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的社會建構八講:把勃起的陽具當作文化權力的象徵,到底意義何在?

心靈的社會建構八講:把勃起的陽具當作文化權力的象徵,到底意義何在?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當我在談這個問題時,就會想到男權都是用武器化的陽具來作為統治的象徵。白宮前面不就立著一根巨大的陽具石劍嗎?在很多地方可以看出同樣的陽具象徵,稍微抽象一點,變形的東西,譬如一根短柱,上面寫著「泰山石敢當」。

文:宋文里

母權社會的發現

十九世紀時, 有一個重要的學者, 叫作巴霍芬(Johann Jakob Bachofen), 他的重要著作是《母權》(Mother Right)——研究母權統治(metriarchy)、母系社會(matrilineal society)等現象。那當然是指史前時代,要用考古的方法去尋找。他的著作方出現時一度很受重視,但後來當然也流入邊緣。到了二十世紀,女性主義重新發現了巴霍芬,並發現那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會主義中,也佔著重要地位。恩格斯寫過《家庭和財產私有制的起源》(The Origin of the Family, Private Property, and the State: in the Light of the Researches of Lewis H. Morgan)一書。他既然是從摩根的上古社會史開始談起,則他絕對看過巴霍芬的作品,並且在他們想像中的社會主義,有很多地方是接近母權制度的理想。

文明史當然都不是這樣說的。我們曾說過的「文化大轉軸的時代」,差不多也已經完全進入父權當道的時代。但在更早的母權時代,母權的意思就是母親掌權,可是在她的領導之下並沒有「統治」的事實。那種社會體制,就是在關係當中產生一種人人平權而沒有階級的制度。這是目前所有的母權社會研究者都同意的一點。大概從兩萬年以前一直到五千年前,可以找到很多考古的證據,證明人類曾有過這樣的「生活方式」。這本書不用Metriarchy為名,而是用Mother Right,強調母親的一種「權利」而不是「權力」(power),也就是她有自主的行動權,然後家人以她作為行動的「楷模」(model),學習她。所謂的領導同時也就是楷模,這樣一來,整個社會在運作時不需要使用到「權力」。

母權特別是不需要使用任何暴力就可以達成治理的目的。它的治理原則就是關於「愛和不愛」的原則。在一個母權社會當中,愛就是大媽帶著底下所有的子子孫孫一起幹活。對大家她都愛,於是大家就能一起合作。那時候的生活條件比較單純,還在舊石器時代,人類在一起生活之後形成一個個聚落,大小大約就是兩、三百人左右,差不多等於一個四代同堂的家族大小。在這樣的村落中由一個大媽擔任族長。這樣的遺跡比較明確的發現是在小亞細亞的山裡頭,譬如土耳其的安納托利亞,在山谷中間產生的聚落。然而不是只有土耳其這樣,在黃河平原上去找古老的居住環境的話,會找到一些聚落散布在平坦的地方,聚落建築大概是形成環狀或方形,中間有個廣場。數數這遺跡裡大概有多少人口?差不多和全球其他地方一樣,大約也是兩、三百人,因為再大一點的話就很難管理。

總之,我們不是在談烏托邦,而是在談人類當中有這樣的可能性,但我們都遺忘了,或是不相信有此,於是到了今天我們在談男女關係的時候,會以為「男性強權/女性弱勢」就是人類亙古以來的社會法則,這關係總是很不平等,所以你今天才要去參與鬥爭,試圖搶回一點權力來。可是搶一點回來還是沒用的。到了後來,你再怎麼搶,環顧周遭,你就會發現:現代哪一個社會中的男女會是平權的?你只能說,男女的經濟能力可能達到差不多接近的程度。這是在少數經濟非常發達國家裡的數據,而且還不是全國性的。在大部分國家中,女性還是處在劣勢的狀態。

所以我們不用再去談怎樣爭取權力的問題,而應該改變想法,重新設問:女性做主,究竟有沒有可能?以我們今天的社會來說,這可能性顯然比起過去封建時代要高多了,因為我們現在號稱是法治的、是民主的,而現在的城市都已經沒有古代的「國」那種圍牆。「國」為什麼要圍起來?男權統治的社會,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打仗,一天到晚都處在戰爭狀態中。城市的圍牆顯然就是防禦工事,沒有一種圍牆只是用來裝飾的。但今天為什麼就不需要了呢?如果今天還有圍牆的話,大概就只留在觀光區,留下一點角落讓你緬懷而已,它的功能已經完全消失。在距今大約兩百年前,全球的民主革命過程把這些帝王封建式的管理制度都打垮了。打垮了以後,我們就開始步入了一個看起來可稱為民主法治的時代。

母權的道理在今日的想像

我想說的是,在這個新時代,我們可以開始來想像:假如女性可以作主的話,這個世界的光景和生活方式大概會是什麼樣子?這就是我一開始要談到巴霍芬的原因,他認為在兩萬到五千年前之間,很多地方都有母權社會的影子。巴霍芬講的那一句話,我在這裡引述:

The mother is earlier than the son.
母親先於兒子;

The feminine has priority.
女性有優先權;

while masculine creativity only appears afterwards as a secondary phenomenon.
所謂男性的創作,都是建立在女性優先之下的現象。

底下最後一句說:Woman comes first, but man “becomes."(女人先到,而男人只是「跟著變成」。)——這句話跟今天女性主義的講法剛好是顛倒的。我們在第二講提到西蒙波娃,她認為女性是「第二性」,就是說女人並非生來就是女人,而是被後天的文化調教變成女人的樣子。可是巴霍芬要說的是:在以前的母權社會裡,「男人才是被調教成的」,也就是說,在母權社會裡,女人才是「先到者」。母親先於兒子,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一開始有人倫關係的時候,本來就是母子,不管是男孩或女孩,反正就是母親在前,孩子在後。這就是人倫關係的第一原則。後來延伸下去,就變成社會由母親在領導,而父親呢,他是不在的,或是根本不認識。古語流傳下來說:「知其母不知其父」。我們的「姓」是在「女」字部;從古代的文獻中也可以看出這樣的描述確有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