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創生是年輕人的事?論「頂級世代」投入地方活化的可能

地方創生是年輕人的事?論「頂級世代」投入地方活化的可能
photo credit: REUTERS/Issei Kato/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其實除了年輕人投入創生外,一群年齡約在55-65歲的熟齡前銀髮族群,我喜歡稱他們頂級世代(Premium Age),其實將會是未來創生很重要的一群生力軍。

早上在準備「週六地域創生必修的第一堂課:設計思考力」課程時,想起的一件事情,想說就用2019年的第一PO簡單來提一下,其實在今年年末陸續跟多位友人聊到這件事情,那就是關於「銀髮者」投入「地域活化」。

必須說這幾年風起雲湧的「地方創生」浪潮,無論從日本到台灣,都與當代最夯的四創(新創,農創,旅創,文創)相當緊密的關係及互動,而這些觀念毫無疑問就對應到年輕世代,尤其「創業」連結起來,如果實踐地點與議題又選擇在都市之外,直覺就連結成為「青年返鄉」的實踐版。

青年返鄉的確已成為一股趨勢,政府單位也極力在倡導,也確實是解決高齡化、少子化、地方空洞化最速效的一帖解法。畢竟年輕族群,尤其家庭所能創造的消費者,勞動力,將在下鄉定居之後,稱職的扮演起向上照顧長者,向下照顧幼兒的三明治夾心能耐,為地方注入強大的動能,確實有效能讓地方就此活絡過來。

但其實除了年輕人投入創生外(但這邊私自認為28-35歲是較為合適投入的年紀,並非年齡歧視,而是多年看顧年輕團隊後的經驗判斷,細節容後說明),一群年齡約在55-65歲的熟齡前銀髮族群,我喜歡稱他們頂級世代(Premium Age),其實將會是未來創生很重要的一群生力軍。但是目前的整個發展脈絡,他們似乎是被排除之外的,這點相當可惜,也應是未來一年大家一起來關心的事情。

不知道大家有沒注意到,去年日本創生風格誌《SOTOKOTO》8月號的封面,是一位80多歲的阿媽DJ,而內文還有一位92歲的阿祖酒保等。這樣活到老,做到老的風氣在日本純屬自然。當然目前是為了自己的年金而戰,但在傳統日本的思維當中,本來人活著就要工作;即使退休了,都還會努力找出自己的事業第二春、第三春。

而這幾年台灣也逐漸有這樣風氣,但不得不說,過去的台灣許多中年退休者,尤其是軍公教,退休後,領完月退就開始遊山玩水,或是當當志工,感覺自己還有點貢獻。但這樣的狀態其實非常可惜,尤其現在人的平均餘命往往能到8、90,其實還有2、30年的歲月,無論對個人(成就感)、對社會還是國家都是浪費的。

因此有沒有可能,讓這群剛從第一份職業退下來,但還體力精力旺盛的頂級世代們,能找到新的舞台?不僅有成就感,也會對於這個社會創造新的貢獻。

當台灣面臨到高齡化、少子化、地方過疏的挑戰,我們嘗試跟上日本的步伐提出「地方創生」的概念,而今天是創生元年第二天,面對未來公部門勢必透過政策資源,引流民間動能持續投入前進,但如果我們回頭檢視政府所推出的方案資源,似乎鮮少把這一個族群納入思考(這不應該是青銀共創)。

當然我完全知道,跨世代間對於「創生」概念理解有很大差距,現在年輕世代可能很熱,認為這讓他們的地域實踐行動有了更多支撐的正當性,而這一波投入也讓人看到過去幾年在鄉土教育,國族認同,人文啟蒙,社會關懷議題的成效。而回過頭來看這群頂級世代,對他們來說,在退休之前走入自然山林,回到故鄉土地,做一些跟年輕時,來到城市打拼跑生活不同的事,這樣的行動也許沒那麼大高尚的前提,純粹是出自於一種鄉愁而起的懷鄉之情,是一種對於自然土地的好感,或純粹覺得要活就要動而已。

但我們別忘了這群頂級時代們,體力還不差,財力很可以,對故鄉有感,對生活有想法,還想做一點事情。但是在他們的認知中,似乎只能去公設場地當當志工,在家帶小孩,或者一群人相約往山上跑,或者無聊到國外趴趴走。而如果,我們能讓他們更理解這個社會未來將面臨到的挑戰,邀請他們一起來為這個國家做點事情,而他們所做的將會對於他們的後代帶來超過50年的影響,從這樣的角度來談「地方創生」,也許他們就更能理解也說不定。

當然我能理解,他們理解之後在地方的實踐思維與作法,可能會跟年輕團隊有很大的落差,但是與其讓他們置身事外,何不想辦法讓這群頂級世代時代能加入「創生」的陣容,讓他們的故鄉之愛、事業經驗、金錢資源,扮演支援者、出資者、協力者的角色,來與年輕人共創,對地方創造實質的助益?

當然在這之前,需要更多的溝通與共識,但似乎已經到了時刻,該想辦法來邀請他們共同參戰。年輕人已經承擔不少了,我們不該讓頂級世代置身事外。

地方創生元年,如果這是國安問題,那無論居住在城市或鄉村,是青年或銀髮,沒有人應該是局外人。面對這個世紀挑戰,我們應想辦法結集更大的力量。

如果大家認同,請幫忙把這樣概念傳播出去。

本文經林 事務所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