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礫上的編輯》:311災區外的淡忘,和災區內的「紀念日症候群」

《瓦礫上的編輯》:311災區外的淡忘,和災區內的「紀念日症候群」
2011年3月12日的主要新聞版面均被311大地震所占據。|Photo Credit: MASA (talk) CC BY-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所謂的「紀念日症候群」是,光是要面對那一天的到來,就讓人陷入情緒的低潮。若同時又看了震災報導,那麼身心靈都會受到創傷。災區中有不少人都是如此。不知道是否有關聯,但也聽說有人自殺。

三位仙台市的編輯,每年年底都會選出年度最佳新書的前十名,並且規劃座談會、書展,以及發送傳單。他們是仙台地方雜誌社PRESSART 的川元茂、東北大學出版會的小林直之,還有我。我們三人的這項年末企劃,到去年已經是第三次了。去年年底,我們在仙台市某間書店裡,店員來跟我們說:「可以麻煩你們三位選出震災第二年的現在,應該閱讀的震災相關書籍嗎?」可能是知道我們有做年度最佳新書的企劃,但我們不可能讀過所有震災相關書籍,雖然因為工作的關係也確實讀過不少。我冷眼看著這波史無前例的出版熱潮,但也想過自己身為災區的編輯,總有一天也必須搭上這股風潮。因此我們三人就藉由這個機會,開始試著進行這項作業。

說起來簡單,但卻是一件很累人的事。為了選書,必須用不同的觀點再閱讀一次。雖然這是重新思考自己經歷過的那場大地震的機會,但心情卻難以平靜,閱讀的同時內心躁動不安。災區有許多人都「排斥閱聽震災相關書籍或影像」,因為不想回憶。雖然我們因為工作而別無選擇,但也能理解那些人的心情。

我想著另一件事。災區需要的書與災區外需要的書,大概有些不同。對於災區讀者來說,閱讀某些書時,無論是多麼傑出的內容,總會出現「我早就知道了」或是「我不想知道這件事」的心得。我身邊親友們已經歷過各式各樣的苦難,根本沒必要特地買書來看。但也不表示那些書就一定沒用。雖然是災區讀者們不會讀的書,卻可能是災區外的讀者為了瞭解災區經歷過什麼而務必要讀的書。以編輯的視角、受災戶的視角,還有在災區生活的視角集結而成的書,實在是很複雜的閱讀經驗。

得再次強調,我們沒辦法讀遍所有震災相關書籍。到最後也有可能會演變成依照我們各自閱讀的喜好來選書,也就是「私心五十選」,不過這也都只是滄海一粟而已。當然還有許多書單以外的書是應該要讀的。提出來的書單被可能受到挑戰。實際上有書店店員看見我們提出的書單後,立刻指出缺點:「沒有漫畫與實用書!果然是一群老頭選的書!」因此我們馬上委託她選書,迅速追加了十本,變成六十選。

雖然還是有不同意見,但在這股震災相關書籍的潮流中,這張書單或許也能成為一個指南。無論如何,如果沒有人開始執行像這樣子的企劃,那麼「史無前例的出版熱潮」也只會無疾而終。岩手、宮城、福島各縣、東北、以及東北之外的地方,都應該各自擁有現在必須閱讀的震災相關書籍。我們三人拋磚引玉,期望看到各地都能以各自的立場,執行這樣子的企劃。

相關書摘 ▶《瓦礫上的編輯》:災區小出版社如何從311震災中復原?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瓦礫上的編輯:災區小型出版社〈荒蝦夷〉的三一一震災實錄》,開學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土方正志
譯者:陳柏翰

在《日本書紀》的記載中,「荒蝦夷」被用來稱呼東北的人。面對大和朝廷亦步亦趨的征服與侵略行動,有些人歸順於權力,有些人起身反抗。那些反抗的人,就被稱為「荒蝦夷」。

曾走訪日本全國採訪災難現場的本書作者土方正志,到東北仙台開設地方小型出版社「荒蝦夷」,卻因三一一大地震而成為災民。

電視上放送的災難畫面怵目驚心,地表風景被海嘯吞噬的瞬間有如末日來臨,但災區倖存下來的人民,內心的風景又是如何呢?滿目瘡痍?荒蕪一片?茫然走在瓦礫堆上的災民,有如被整個世界遺棄⋯⋯自宅全倒、緊急往外縣市避難、合夥人的至親在海嘯中過世⋯⋯原本想要關掉出版社的土方正志,收到來自全國的應援。

作家東雅夫在社群網站上呼籲:「要援助類似荒蝦夷這樣的小型出版社,只有買他們的書了。」神戶市某書店店員:「現在平台空著,把所有已經出版的書都送過來吧。」山形市書店舉辦了「援助荒蝦夷書展」;臨時辦公室甚至收到一封沒寫寄件人的神秘來信,裡面放了一張萬元紙鈔,還有一張便條紙:「為了重新站起來,請盡管使用。」

編輯同行對消沉的土方正志咆哮:「你是在災區生活的居民,有沒有進行採訪都無所謂,走遍全國受災地的你,如今也成為災民的想法是什麼?只要寫下這些就好,這難道不是你的使命嗎?」

「因此才要繼續編輯文字、出版紙本。」只有兩名員工的「荒蝦夷」,編輯東北大地的聲音、記錄災區實況、書寫災民的傷痛與療癒,向全國傳達災區的現狀。這本書就是災區小型出版社的震災五年紀實。

getImage
Photo Credit: 開學文化出版社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