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太平洋未來主義:翻動歷史洪流,浮現島民身影的《追尋金星》

太平洋未來主義:翻動歷史洪流,浮現島民身影的《追尋金星》
Photo Credit: Jean-Gabriel Charvet & Joseph Dufour et Cie@Wikimedia Commons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追尋金星〔感染〕》就是我不斷追尋的《海洋奇緣》解答,淋漓盡致地補充了我所說的「批判卻又不失包容的視野」。它啟發了太平洋學者、藝術家、演員、影像技術人員之間的新的合作關係,一同在那總是能捲入各種行動者的大海中,繼續航行下去。

文:林浩立

將近兩年前,針對迪士尼動畫長片《海洋奇緣》的上映,我寫了〈是尊重還是剝削?〉一文,探索片中太平洋文化的再現爭議,以及它所昭示的多方合作的可能性。在看到許多針對此文的意見回饋後,我發現自己陷入一種論述位置上的兩難。一方面,面對那些覺得批判《海洋奇緣》的島民學者如Tēvita ʻŌ. Kaʻili、Vicente Diaz「太敏感、想太多」的看法,我會忍不住為其揭露片中西方殖民霸權的觀點辯護,因為這種成為「自己家園中的陌生人」的感受,確實不是我們位於他方的觀眾能輕易體會的。另一方面,當看到過於「政治正確」、認為此片不可原諒地錯誤呈現太平洋原住民歷史文化的說法,我又會忍不住想,為什麼不能以更開闊的心態來看待這種在太平洋中進行已久的跨界連結呢?而端傳媒在轉錄此文時將標題改成「《海洋奇緣》的太平洋文化,踩到多少地雷?」,也讓我意外成為文化原真性大隊長。我在文章最後寫下:「或許假以時日,太平洋島民自己也能製作出真正反映自己多元面貌的動畫,但在這天來到之前,就讓我們持續保持批判卻又不失包容的視野,在大海中航行下去吧。」這句有些太過浪漫的結論,反映了我還不知道如何化解這個困境。

在完成〈是尊重還是剝削?〉一文後,我持續地在思索往往是由西方佔有的現代影音技術與資源,如何能在文化變遷的前提下,以島民為主體來展現太平洋文化,回應甚至翻動西方由來已久的再現形式。去年9月,搭配「毛利語週」在紐西蘭上映的毛利語版《海洋奇緣》,是我所預見的「新的可能性」的第一個具體案例。這個計畫的關鍵人物正是離開《海洋奇緣》初期劇本團隊的毛利鬼才導演Taika Waititi。在他的遊說之下,迪士尼公司同意了毛利語版本的製作,並請到了Taika的妹妹Tweedie Waititi肩負製作人重責大任。Tweedie接著找來奧克蘭大學的毛利語專家進行翻譯、與英文版《海洋奇緣》的毛利配音演員如Rachel House、Temuera Morrison、Jemaine Clement繼續合作、並發掘了會說流利毛利語的在地素人來擔任莫娜與毛伊的角色,打造出具有毛利精神的《海洋奇緣》。同樣地,夏威夷語版的《海洋奇緣》也在今年6月8日「世界海洋日」於夏威夷首映。這個計畫是英文版莫娜配音演員Auli‘i Cravalho、迪士尼專業人員、與夏威夷大學各校區人才合作的結果,並且由夏威夷大學的創意媒體系統學院(Academy for Creative Media System)擔任主要製作單位。大溪地語的版本據說也正在規劃中。

然而,這些計畫固然有深遠的語言文化復振的意義,但還是沒有真正地「翻動」西方對於太平洋從接觸、殖民以降的論述框架。

今年11月3日,Pulima藝術節在台北當代藝術館開幕,很巧地,其主題就是「翻動MICAWOR」。在查閱其諸多演講表演活動資訊時,赫然看到毛利藝術家Lisa Reihana的作品《追尋金星〔感染〕》(In Pursuit of Venus [infected])被列在展覽清單之中,而她本人也受邀在開幕當天於當代藝術館演講。《追尋金星〔感染〕》是Lisa赫赫有名的大型多媒體創作,雛形是其2012年設計碩士學位畢業作品,之後陸續在荷蘭範隆博物館、威尼斯雙年展、奧克蘭美術館、昆士蘭美術館、以及英國倫敦皇家藝術研究院的「大洋洲特展」中展出。其規模也越變越大,從原本只有8分鐘、兩個小螢幕的擺設,成為32分鐘、全長約22.5公尺、需要五台投影機的全景動態影像鉅作。

我會知道這件作品是有一次在搜尋太平洋科幻作品時,讀到一篇紐西蘭國家廣播電台關於「長白雲之鄉未來主義」(Aotearoa Futurism)的報導,裡面訪問了幾位在紐西蘭以豐富想像力探索太平洋傳統的當代毛利與太平洋島民藝術家,其中包括重金屬樂團歌手、遊戲設計師、小說家、與藝術家代表Lisa Reihana。對這些創作者來說,打破固定時空架構的未來,是通往過去、重新認識自己的文化、歷史、宇宙觀的重要路徑。就像太平洋島民學者浩鷗法(Epeli Hau‘ofa)在〈謹記過去〉一文中說的,對太平洋島民來說,「過去走在我們前面,帶領我們往我們背後的未來前進。」

《追尋金星〔感染〕》正是這樣的作品。這件作品的靈感來自於多年前Lisa在澳洲美術館看到一幅由法國畫家Jean-Gabriel Charvet與壁畫製作公司Joseph Dufour et Cie於1804年合作完成的《太平洋的野蠻人》(Les Sauvages De La Mer Pacifique)。這幅壁畫是由20片61x249公分的紙張組合起來的全景圖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壁畫創作,裡面描繪了庫克船長、塔斯曼(Abel Tasman)等西方探險家所「發現」的各式各樣的太平洋島民(包括加拿大弩特卡島民與阿拉斯加原住民)與島嶼地景,其中充滿著新古典主義的色調線條,以及西方對這個區域人文自然景觀的凝視。

'Sauvages_de_la_Mer_Pacifique',_panels_1
Photo Credit: Jean-Gabriel Charvet & Joseph Dufour et Cie@Wikimedia Commons Public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