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逾500萬信徒參與黑拿撒勒人年度出巡,警方嚴控防恐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號稱菲律賓場面最大的年度宗教民俗盛會「黑拿撒勒人出巡」(Black Nazarene)於9日凌晨登場,近百萬信徒沿途赤腳迎駕,揮舞毛巾、嘶聲吶喊,氣氛狂熱。
《中央社》報導,號稱菲律賓場面最大的宗教民俗盛會、一年一度的「黑拿撒勒人出巡」(Black Nazarene)於9日凌晨登場,近百萬信徒沿途赤腳迎駕,揮舞毛巾、嘶聲吶喊,氣氛狂熱。
菲律賓8成以上民眾信奉天主教,黑拿撒勒人出巡賽會每年1月9日在馬尼拉市登場,吸引百萬名信徒沿途等候、迎迓。
「拿撒勒人」是指耶穌,「黑拿撒勒人像」即一尊黑色的耶穌像,約有真人大小,頭戴荊棘冠冕,右肩扛著大十字架,表情痛苦。19世紀,天主教教宗庇護7世(Pope Pius VII)諭令為向黑拿撒勒人像祈禱的信徒赦罪。
1606年5月間,西班牙神父把這尊耶穌像從墨西哥請到菲律賓,但因船上失火被燻黑,索性漆成黑色,所以被稱為「黑拿撒勒人」。這尊神像渡海迄今已有412年歷史,現供奉在馬尼拉市的奎艾波(Quiapo)教堂。
教堂人員昨晚(8日)就把黑拿撒勒人像放在花車上,請到季里諾檢閱台,信徒們守夜祈禱,今天清晨5時左右起駕返回教堂,全程大約7公里。

為展現自己的虔敬,同時避免在人擠人時踩到其他信徒,參加賽會的民眾多半打赤腳,他們在黑拿撒勒人座駕經過面前時揮舞白毛巾,同時高喊「Viva」(萬歲)。
一些年輕力壯的信徒會跳入人群,爭奪麻繩替黑拿撒勒人拉車,更有人會試圖爬上花車,希望親手觸摸黑拿撒勒人像,險像環生。大部分信徒是站在道路兩旁,把白毛巾拋向花車,由工作人員代為擦拭神像後擲回。
一名60歲女信徒說,黑拿撒勒人像經過時,「內心湧起莫名的感動」;一名5歲小朋友即使發燒,還是要來共襄盛舉,他說,看到「耶穌把拔感覺很高興。」還有許多信徒年年來參加,向上帝祈福及還願。
由於信徒們狂熱、參加人數眾多,目前已傳出多起受傷意外,往年也曾發生信徒喪命的悲劇;根據《關鍵評論網》報導,2018年傳出1人死亡,超過800人受傷、而在2016年的活動中,則有2人不幸死亡。
去年除夕,菲國南部大城可塔巴托市(Cotabato)一座商場遭人放置炸彈引爆,30多人傷亡。菲律賓警方為防恐怖攻擊,動員700多名警察監控巡行情勢,並令電信公司暫時切斷手機訊號。

《Rappler》報導,儘管在菲律賓有人批評參與的信眾為「狂熱分子」,然而馬尼拉總主教Luis Antonio Cardinal Tagle卻在講道中為這些犧牲奉獻者辯護:「似乎每年都有人質疑這場活動的正當性,不過一個狂熱分子只會依附於給他帶來價值的東西。但是奉獻者卻不這麼認為,你是因為愛他或她而獻身。這就是耶穌要告訴我們的,這也是奉獻的價值。」
《CNN Philippines》報導,此場遊行約於凌晨5點開始,預計將持續22個小時,而菲律賓當局預計至少有500萬奉獻者將參加遊行,比去年約350萬名信徒還要多。
根據菲律賓紅十字會(The Philippine Red Cross)統計,截至9日上午10時,就約有578名參加遊行的民眾接受醫療救助,其中8人有撕裂傷、呼吸困難和頭暈等嚴重情況、另外還有3名患者因高血壓、骨折和胸口疼痛,被送往醫院治療;除此之外,還有131名民眾有瘀傷跟牙痛等輕微症狀,也都被送去醫院治療。
馬尼拉警察局(Manila Police District)表示,由於參加人數眾多,將至少部署7,000名人員,以及12支醫療隊駐紮在遊行隊伍中,另有超過1,000名志工隨時待命,更提供醫療急救室跟50輛救護車等,以確保民眾安全。另外,菲律賓衛生署(The Philippine Department of Health)也會確保醫院員工隨時面對緊急情況。
延伸閱讀:
新聞來源:
- 菲版媽祖繞境 黑耶穌出巡萬人空巷(中央社)
- Traslacion 2019: The image of the Black Nazarene proceeds to Quiapo Church(CNN)
- WATCH: Black Nazarene image leaves Quirino Grandstand(Rappler)
責任編輯:林柏宏
核稿編輯:李牧宜
Tags: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