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錢不是這樣發滴——讓經濟學教你怎樣「發錢」才有感

總統,錢不是這樣發滴——讓經濟學教你怎樣「發錢」才有感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明年就要選舉了,到底要怎麼發錢,才能發得恰到好處?錢發出去,選票收進來,大家發大財?我們不妨用經濟學的角度來探討一下,發錢的藝術是什麼。

最近蔡英文的發錢政策,引來不少爭議。拍手的人不少,但是害怕蔡英文民氣高漲,氣急敗壞亂罵的也不少。其實自從去年(2018年)的選舉大敗之後,看得出來小英政府正在努力的想要挽回民心,看起來發錢就是她其中一個必殺技。明年就要選舉了,到底要怎麼發錢,才能發得恰到好處?錢發出去,選票收進來,大家發大財?我們不妨用經濟學的角度來探討一下,發錢的藝術是什麼。

為什麼要用經濟學的角度來探討呢?因為它可重複、可驗證、有數據支持;不靠感覺、不分藍綠,也不會因為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適合拿來檢驗各種我們習以為常的假設。

用白話文告訴你,玄之又玄的「展望理論」在說什麼

什麼樣的「發錢政策」可以得到最多的選票呢?根據得到經濟學諾貝爾奬的「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來說,政府發錢給人民的時候所得到的選票數量,和政府要把補貼收回去,也就是取消發錢的政策,讓人民拿不到錢的時候流失的選票,是不一樣的。什麼意思呢?我們不妨看看以下這個展望理論的原圖(圖一)。

1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圖一

經濟學上對於人類感覺到的「幸福」有一個專有名詞,叫「效用」。上圖的縱軸就是這個效用。我們常常在說,政府施政要讓人民有感,那個「感」,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幸福,或是曾經很流行的名詞:「確幸」。所以我們可以把這張圖的縱軸的上方改成有感,原點改成無感,那麼下方就是感覺很差,也就是很反感了(圖二)。

2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圖二

每當一個政策出來,記者就到處問民眾到底有沒有感,但是台灣那麼多人,只找幾個人出來問,肯定會有取樣誤差。這些被問到的人也不一定真的理解政策,或是真的會被政策所影響。更好笑的是,每間報紙問的人結論還會不一樣,可見還有編輯的篩選偏見:《自由時報》問的人一定有感,《中國時報》問的人一定無感,或是很反感!

這時候,經濟學家給我們提供的這個模型就很有用了。我們可以利用這個展望理論的模型來探討,到底什麼樣的政策比較容易讓人民有感,而什麼樣的政策又最容易招致人民反感。我們也可以假設,讓人民有感的政策可以拿到更多選票,而讓人民反感的政策又會讓政客流失選票。

從圖二我們可以發現到的是,發錢一定會讓人民有感,因為大家都喜歡拿到錢。但是拿的錢越多越好嗎?我們可以看到這張圖的玄妙之處就在於:

錢拿得越多,好感增加的速度就越慢;等到錢發到一定程度之後,好感度就不會再上升,而只會持平。

對於這個現象我們也可以理解為,發同樣的錢,越有錢的人能夠獲得的幸福越少,而窮人對於發錢這件事能夠得到的幸福,就比有錢人多了。就像我如果尾牙抽到3000塊紅包,會高興的不得了,但是對於郭台銘來說,他就根本不在乎這一點小錢。所以蔡英文如果要發錢,發給弱勢族群是完全正確的,這就是「杯水車薪不如雪中送炭」的道理,這也完全符合展望理論的預期。所謂負所得稅制,概念也是這樣,越窮的人發越多,越窮的人會越感謝政府,也就越有機會拿到更多選票。

發錢越排富,選票賺越少

至於這種制度,是不是會不小心發到其實很有錢的人,我在之前的文章有提到,當政府決定要發錢,越要排富,所花的成本會越高。為了要雇用越多額外的人力來調查有沒有發錯,真到窮人手上的錢會越來越少。

另外,審核越嚴,窮人為了要通過審核拿到錢,所花的時間會越長。要是到選舉前還拿不到錢,窮人心中的不滿就會越累積越多,選票可能還會流失,好事會辦成壞事,得不償失。所以要發錢給窮人,條件要越寬越好,速度要越快越好。至於怎麼區分拿到錢的人是不是真的窮,最好是靠拿到錢的人自己覺得不窮,然後把錢退回去即可。

展望理論的精隨:人民痛恨損失

但是如果事情到這樣就結束的話,這個展望理論也就沒有得諾貝爾奬的價值了,因為杯水車薪不如雪中送炭,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展望理論最重要的洞見,是發現到:

當政府要把同樣金額的錢從人民的口袋裡面拿走,所造成的痛苦和反感,比當初發給他們同樣金額的錢所得到的快樂和有感,要多得多,多到大概2倍左右!

舉例來說,柯文哲取消發放重陽敬老金流失的選票,可能是他拿敬老金去做老人的社會福利措施,重新得到的選票的2倍,這可能是柯文哲為什麼差點翻船的很重要的原因(圖三)。

3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圖三
  • 暗黑小秘訣:如果政府知道自己即將敗選,就要趕快發錢。就算最後下野,新上台的政府如果發現錢不夠,一取消你的補貼,你馬上就可以以此為藉口攻擊他,下次選舉很快又能取得勝利了。丁丁這次差點就成功了,可惜......

取消發錢,比本來就沒發錢更痛苦

理性經濟人的有感/無感程度,應該只會被拿到錢的絕對金額所影響——拿到3000塊的快樂,跟損失3000塊造成的痛苦,應該是一樣的。但是真正的人類卻不是這樣——人們會過度放大損失所造成的反感,而對同樣金額的獲得感到滿足的程度,卻會很快封頂。

這也是為什麼在年金改革的時候,受到損失的人,會有那麼多激烈的行為,甚至到後來會讓民進黨政府流失那麼多選票。我當初不能理解這些人的行為,還覺得他們小題大作。但是如果想要跨出同溫層,使用這個不帶感情、不在乎政治正確、能夠準確預測人類行為的「展望理論」的數學模型圖當作工具,就是很好的方法。它能夠很好的幫助我們跨出同溫層,了解這些人當初的感受。

原來,要求政府要有信賴保護原則,不過是人民厭惡政府造成自己的損失,用比較文謅謅的方式講出來而已。如果當初受到影響的人是我,也許我也會做出同樣的反應,因為特別厭惡損失,正是人的天性。所以作為政府,你必須要知道,雖然朕不給的,你不能要,但是朕給了以後又拿回去,底下的臣民可是會跟你鬧革命的!

少收錢比發錢更幸福

既然政府發錢對有錢人較為無感,而且那麼一點小錢也很難讓這些人願意投票給你,更重要的是,發錢發一發,以後如果不發了,流失的選票,還比當初賺到的選票還多,得不償失。那麼政府還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比較有感的發錢,又比較沒有副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