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目中的「次級品」水果,和農民想的不一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一樣都是水果,在不同人眼裡它代表的意義不同,在消費者的眼中,次級品叫次級品是不好看不能吃的水果,而農民眼中的次級品「歪果」,則是市場不要的意思。
文:黃煊旻
「人客啊,這水果很漂亮的,你要不要買幾顆啊?」
這是水果攤老闆,看到顧客常說的一句話(大概僅次於一共XX元)。逛遍大部分水果店,很難找到不好看的水果。好不容易找到一顆不好看的水果,那也往往是藏在成堆水果中僅僅的一兩顆,而且一般來說,我們討論的不是不好看,而是水果「好不好」。
消費者眼中的次級品:壓壞了,不能吃
人要衣裝,佛要金裝。消費者們的裝扮一個比一個亮眼,不只要穿得好看,更要穿得時尚,還要注意千萬別跟他人撞衫,一旦撞衫能換裝就快換裝。這是撞衫,那撞傷呢?車子有撞傷,烤漆。身體有撞傷,看醫生。那水果有撞傷呢?結論是丟一邊,等水果攤把它清理掉。
多數水果攤中「不好的水果」,指的是在運送過程中撞傷造成變色、摸起來爛爛的,因此我們將它當作次級品。一摸到便丟到一旁,或是連碰都不會想碰的挑選其他好看的水果。這些「不好的水果」它們因為運送、或是上架過程造成了它們有所損壞,使它們不只外表不好看,摸起來也讓人退避三舍。這些「不好的水果」在人們眼裡產生既定印象,它們是消費者眼中的次級品,是不能拿來食用的水果。
「兒子欸,這些水果你帶回去吃,吃不完可以送鄰居,大家好增進感情。」
農夫的兒子接過父親手中滿箱長著斑點的水果,尷尬的笑著感謝父親,心裡則想著這些不好看的水果要怎麼處理呢?儘管心裡明白這些水果不是不能吃,它們只是「不好看」而已。

農民眼中的次級品:不符「市場」規格
每種水果進入市場前,都會分級販售,A級會通過多道關卡進入城市的水果攤,B級可能經過加工成為動物的飼料,或是透過果菜市場進入餐廳成為端給客人吃的一道道佳餚。但遠在這兩個分級外的水果呢?它們的結局有以下幾種:
- 採收下來分送給親朋好友
- 私人餐廳主動購買製成餐點
- 不採收直接就地掩埋,作為下批作物的養分
這些進不了市場的水果被稱為歪果,或是格外品。它們可能是外表長斑、表皮太粗、太大或是太小。它們與市場收購的分級品規格不同,因此被市場排除在外,成為農民眼中的次級品。這些難以進入市場的次級品,除了產量過剩時,大部分時候它們的數量我們是難以估計的,甚至連農民也不見得有辦法計算清楚。
對農民而言,市場上那些「不好看的水果」,他管不著也無法管,因為它就是運送過程碰撞了,那些水果連農民都不會說是歪果,它們就是壞掉的水果,農民們也不會去為那些水果發聲。他們發聲的對象來自於這些外表不佳,但美味依舊的歪果。它們吃起來不會比市場上任何一顆水果還要來得不甜,還要來得少汁。
但是,市場的檢驗就是漂亮、就是甜,要甜就要放得夠久夠成熟,一旦太熟,水果有可能裂開或是僅剩好看的外表,內部早已因為過熟而不再那麼美味。不甜的話,水果就要好看,好看必須花許多時間在套袋、放水、除草、噴藥等,這些都是農民的考驗。好不容易收成,還是看盤商一句話,決定價格。
一樣都被貼上次級品的標籤,消費者眼中的次級品不會進入他們手裡,農民眼裡的次級品卻只能留在自己手中浪費。這些浪費沒有人去計算。農民希望的也不是以很高的價格將歪果們賣出,他們只是希望能讓多一點的人品嘗到水果的美味,畢竟,留在他們手中,終究只有自己嘗得到。
「次級品」這張標籤要花多久時間才能讓農民與消費者有共同的認知呢?現在有人正努力著讓消費者認識這些次級品(格外品或是歪果),有人開設惜食餐廳、有人拍攝影片、有人加工歪果,它們正努力彌平「次級品」這張標籤的鴻溝,唯有撕掉這張標籤,才有可能讓歪果進入市場,讓消費者與農民有更多機會直接溝通。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