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個不麻煩的老人?料理教母梁瓊白:多看少說,懂得放手

如何做個不麻煩的老人?料理教母梁瓊白:多看少說,懂得放手
Photo Credit:陳平卿攝影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梁瓊白表示,她有些朋友抱怨媳婦、女婿不孝,「但仔細想想,他們為何要平白無故的孝順你?你撫養過他們嗎?他們若孝順,是因為家教、品德好。」所以,要把女婿、媳婦當客人,好好招呼,他們才會對你的孩子好。

文:錢麗安|攝影:陳平卿

距離約定的時間還有10來分鐘,梁瓊白已一身輕裝端坐咖啡館一角,好整以暇地等著我們。

在4、5年級世代的家庭主婦心中,梁瓊白其實就是今天的YouTuber,或說是網紅;只不過無法隨開隨看,而是必須在每週特定時間,打開電視,透過小小的螢幕看她抑揚頓挫、有條不紊的解說,刀起鏟落間,三兩翻便烹煮出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佳餚,鼓舞著電視機前每個主婦躍躍欲試的心。

「我今年都68歲了」,氣色紅潤依舊,說起話來中氣十足,眼前的梁瓊白怎麼也看不出曾在10年前大病一場,此後人生全然改觀。說起過往有如昨日黃花,轟轟烈烈盛開、燦爛過便足已,因為,老天爺用一個大禮,讓她開啟另一段人生。

58歲罹癌警鐘 拚搏生活該轉彎了

58歲那年,事業如日中天的梁瓊白,忽然診斷出癌症,「這是老天用最激烈的方式給我的緊急煞車。」她說,病中的日子讓她終於有機會停下腳步,回頭省視過往的35年職場生涯。這一看,不得了,原來青春與壯年全被拿來衝刺事業,一眨眼,「我的人生竟然就快拚完了?!」

生病前,梁瓊白的一天是這樣的:一早打理好2個小孩上學,上電視、錄廣播、上廚藝課,傍晚回家整頓好老小,深夜還得伏案寫專欄。一天站著工作超過12小時是常態,忙起來時連吃飯、喝水都站著解決,「當時覺得只有抓不住的機會,沒有做不了的事情,因為有無窮的體力。」

但拚搏付出的代價,除了健康的耗損,梁瓊白指著身上的長褲說,長期站立導致嚴重的靜脈曲張,現在都不敢穿裙子。

面對疾病的情緒當然是複雜的,有人搥胸頓足哀嘆,有人不願面對,梁瓊白則視為是另一種機會。

她說,根據統計,現在台灣人的平均壽命在80上下,如何善用剩下的時間,好好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比什麼都重要。於是,她毫不戀棧地結束廚藝事業,歸零。

新生活不求刻意豐富,更重隨心所欲

習慣忙碌的人,如何規劃老年生活?不像許多退休人士急著想將生活填滿。她的原則很簡單:「隨心所欲就好」。

「可能是個性所致吧。」一方面她還保有美食專欄,三不五時吃到好的館子,還是會寫寫評論;生病化療期間,食欲不振的經驗,也讓她著手研究起各種可促進化療中病人食欲的食譜,還一連出了好幾本書,「這都不是預期中的計畫,是由自己的親身經歷作出發,希望可以讓跟我有一樣困擾的朋友,可以從中得到幫助。」

《做個不麻煩的老人》一書的出版也是如此。「我怎麼意識到老的?其實是因為朋友。」梁瓊白大笑說,有一天她看著認識超過20年的老朋友,腦子裡悶悶地想著,怎麼當年貌美如花的人,臉上這麼多皺紋呢?「朋友老了,我能不老嗎?」她開始觀察周遭的朋友,發現各式各樣的「老年」問題,因此興起把所看、所想的周遭朋友經驗化作文字與關心老後生活的朋友分享。

面對晚輩 「多看少說」 是必要修養

要怎麼做到不麻煩的老人?

「懂得放手。」梁瓊白說,特別是在家庭關係上。「家庭結構會隨著孩子長大結婚、離開,或另一半離開而改變。」對於傳統的三代同堂觀念,梁瓊白忙不迭地搖頭說,不要以為這樣才叫做圓滿,距離才是維持關係最好的方式。

「我們生長的年代、經歷的環境都與現在年輕人不同;如果住在一起,很容易會用自己的過去來對比他們的現在。這是不公平的,也容易產生摩擦,那又何必呢。」

梁瓊白表示,她有些朋友抱怨媳婦、女婿不孝,「但仔細想想,他們為何要平白無故的孝順你?你撫養過他們嗎?他們若孝順,是因為家教、品德好。」所以,要把女婿、媳婦當客人,好好招呼,他們才會對你的孩子好。

而華人父母習慣無止盡的付出,認為這才是愛。從小時候上學付學費、買房買車幫孩子成家,接著繼續幫孩子帶小孩,看似和樂的規劃,卻是經常在價值觀、管教觀上擦槍走火,演變成8點檔的家庭鄉土劇。

以教養下一代為例,梁瓊白一開始也經常管東管西,覺得這才是對孫子好,但隨著年歲增長,有一天突然想通了,「孩子不讀書、媽媽不管教,看著心裡急有用嗎?不如想想將來孩子若因此而吃苦,誰受罪?我一定比他爸媽死得早啊,倒楣又不是我。」

就像現在梁瓊白每天負責接送孫子上下學,她就把自己想像成司機:「少爺上車」、「少爺下車」其他絕不多說。「因為孩子已經6年級,有自己的想法了,與其成天叨唸『天氣這麼冷,怎麼穿這麼少』,換回一句冷冷的『我不冷』,還不如讓他冷個幾次就知道要穿衣來得實際。」

年紀大,多看少說是必要的修養,梁瓊白認為。

經濟獨立才有尊嚴,少提昔日功績

另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經濟獨立。有人覺得談錢太俗氣、市儈,但看過周遭太多朋友困在這個點上,梁瓊白語重心長的說,「錢」的確現實,但人與人的關係、尊嚴與卑微都與此脫不了干係,

「只有能力給3分,就千萬別給7分,父母給子女,與子女給父母是不同的。」不管怎麼給,為自己留一份生活才會有尊嚴,不用去打擾、伸手,也才能保有自己的空間。

此外,梁瓊白也提醒,千萬別一再重提「想當初房子是我買的」這類的話,因為那都過去了,不會有人有那麼深刻的記憶,除了你自己,尤其對接受的人來說,一提再提只會造成壓力,且毫無意義。「若保有一份,講句白話,能吃到死就不用伸手,年輕輩願意給當然好,不給自己也有能力。」

理想老後沒有樣板,一步步探索也是樂趣

「很多事情沉澱下來,不那麼急躁就會慢慢看開,不要求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尊重別人也是尊重自己的方法。」梁瓊白解釋,老是一瞬間的感受,但要好好地過老年生活還是需要一步步來,急不得。「要找出一種自己能夠接受、愉快的方式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