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校園版eTag」好像很划算,為何東華大學的學生不買單?

免費「校園版eTag」好像很划算,為何東華大學的學生不買單?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東華大學日前與資策會與廠商合作,打算在校內裝設門禁系統,但這個類似e-tag的設計不但將增加交通壅塞,甚至具備定位功能,隨時向主機回報學生所在的位置,將校園變作猶如《1984》書中「老大哥」的世界,終致引起學生反彈。

文:廖鎮邦(東華烏頭翁社成員)

去年12月25日(二)近午,國立東華大學行政大樓,一群東華學生為了表達「拒絕門禁!還我自由!」的訴求,進入交通暨車輛管理委員會場(以下簡稱車管會),在門禁建置案是否暫緩投票之前,向在場委員陳述立場。終至投票中斷,會議以主席宣告散會告終。 究竟校方口中以校園安全為由,也歷經多次溝通對話,才想設立的「門禁系統」是如何演變至今日「張力十足」的場面呢。

最初,為何要設門禁和裝發報器?

2017年11月22日,東華大學舉行〈校長有約〉講座會,有同學以電子郵件提問表示機車行駛違規頻率增高,總務處回復:「日後將結合『門禁系統』改善內環交通問題。」該為校方最早向學生透露門禁系統構想之資料。半年後,交通暨車輛管理委員會的會議通過了設置門禁的決議。

princp_text
作者提供

然而無獨有偶,2017年6月交通部與經濟部資訊工業策進會以《車聯網技術應用於機車安全改善之研究與場域試驗計畫》,投入5160萬預算,計畫在宜蘭縣淡江大學蘭陽校區、佛光大學及花蓮縣東華大學為實驗場域,發放主動式發報器。如同現行高速公路採用的eTag,但多了一項功能——關不了的定位。只要你在東華校園內騎乘機車,就落在雷達感測器與監控攝影機的管控範圍,不分日夜,機器將盡責地,將你的位置一一回報。

基於身為被贊助的受試方,在6000台要價2000元的主動式發報器高額補貼下[1],東華校方自己踩上了一個弱勢者的位置,學生權益就此被交易。

溝通過程完全沒有畫面,解決方案和目的也相互悖離

行政院於2017年2月13日核定《車聯網技術應用於機車安全改善之研究與場域試驗計畫》,2017年6月提出的建議徵求說明書中,即有載明東華大學為該實驗場域的一員。而對學生的溝通卻遲遲直到11月,才陸續與當時的學生自治組織接觸,淪為只有頭人代表、沒有基層學生的溝通,頂多算上幾個助陣的親友團,完全缺乏與學生、教師與職員等三者,大規模的對話交流與說明。

2018年4月18日,東華大學車管會的會議通過了設置門禁的決議,然而直到12月中,一封「發報器最後發放」的公告信,許多教職員生才大夢初醒地意識到:「什麼!學校要裝門禁了!」

同年12月20日(四)東華大學學生議會,設計門禁設置模擬實驗,並透過學校發電子郵件通知全校師生,該天中午12點半起到下午2點,志學門入口設置機車3車道、汽車1車道、腳踏車1車道,並有電子計時器,每個車道約3秒放行一輛車,模擬刷卡感應通過通道。

模擬結果發現,從下午1點半到2點,一個半小時時間有將近1100輛汽機車進入校園,現場交通壅塞且秩序混亂,因車道分流三個匝道,進入車道前就有爭搶進入閘門的風險,通過門禁後車輛要轉彎更可能發生衝突,反而會提高車禍的機率,也凸顯整個規劃的缺陷。基於嚴重堵塞的實驗結果,東華學生議會透過紙媒公開呼籲東華校方能重新審慎評估政策。

話雖如此,東華校方卻表示架設門禁系統即能遏止外人丟狗、丟貓、丟垃圾‧‧‧‧‧‧等各式不良舉動,又能防範歹徒以保障校園安全。但校方表示透過廠商資料評估不會塞車,倘若門禁系統架設後,在尖峰時段校門壅塞混亂,屆時將在尖峰時段打開電子柵欄解除門禁。但對此學生議會質疑,在車流高峰時段打開柵欄,根本不能有效達成門禁系統架設的最初目的——防範外人入侵,無疑是手段與目的相互悖離。

東華大學門禁管制惹議 學生封路抗議(1)
Photo Credit: 中央社

犧牲了大家的權益,最後方便到誰?

既然達不到最初架設目的,那為什麼要施行一個沒有效果的設施呢?再者,縱然設立了門禁系統,但現今有兩家客運業者、三條公車路線每天固定停靠校內四站。分別為花蓮客運1121、1128與太魯閣客運301,平日58班車次,假日48班車次。難道就能很有信心的說,這些客運搭載的乘客中,就沒有校方口中的「歹徒」、「那些外面不友善的人」嗎?

更重要的是,據車管會於106-2與107-1學期會議資料,若該門禁設立,機車通過速率為1分鐘12輛,平均5秒一輛,而前文提到交通堵塞的門禁設置模擬實驗,機車通過速率平均3秒一輛。而汽車車身較機車長,不適用目前打算推行結合主動發報器的門禁系統,將改以監控攝影系統,特別對汽車進行車牌辨識處理。也就是說,未來無論有無門禁,汽車進出校園,將一如以往暢行無阻,因為監視器可以自行辨識汽車車牌,無須停留,無須減速。

「同學們犧牲一點點時間,就能讓我們擋住外面不友善的人。」
──20181221趙涵捷,於東華大學〈校長有約〉座談中,對學生議員的質疑回應

高達4700輛的機車,做為東華占比最高、亦是大多數學生族群仰賴的交通工具,卻被迫接受擁塞的交通;主要由教職員駕駛的汽車,則獲得了較高品質的路權。這門禁究竟擋住了誰?方便了誰?又成就了誰?不該要求大家都犧牲一點來造就什麼,而是應該要照顧到所有的人,讓大家都雨露均霑的感覺到被同等對待。

當科技物化了人,校園好像變成了莊園

華大學創校之初,有賴地方仕紳奔走,才順利整購了三分之一的壽豐校地。然而校方卻以門禁隔絕比鄰而居的居民,也使得校內教職員生有如蹲處一座牢房。透過可辨車牌的門禁系統,佐以車證申請資料,校方將能對某人是否在學校,甚至在哪個區域都能大致掌握,宛如喬治歐威爾《1984》一書中充斥電幕的大洋國,促使應然公共且開放的校園成了私有的莊園。在這樣的狀態下,公共空間經過私有化,成為再領域化的空間,對外散發排除異質他者的威權氛圍,建構出空間戒嚴的雛形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