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實創業之道》:精實創業的原則、技術和過程

《精實創業之道》:精實創業的原則、技術和過程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們缺少一個可以幫助新創團隊的完整架構,可以讓它們知道自己每天要做什麼,以及該怎麼做。它們該如何衡量自己的進展,以確保自己更接近設定的目標?如何極大化它們既有的才華?如何透過實驗發現真相?這正是精實創業要說的。

但是,如果我對最關鍵假設所進行的分析根本就錯了呢?

我看到有些團隊擔心自己如果把最關鍵假設排錯了優先順序,會讓他們誤入歧途。事實上,我們很確定它一定會是錯的,就像我在第一章所說的那樣,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精實創業裡,稱這類實驗為最小可行產品。這些實驗不只是為了理論才做的,我們稍後會了解這一點。它們是活生生的產品,不管這些產品的功能多麼有限,它們都可以為我們創造出很大的機會,讓我們很訝異客戶的行為。

這些出乎意料常常會把我們整個最關鍵的假設架構攪得翻天覆地,這就是為什麼當我們分析最關鍵的假設時,應該盡可能保持單純的另一個原因。就像馬克.祖克柏在他著名的宣言裡(存於臉書的S-1檔案)所說的:

想在長期建立一個很棒的服務,請靠快速釋出產品和從較小的迭代裡學習,而不是讓所有東西一次到位⋯⋯我們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完成比完美更重要。這句話就寫在我們的牆壁上,提醒我們要不斷把東西交出來。

二、最小可行產品(MVP)

一旦我們蒐集了預測和假設,並且清楚說明價值假設和成長假設後,下一步就是要建立我們稱之為最小可行產品(或MVP)的實驗。

最小可行產品是新產品的早期版本,讓團隊盡可能大量蒐集和顧客有關的驗證式學習(根據實際蒐集而來的數據學習,而不是根據對未來的臆測)。理想上來說,這種學習會極大化最關鍵假設被驗證的次數,同時讓成本、時間和付出最小化。

在今天充滿不確定性的市場裡,學習速度最快的人會勝出。精實製造的「基本周轉時間」(fundamental cycle time)的概念,它的定義是從接到客戶訂單,到以好的價格交付高品質產品之間的時間。對於新創的「創新工廠」來說,基本周轉時間指的是「提出想法和驗證該想法是否為好點子」,這期間花了多少時間。能夠壓低驗證周轉時間的團隊,更有可能找到產品與市場適配(product/market fit),因為它會提高──當然,不保證一定會──你的成功率。

最小可行產品可以迅速將一個想法落實為真實的東西,就算這個東西並不完美,但它可以讓迭代和反覆測試的過程開始進行。雖然個別的最小可行產品可能並不完美,但我們的目標是用最少的浪費,最後打造出一個最成功的流程或產品。

你已經看過大學計分卡一開始的最小可行產品。這個團隊並沒有對外推出它們的軟體,而是用紙板模型來做,並觀察顧客的反應。用這種方法,他們可以馬上實驗這個產品,迅速改變,並且反覆測試。

大多數的人無法很快就接受這種作法,因為要人們把一個不完美、簡陋的產品拿出來,會讓很多人會覺得不自在,尤其當我們被自身產品的願景深深吸引時更是如此,而大多數創業家正是這樣。

相關書摘 ▶《精實創業之道》:絕不能失敗 vs. 把失敗當三餐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精實新創之道:現代企業如何利用新創管理達成永續成長》,行人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艾瑞克・萊斯(Eric Ries)
譯者:周群英

《精實創業》風潮在過去幾年席捲全球,MVP(最小可行產品)、PIVOT(軸轉)成為當代創業者一定要知道的概念工具。但這套方法能適用於創業團隊之外的組織嗎?這個問題爭論多年之後,《精實創業》作者自己跳出來,以眾多成功實例說明:是的!

從2012年起,新創導師、《精實創業》一書作者艾瑞克・萊斯(Eric Ries)便開始經常往奇異公司(GE)跑,這家世界前30大、年營業額超過一千億的公司,希望藉著新創方法徹底改變公司文化,讓自己能夠在未來百年依舊不敗的偉大公司。

上一代企業內部的核心模式是「預估未來」:公司內部的某某人會說,這個產品在未來推出之後,我們預計會產生五千萬的產值。根據這個預估,公司同意用八百萬的計畫開發。但在這個變動速度越來越快的市場中,我們真的還能如此預估嗎?其風險還是如何十年前嗎?面對這個變動的世界,我們必須採取類似新創事業的方法,快速驗證學習,然後再正式全面推出產品。

藉著這五年在奇異公司、美國政府等各式大型難以動彈的實際經驗,作者近一步發展「精實創業」的各種方法,讓它不止適用小型創業團隊,也能適用於巨大的跨國企業與政府。

getImage
Photo Credit: 行人出版社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