靂州蘇丹,納茲林沙(Sultan Muzaffar Shah I)暫代國家元首的官方職責,統治者們必須在4週內選出新任的最高元首。
雖然納茲林沙目前暫代國家元首職務,根據媒體分析,彭亨州蘇丹阿末沙(Ahmad Shah of Pahang)被認為最有可能下一代最高元首的人選。然而,他的身體狀況仍被外界擔憂。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報導,對於穆罕默德五世的退位原因,大馬首相馬哈迪對媒體表示「拒絕猜測」。此外,穆罕默德五世與前任首相納吉互動密切,且馬哈迪上週在網路上寫文強調「法律約束的對象應從統治者到普通公民,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使外界猜測穆罕默德五世退位原因或許和與馬哈迪的緊張關係有關。
延伸閱讀:
新聞來源:
- 馬來西亞49歲蘇丹閃辭 退位原因王室隻字未提(中央社)
- Malaysia's royals to elect new King within 4 weeks after Sultan Muhammad V stepped down(The Straits Times)
- Sultan Muhammad V abdicates as Malaysia's king in historic first(Channel News Asia)
- THRONE IN TURMOIL? MALAYSIA’S MAHATHIR REFUSES TO QUASH RUMOURS OF SULTAN’S ABDICATION(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責任編輯:李牧宜
核稿編輯:楊之瑜
【圖解】在台灣,等一項癌症救命新藥需要等上超過700天,而日本最快只需要60天!台灣人,你真的有「命」等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等一項救命的藥物,需要多久時間?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健保正式給付生效,如癌症創新新藥等重大疾病藥物,平均需等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日本,則是60-90天內。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生了病,想要用到新研發的救命藥物,病人需耗時等待。台灣人,真的有「命」能等嗎?
2022年中,余苑綺因癌症過世,不僅讓演藝圈許多粉絲與親友不捨與難過,也讓許多同是癌症病友的患者與家屬,感到忐忑不安。余苑綺從2014年罹患直腸癌後,立委余天耗費數百萬就為替女兒挽命,甚至四處奔走希望爭取美國最新的抗癌藥物,可惜最終未能等到就已離世。
看得到卻用不到的救命新藥

事實上,類似遺憾在台灣時有所聞。即使國外屢有救命新藥問世,台灣人卻不一定能使用得到。根據數據顯示,在日、韓、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高所得國家中,台灣的肺癌存活率在高所得國家排名倒數第四,只有日本的一半;攝護腺癌存活率為倒數第一、乳癌倒數第二,胃癌則輸日本、韓國。若以平均餘命來看,台灣也比日本短少三年。
國人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等指標,落後其他國家,健康投資不足也是一大原因。若與鄰近的日本比較,日本整體醫療支出佔整體GDP比例為11%、其中強制性醫療保險支出8.3%、藥費支出2.3%,而台灣則是6.1%、3.5%、1.2%,三者占比皆低於日本。
慢性病、罕見疾病甚至是現今新興癌症治療趨勢,如免疫療法、精準醫療等,亟具突破性、療效更佳的治療,在健保資源有限下,被限縮給付,導致病人只能自力救濟,自掏腰包使用。

為什麼新藥新科技導入台灣那麼難?

健保業務也包含引進新藥及新科技,但為什麼仍讓新藥新科技導入受阻?首要原因就是健保財源不足,進而排擠新藥引進。雖然每年的健保預算相較25年前開辦時的2000多億元,已成長到8000億元,但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仍跟不上如雨後春筍增加的治療項目。台灣整體藥費支出早已偏低,新藥預算更是嚴重不足,不但零成長,甚至還負成長。
財務衝擊下,造成新藥給付審理流程頻頻卡關,許多國外原廠新藥因台灣議價空間小,使得引入時程拉長、健保給付條件越趨嚴格。許多效果良好的藥品,卻因支出費用高,在健保現有預算限制下,只得限縮藥品的給付範圍,讓可使用的病人族群也連帶限縮。
無法與國際治療標準接軌的台灣

新藥納入給付前都得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意即評估新藥引進是否具有成本效益,但常常因財務衝擊大,在醫療科技評估(HTA)這關就被擋了下來。依據2019年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顯示,僅3成癌症患者所需用藥能獲得健保給付。
影響的不僅是個人減少延長生命機會,也讓台灣用藥標準大幅落後先進國家。根據統計,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入健保給付生效,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平均審查需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的日本,則是在60-90天內。
尤其,相較於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適應症,台灣健保給付的藥品適用範圍,因為預算相對限縮,僅部分適應症可以納入健保,未納保之適應症的病人必須自救苦等審核通過。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患重大疾病,可能只有三個殘忍選擇:一是使用既有治療控制病情苦等新藥納保;二是賣車賣房自費使用藥品換取生命延續;三若金錢耗盡最後只能放棄治療。反觀日本,新藥給付不僅時間快速,甚至是依照仿單所有的適應症都給付,民眾可以使用到依照仿單給付的最新藥品。
環環相扣下,台灣標準治療早已和國際嚴重偏離。政府對於台灣醫療政策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應全面檢討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藥預算以加速新藥新科技納入給付,為台灣民眾謀求新藥可近性及最佳醫療選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