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超額稅收該如何協助弱勢?何不先反思「釣竿」從哪裡來

超額稅收該如何協助弱勢?何不先反思「釣竿」從哪裡來
Photo Credit: Le Rétroviseur @ Flickr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超過的稅收應該如何運用?行政院表示方向將是「拼經濟、助弱勢、防豬瘟、剩餘再還債」。其中吵得最兇的是,是否以及應該如何助弱勢?關於助弱勢,一個常見說法是「給魚吃,不如給釣竿」,這個說法有其道理,但也有嚴重不足之處。

文:戴興盛

關於稅收超過預算數該如何運用,這幾天引起各方陣營激辯。一個核心問題是,除了還債之外,這些稅收應該如何運用?行政院昨天(1/8)記者會公開說的方向是「拼經濟、助弱勢、防豬瘟、剩餘再還債」。大家對於其中三項大致上沒太多爭議,吵得最兇的是,是否應該、以及該如何助弱勢?

關於助弱勢,一個流行的說法是「給魚吃,不如給釣竿」,這個說法有其道理,但也有嚴重不足之處,因為它沒有進一步追問:釣竿從哪裡來?以下我從更根本的角度,來探討這個議題。

對於任何一個人及群體,若要能經濟生計上過得好,且有一定程度的社會、文化、環境生活品質甚至自我實現,需要幾個基礎條件,包括:經濟資本、自然資本、知識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這些都可能是「釣竿」,但若你問我,在當代脈絡下,哪一根釣竿影響最重大,我會說是經濟資本。

這並不是說其他都不重要,而是說,經濟資本目前在軸心的地位,人們有了它,就相對容易獲得其他資本。當然,從長期動態的角度而言,這些資本會互相影響,例如,有錢人家子弟通常擁有更大的社會網絡(得到社會資本)、受更高程度教育(得到文化與知識資本),因此更容易累積經濟資本與控制自然資本(例如買下土地與自然資源)。而這一切,又鞏固及加強其日後的社經地位優勢。

反之,我們在社經地位不利的群體或地區會看到惡性循環。傳統的「釣竿論」會說,加強教育很重要(文化與知識資本培訓),這我同意,但這無法挽回大環境處境的劣勢。今天鄉下小孩上台大會成為新聞的原因,是因為很罕見,但為何罕見?是因為學校設備不良、教師素質較差、或師生比太低?我觀察認為這些不是主要因素,若家中經濟生活不好或不穩定導致家庭與社會環境功能不彰,那麼學校教育所能影響其實有限。

經濟資本如此核心,因此探討經濟資本如何分布與累積,絕對是所有關心社會人們需要釐清之處。對此,法國經濟學者皮凱提的巨著《21世紀資本論》提供了近年最重要的洞見。他的研究結果的主要發現就是「當資本報酬率大於經濟成長率時,資本佔國民所得的比重將增加,而資本將更集中在已經擁有資本的富人」,這句話若用一般人都瞭解的現象來說,就是「以錢滾錢」是賺錢最快的途徑。而現實上,台灣及多數國家應該都已經落入這個情境。

那麼解決方案為何?皮凱提建議的根本方案是:課徵資本稅與課徵遺產稅(稅率約50-60%)。若不這樣做,長期而言大概就會爆發革命,以革命來「解決」問題(我用引號的原因是這可能造成更大問題)。或者是現代西方歷史很弔詭的案例:促發兩次世界大戰,造成資本集中度大幅下降,等於打掉重練。但我相信這兩條路都不是大家樂意見到的。但問題是,課徵資本稅與上調遺產稅在政治上當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在今天的台灣,若要課徵資本稅與上調遺產稅來縮小貧富差距,可以預期會遭受很大的反對聲浪。除了某些人會說這就像是共產黨批鬥地主(但這根本是兩回事)之外,另外一種典型的說法就是,社經地位不利者需要的是釣竿而非魚,但這說法如先前的分析,要嘛是刻意打迷糊仗,或是智識上思考不清。因為若經濟資本就是最重要的釣竿,那麼當我們真的試圖透過結構性方案來給社經地位不利者釣竿時,又會有一堆人跳出來說「重要的是給釣竿而不是給魚吃」,那這不是打著釣竿反釣竿嗎?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企業、富人、甚至一般民眾喜歡用公益活動「做公益」說要給人們釣竿,但講到要課徵資本稅與上調遺產稅時,卻又大力反對的背景。因為事實上他們是真正懂累積釣竿訣竅的人,但他們既然知道、卻也選擇避重就輕,以免自己的釣竿優勢被減損,還可以博得公益之美名。在此我要特別聲明,我絕對不反商也不反富人,我非常支持對經濟與社會有貢獻的企業與資本家。我只是分析,在事關長期釣竿這件事情上,很多人的看法是有意無意的避重就輕。

回到台灣當下現實。執政黨該為了國家長期願景推動類似皮凱提式的結構性改革嗎(哪怕只是小幅的)?經歷過前兩年的風風雨雨以及這次選舉的教訓,我想執政黨已經無心、在下一次大選前也無政治資本去推這些事情。講白一點,除非有一天情勢逼近革命了,否則在台灣當下狀況下,做這些事根本就是政治自殺之舉,這背後其實攸關台灣與多數國家共通的國民性格。

那我們可能做一些修補式措施嗎?當例如稅收因為某些因素短時間超過預算數時,我們除了還債之外還可以做些什麼?我認為政府與大家可以一同討論,哪些方案可以加強社經不利族群的經濟資本。

只是無論如何,我期待討論不要落入對釣竿本質的認識不清。像是對於貧富差距問題,若有人願意進行長期結構性改革(意味著縮小或不擴大資本差距),反對的人就高舉「給釣竿而不是給魚吃」大旗來反對;當退而求其次找尋修補式措施時,又有人說這些措施只是魚而不是釣竿。如果這話出自同一群人口中,那我會直白地說,這只是藉口罷了,他們真正的意圖,其實就是維持現況。那麼我想問大家,台灣的貧富差距現況真的是好到什麼事都不需做嗎?

延伸閱讀

本文經作者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