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愛讓人受傷?》:情色是一種浪費虛擲的行為

《為什麼愛讓人受傷?》:情色是一種浪費虛擲的行為
Photo Credit: Neto Baldo@Flickr CC BY-ND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社會上之所以無法接受政治正確語言,是因為政治正確語言將傳統性別關係所賴以存續的基礎——情感幻想和歡愉享受——排除掉,但它又無法真正端本正源,從根本上撼動或改變性別不平等,眼睜睜看著性別不平等啃噬兩性關係的核心——情感。

當今兩性觀講究中性語言、對等權力關係、程序公平、明確同意,這四重關注嚴重干擾、破壞整個原慾(力比多)(Libido)文化的核心規矩:隱晦和曖昧;這裡所理解的原慾文化並非舉世皆然、亙古不變的,它應是某個社會於某段期間用來組織與調配性慾的特定方式:大體上,原慾文化將女性氣質界定成依賴性的展現,而在男女情色慾望的核心處正是權力差異(在這件事情上,奈赫琳完全正確)。也就是說,這套讓權力對稱得以貫徹的制度化程序,目的是要質疑某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傳統,該傳統將兩性權力差異(男性掌權、女性依附)加以情色化,並不斷製造層次綿密、紋理豐富的意義。

因此請容我提出以下假設:「政治正確」語言倘若引來奚落訕笑、窘迫不安、文化動盪,那是因為它揭露了、戳破了既有意識型態,這意識型態像膠水一般,將性別認同與權力差異牢牢地黏合起來,把眾多不公現實包裝得風情萬種、引人遐想,予人欣喜愉悅之感——完全發自內心,不具反思性——卻又不危及既有性別結構和權力階序。也就是說,社會上之所以無法接受政治正確語言,是因為政治正確語言將傳統性別關係所賴以存續的基礎——情感幻想和歡愉享受——排除掉,但它又無法真正端本正源,從根本上撼動或改變性別不平等,眼睜睜看著性別不平等啃噬兩性關係的核心——情感(女人看顧孩子之餘,還得抽空應付兼差工作,並肩負起關係當中的情感工作)。換言之,我們若想落實兩性平等,就得重新定義情色關係和浪漫慾望,可惜此業未畢,離實現之日尚遠。

相關書摘 ▶《為什麼愛讓人受傷?》:基於四個理由,我對人類擇偶能力抱持懷疑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為什麼愛讓人受傷?:迷惘、煎熬、躁鬱、厭世……愛情的痛,社會學也懂!》,聯經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伊娃・易洛斯(Eva Illouz)
譯者:黃宛瑜

問世間,情為何物?愛情,為何令人遍體鱗傷?
到底情感挫折來自童年陰影,或是源於社會與文化結構的影響?
跟著知名社會學家伊娃・易洛斯一層一層探索現代愛情產業鏈,找出讓我們創鉅痛深的真相。

愛情痛苦的經驗非常普遍,幾乎可以說是人類集體共通的經驗。情傷創造一大票專家,驅策出版業、電視、無數媒體產業持續運轉。正因為整個社會認為痛苦是個人精神史的體現,相信訴說與認識自我具有療效,「自助」產業才會如此欣欣向榮,並將感情煎熬的矛頭轉到自我的私密史,以及自我形塑的能力上。

面對現代親密關係產生的疑難雜症,《為什麼愛讓人受傷?》企圖切換分析的角度:問題的癥結不在失能的童年,不在個人自覺不足,而在社會文化的衝突和矛盾,已構成現代人自我與認同的基本架構了。

作者伊娃・易洛斯想告訴大家:愛情是被具體社會關係形塑和創造的!愛情在市場內流通,市場內充滿相互競爭、地位不對等的行動者;某些人較有能力界定被愛的條件,認為自己比別人更有資格被愛。

社會學主要研究對象是痛苦的集體表現形式,不過對尋常精神痛苦卻相對輕忽。這是由於社會學為了避免蹚個人主義和精神分析這一潭渾水,不太願意涉足情感方面的痛苦,畢竟那被視為臨床心理學之骨幹。可是,社會學若想跟得上時代,就無法迴避這一塊,勢必得面對、探索可充分反映近現代自我脆弱性的情感。因為,自我脆弱易傷,有其制度性原因,也有情感層面的因素,而愛情正是這樣一種情感。

愛情痛苦,不是旁枝末節,也不是看起來比較嚴肅的痛苦型態的附庸。《為什麼愛讓人受傷?》揭開現代愛情產業鏈的真相,證實了愛情痛苦可具體呈現現代性自我無能為力的困境和樣貌。

getImage-3
Photo Credit: 聯經出版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