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天國的階梯》:一戰時證明,要穿越西奈沙漠出埃及幾乎是不可能的

《通往天國的階梯》:一戰時證明,要穿越西奈沙漠出埃及幾乎是不可能的
Photo Credit: Carl Bloch @Wiki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韋弗爾將軍的《巴勒斯坦戰役》一書,是描述英軍在西奈戰役的回憶錄。他坦承,英國最高統帥估計敵軍無法在中部平原找到足夠的水資源,供五千多人和2500隻駱駝使用。

文:撒迦利亞・西琴(Zecharia Sitchin)

四條出埃及路線

在20世紀初期,研究和論戰的主題轉到了這個問題上:出埃及的路線到底是怎麼走的?

p_270
Photo Credit:新星球出版

第一條路線是古代的沿海路線,羅馬人把這條路線叫做「經由馬里斯」(Via Maris),這是一條「海之路」,從艾爾——坎塔拉(A點)出發。雖然這條路上有許多沙丘變化,但沿途也有許多水井,而且從貧瘠沙灘上長出了繁茂的棗椰樹,既生產當季的甜美水果,又能供全年遮陰使用。

第二條路線,從伊斯梅利亞(B點)出發。這條路線幾乎和沿海路線平行,在第一條路線的南方大約20至30英里,沿途有綿延的小丘,偶爾出現一些低山。這裡的天然井很少,地下水深埋在沙層和砂岩的下面:人工井要鑽到幾百英尺才能取得水。即使是一個開著汽車的現代旅行者,在這條古代路徑建造的高速公路上,很快也會意識到自己身處在真正的沙漠之中。

從最早開始,有海軍支援的部隊都寧願走第一條「海之路」;而會選擇第二條更深入內陸、也更難走路線的人,則是為了安全考量,避免被巡邏隊和海軍發現。

C點也可以通往B路線,還有兩條岔路通往D點,沿途會越過山脈,進入西奈中部平原。中部平原平坦而堅硬的土地上,幾乎沒有稍深一些的乾河床。當冬天的雨季來臨時,一些乾河床就灌滿了水,看起來猶如小型湖泊——沙漠之湖!水很快就會流乾,但還是有一些水通過乾河床的礫石過濾,滲入了黏土層;在那些地方,向下挖掘,就可以找到水源。

從D點出發也有兩條岔路。從D點到較北邊的那條路,會引著旅行者經過吉迪山口(Giddi Pass),穿過中部平原北部的一些山區,通往別是巴、希伯倫(Hebron)和耶路撒冷。比較南邊的那條岔路,則會經過米特拉山口(Mitla Pass),它的阿拉伯名字叫做Darb el Hajj,意思是朝聖之路。早期,埃及的穆斯林朝聖者就是從這條路前往阿拉伯的麥加。朝聖者從蘇伊士城附近出發,穿過沙漠地帶,經過米特拉山口;接著,他們會越過中部平原,進入奈赫勒綠洲;綠洲上有一座要塞,以及給朝聖者休息的客棧和水池。他們休息後,從這裡繼續往東南方走,到達位於阿卡巴灣頂端的阿卡巴港;最後沿著阿拉伯半島海岸,前往麥加。

這四條可能的路線中,以色列人到底走的是哪條「道路」出埃及呢?

在布魯格斯提出北部穿越點的爭論時,就引述了《聖經》裡的說法,解釋為什麼「非利士的道路雖然很近」,但以色列人卻沒有採用。《聖經》接下來這樣說:「因為神說『恐怕百姓遇到打仗後悔,就回埃及去。』」(《出埃及記》13:17)據說這條「非利士的道路」(從A點開始)是一條沿海路線,法老派出的軍隊和商隊喜歡走這條路,沿途都有埃及的要塞和駐軍。

在19、20世紀之交,皇家工程師之首海恩斯(A. E. Haynes),在巴勒斯坦探索基金會的贊助下,研究了西奈的路線和水資源。他對「出埃及記路線」的報導令人印象深刻,不僅引述《聖經》的描述,也結合之前研究人員的成果,對象包括曾五次探訪西奈的荷蘭德牧師(Rev. F. W. Holland),以及特別留意以色列人在中部平原「曠野流浪」時水供應問題的瓦倫少將爵士(Major-General Sir C. Warren)。

海恩斯把問題的焦點放在「為什麼不選那條路線」上。除非它是一個方便而明顯的路線,可以抵達以色列人的目的地——要不然,為什麼要把這條路線當成選項呢?他指出,如果接受了加低斯巴尼亞就是以色列人出埃及的目的地,那麼,從沿海路線前往加低斯巴尼亞是最方便的一條路。因此,他認為,西奈山就在去加低斯的路上,也應該就在沿海路線附近,無論這條路線最後是否有被採用。

海恩斯認為不選從A點出發的沿海路線,是因為「摩西可能的計畫」,摩西帶領以色列人經過B路線,在西奈山停留後,直接前往加低斯。但在埃及人的追趕及穿越紅海之後,他們可能被迫經由C或D路線,繞道而行。中部平原確實是一片「流浪的荒野」。奈赫勒是西奈山附近一個重要的站點,無論是在到達西奈山之前或之後。西奈山距離加低斯巴尼亞只有100英里,海恩斯估計,這個距離正好符合滿足了《聖經》所說的「11天」。他的西奈山候選選項是亞拉克山(Mount Yiallaq),這是一座石灰岩山,「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大小,像一個巨大的藤壺」,位於中部平原的北邊上,「正好在伊斯梅利亞和加低斯之間。」他把亞拉克山的名稱拼寫成耶魯克(Yalek),「與古代的亞瑪力人(Amalek)很像,前面的Am意思就是『的國』。」

接下來的幾年裡,以色列人從中部平原出埃及的路線得到了一些人的支持;這些支持者中,有一些人也同意西奈山靠近加低斯的理論,例如雷蒙德・威爾(Raymond Weill)的《以色列人留在西奈曠野》(Le Séjour Israélites au désert du Sinai);雨果・修葛格雷斯曼(Hugo Gressmann)的《摩西和他的時間》(Mose und seine Zeit)則相信以色列人是從奈赫勒朝北,而不是往南,抵達阿卡巴灣。還有一些人,包括布列克(Black)、布爾(Bűhl)、(Cheyne)、迪爾門(Dillmann)、高地亞(Gardiner)、葛雷茲(Grätz)、古德(Guthe)、梅耶(Meyer)、穆西爾(Musil)、彼得列(Petrie)、賽亞(Sayee)、斯特德(Stade),對這些推論有的完全同意或部分同意,有的則是完全不同意或部分不同意。當所有的經文敘述和地理論點都已經用完了,解決這個問題的唯一方法似乎就是實際走一趟。但要如何複製一模一樣的出埃及呢?

第一次世界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