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你心目中的「次級品」水果,和農民想的不一樣

你心目中的「次級品」水果,和農民想的不一樣
Photo Credit: 作者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一樣都是水果,在不同人眼裡它代表的意義不同,在消費者的眼中,次級品叫次級品是不好看不能吃的水果,而農民眼中的次級品「歪果」,則是市場不要的意思。

文:黃煊旻

「人客啊,這水果很漂亮的,你要不要買幾顆啊?」

這是水果攤老闆,看到顧客常說的一句話(大概僅次於一共XX元)。逛遍大部分水果店,很難找到不好看的水果。好不容易找到一顆不好看的水果,那也往往是藏在成堆水果中僅僅的一兩顆,而且一般來說,我們討論的不是不好看,而是水果「好不好」。

消費者眼中的次級品:壓壞了,不能吃

人要衣裝,佛要金裝。消費者們的裝扮一個比一個亮眼,不只要穿得好看,更要穿得時尚,還要注意千萬別跟他人撞衫,一旦撞衫能換裝就快換裝。這是撞衫,那撞傷呢?車子有撞傷,烤漆。身體有撞傷,看醫生。那水果有撞傷呢?結論是丟一邊,等水果攤把它清理掉。

多數水果攤中「不好的水果」,指的是在運送過程中撞傷造成變色、摸起來爛爛的,因此我們將它當作次級品。一摸到便丟到一旁,或是連碰都不會想碰的挑選其他好看的水果。這些「不好的水果」它們因為運送、或是上架過程造成了它們有所損壞,使它們不只外表不好看,摸起來也讓人退避三舍。這些「不好的水果」在人們眼裡產生既定印象,它們是消費者眼中的次級品,是不能拿來食用的水果。

「兒子欸,這些水果你帶回去吃,吃不完可以送鄰居,大家好增進感情。」

農夫的兒子接過父親手中滿箱長著斑點的水果,尷尬的笑著感謝父親,心裡則想著這些不好看的水果要怎麼處理呢?儘管心裡明白這些水果不是不能吃,它們只是「不好看」而已。

1
Photo Credit: 作者提供

農民眼中的次級品:不符「市場」規格

每種水果進入市場前,都會分級販售,A級會通過多道關卡進入城市的水果攤,B級可能經過加工成為動物的飼料,或是透過果菜市場進入餐廳成為端給客人吃的一道道佳餚。但遠在這兩個分級外的水果呢?它們的結局有以下幾種:

  1. 採收下來分送給親朋好友
  2. 私人餐廳主動購買製成餐點
  3. 不採收直接就地掩埋,作為下批作物的養分

這些進不了市場的水果被稱為歪果,或是格外品。它們可能是外表長斑、表皮太粗、太大或是太小。它們與市場收購的分級品規格不同,因此被市場排除在外,成為農民眼中的次級品。這些難以進入市場的次級品,除了產量過剩時,大部分時候它們的數量我們是難以估計的,甚至連農民也不見得有辦法計算清楚。

對農民而言,市場上那些「不好看的水果」,他管不著也無法管,因為它就是運送過程碰撞了,那些水果連農民都不會說是歪果,它們就是壞掉的水果,農民們也不會去為那些水果發聲。他們發聲的對象來自於這些外表不佳,但美味依舊的歪果。它們吃起來不會比市場上任何一顆水果還要來得不甜,還要來得少汁。

但是,市場的檢驗就是漂亮、就是甜,要甜就要放得夠久夠成熟,一旦太熟,水果有可能裂開或是僅剩好看的外表,內部早已因為過熟而不再那麼美味。不甜的話,水果就要好看,好看必須花許多時間在套袋、放水、除草、噴藥等,這些都是農民的考驗。好不容易收成,還是看盤商一句話,決定價格。

一樣都被貼上次級品的標籤,消費者眼中的次級品不會進入他們手裡,農民眼裡的次級品卻只能留在自己手中浪費。這些浪費沒有人去計算。農民希望的也不是以很高的價格將歪果們賣出,他們只是希望能讓多一點的人品嘗到水果的美味,畢竟,留在他們手中,終究只有自己嘗得到。

「次級品」這張標籤要花多久時間才能讓農民與消費者有共同的認知呢?現在有人正努力著讓消費者認識這些次級品(格外品或是歪果),有人開設惜食餐廳、有人拍攝影片、有人加工歪果,它們正努力彌平「次級品」這張標籤的鴻溝,唯有撕掉這張標籤,才有可能讓歪果進入市場,讓消費者與農民有更多機會直接溝通。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