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愛讓人受傷?》:基於四個理由,我對人類擇偶能力抱持懷疑

《為什麼愛讓人受傷?》:基於四個理由,我對人類擇偶能力抱持懷疑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現代人由於無法將慾望固著在單一對象上、無法追求內心真正渴求的東西,致使內在一分為二,造成自我衝突。

文:伊娃・易洛斯(Eva Illouz)

全新的愛情選擇架構,抑或意願的瓦解?

在前現代婚姻市場裡,選擇是在自我與家族、自我與工作環境緊密互動之下所做出的決定;或許因為這樣,前現代的選擇才具有約束力。現代婚姻市場則不然,它似乎是藉由無拘無束、自由、不受限制的兩性邂逅而持續運作著,民眾不僅要懂得施展他們的選擇能力,更被整個社會文化要求一直做選擇。然而,選擇能力不光建立在純粹感情之上,實際上,它需要一套複雜的感情裝置及認知儀器,來評估伴侶、商榷自己對伴侶的感情、預測自己有沒有能力維持對伴侶的情感。

現代親密關係與婚配模式,不全然基於個人意願,它們更是選擇的結果,選擇期間得根據一套複雜的評估機制。當然可能有人反駁說,剛才所形容的那種選擇,以前也存在,絕非現代特有的現象。歷史學家艾倫.麥可法藍(Alan MacFarlane)便指出,十六世紀英國農民和僕人從步入青春期開始,直到結婚成家那十年,他們無時無刻都在留意周遭的挑逗和邀約,並時時驗證自身的情感。從起初溫和調情,到最後決定跟特定對象安頓下來,這期間不知已經談過多少段戀情。

然而,現代選擇顯然跟過去很不一樣,不同之處有三,這三者結合起來,足以彰顯現代選擇的當代特質:一、現代人通常得從大量選項之中做選擇,選項有的是真實的,有的是想像的,有的則是真實與想像兼而有之;二、現代人必須經歷一段內省的過程,從各方各面衡量自身的需求、情感、個人偏愛的生活型態以後,才敢下決定,做出最終的選擇;三,現代人所做的任何選擇,是完全建立在個人的情感和意願上,並參與、回應對方的情感和意願,原則上,一個人的感情抉擇需要不斷更新。也就是說,由於愛情選擇不再具有任何約束力,現代人只好不斷地營造感情,以利他們更新他們的愛情選擇。

實際面臨感情選擇時,最令現代人困擾的難題是,他們怎麼在監控選擇和感情波動之間準確拿捏?前者是有意識的作為,後者是自然發生的;前者出於自願,後者屬非自願。由於選擇機制的管制被解除了,因此,婚姻市場上所創造的選擇形式,愈來愈像消費市場上運作的選擇形式。消費者選擇(Consumer choice)是特定文化下才有的選擇範疇,人在實際操作(消費者選擇)時,必須結合:理性而審慎的思考、不斷改良精進的品味,以及將效益和福祉最大化的渴望。正是此一全新選擇架構,加上本章及第一章所描述的選擇生態,使得現代人失去承諾與做決定的意願。接下來,我將逐一檢視全新愛情選擇架構的幾個構成要素;這一新興選擇架構,不光男性受影響,連女性也衝擊甚深,只是受影響的程度遠較男性低。

誠如前文所述,性伴侶數量急遽增長,不管是真實的或想像的,皆不虞匱乏,這是造成選擇生態改變的主要原因。自從宗教誡命、倫理規範、種族禁忌、階級內婚等規範體系瓦解以後,基本上,任何人皆可進入婚姻市場。到了網路時代,民眾經由網路媒介所接觸到的潛在伴侶,數量更是扶搖直上、出現非比尋常的增長,進一步加劇選擇生態的改變。選擇充裕(真實的或想像的性伴侶皆然),使得民眾在發展浪漫情感期間、在決定愛情歸宿過程裡,認知上出現了重大改變。選擇充裕,究竟對個人決策造成何等衝擊與影響?對此,目前已經累積了不少研究成果,這些研究清楚表明:選項愈多,愈容易抑制——而不是提升——民眾承諾的能力,愈無法在特定時間內只跟單一對象交往,或只維持一段兩性關係。

至於為什麼現代人做選擇的能力,以及他們忠於特定選擇的能力出現如此劇烈的變化?研究者提出諸多解釋,其中一項解釋是,由於選項充裕,加上選擇自由,在這種情況下,人為了做出最佳抉擇,不得不反躬自省、審視自我,以確立自身的偏好、評估現有的選擇,並釐清內在的情感。這就需要某種形式的理性自我審視,而「本質性(真實性)情感決策」體制也伴隨而來;在這體制下,婚配決策必須建立在特定基礎上——即當事人有能力了解自身的情感,並將情感投射到未來。依照該體制的邏輯,現代人若想覓得金玉良緣,必須先選擇一個跟本質化自我十分契合的對象,找到一位能夠滿足其需求與偏好的人,因為自我是由偏好與需求所定義的。還有一點至關重要:經由內省(而內省勢必又衍生出高度認知〔hyper-cognized〕的決策過程),民眾才有辦法對自己、對對方的素質、對雙方的兼容度進行理性評估。根據此一模式,內省理當引領人走向感情的澄澈。

從這意義上而言,內省是現代擇偶的基本特質,意味男女雙方應該努力培養情感的韌性和深度,想像兩人的未來,預測雙方關係究竟走向成功,抑或失敗?在我看來,現代社會不斷透過各種大眾心理學管道而一再強調內省的重要性,這無形之中也激勵整個現代文化更積極地開發新的決策技巧。不過基於以下理由,我認為我們應該對人類選擇的能力抱持懷疑的態度。

一、認知心理學已經提供了大量的證據,證明人類先天存在認知偏差,所以無法做出充分的評估、透澈的內省,了解自己要什麼,並準確預測將來的感受。認知心理學家威爾森(Timothy Wilson)和吉伯特(Daniel Gilbert)(姑且列舉這兩位)分別在他們著作裡寫道,由於認知偏差,人類並不擅長吉伯特所謂的「情感預測」(affective forecasting),欠缺預測感受的能力:換言之,即思維的系統性錯誤(同理心偏差〔empathy bias〕、衝擊偏差〔impact bi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