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垃圾收費:為什麼四朝特首皆師老無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滄海桑田,大家應該如何反思這舉步維艱的13年?
文:何偉歡(香港教育大學大中華研究中心項目主任)/羅金義(香港教育大學大中華研究中心聯席總監)
香港立法會《2018年廢物處置(都市固體廢物收費)(修訂)條例草案》委員會上週一(1月7日)舉行公聽會,此前一天第一大黨建制派的民建聯聯同新界社團聯會到政府總部抗議環境局在「建築廢物處置收費計劃」和「四電一腦」回收計劃上未有做好配套設施、執行乏力,使非法棄置問題嚴重,「垃圾圍城」之說人心惶惶,他們未必會讓垃圾收費之案過關,令關心議案的環保人士冷汗直流。回想這計劃早在2005年已經首度提上政策議程,當時民建聯曾就此公佈民調,透露近6成人同意繳交垃圾費以減少棄置廢物量。滄海桑田,大家應該如何反思這舉步維艱的13年?
政府態度進一步退兩步
董建華年代的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廖秀冬發表《都市固體廢物管理政策大綱 (2005-2014)》,建議以「廢物收費」、「生產者責任計劃」及「堆填區棄置禁令」為政策工具,希望在2007年立法推行廢物收費,實踐污染者自付原則,加強市民回收行為,減少棄置廢物量。政策大綱發表後隨即推行為期3個月的試驗計劃,邀請20個屋苑參與,最終因試驗「成效欠佳」而被叫暫停。
廖秀冬出師未捷,繼任的環境局局長邱騰華沒有接棒而是倒行逆施,認為在解決都市固體廢物問題上沒有迫切性要實行廢物收費,主張擴建堆填區和興建焚化爐。「都市固體廢物收費計劃」諮詢文件是在自己任期最後半年才提出,列舉四種收費模式諮詢公眾。當時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的調查顯示,也是有近6成受訪市民贊成引入垃圾收費以減廢。
到了梁振英年代的黃錦星,履新環境局局長即發表規劃十年減廢雄心的《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13-2022)》,將廢物收費立法一事列在2013-15年的行動時間表內。結果是整個五年任期內都一籌莫展,今天在環保團體一片「遲來13年的希望」的唏噓聲中,草案在兩個月前終於交上立法會審議,倘獲通過,保守估計最快也要在2020年才得以實行。中大亞太所在草案提交後的調查發現,依然有高達56%受訪者贊成通過收費議案。
政府執行力可靠嗎?
拖拉了超過13年的垃圾收費議案,試驗計劃也反複進行了不下3次,社會主流民意支持,非建制派議員傾向支持落實計劃,建制派原則上同意「污者自付」、「按袋按量」的徵費模式,為什麼對議案得以通過與否還是落得「極大保留」的恐慌?除了對政府的執行力缺乏信心,還能有別的質疑嗎?上面提過民建聯的憂慮;非建制派議員也力促政府必須提出和承諾落實一套全面的廢物分類和回收計劃,特別是落實由政府提供全港免費可循環再造廢物和廚餘收集服務。都市固體廢物中的最大來源是廚餘,2017年香港每日棄置3,662公噸廚餘,佔都市固體廢物34%,而家居廚餘佔全部廚餘65%。然而,免費家居收集廚餘服務最早卻要在2022才能落實,市民減廢無從,只能付費把廚餘送到堆填區。
大家都知道垃圾收費並不是什麼破格的新政策,亞洲就有分別在24年前和19年前實施的南韓和台北,環境局在推銷政策時也一再引用這些成功先例,而它們當年在推動政策時就要面對回收設施不足的挑戰。然而,到了2019年香港依然深受相同問題困擾、後腿被拖,黃局長甚至反過來表示希望垃圾收費是「火車頭」,帶動其他回收配套加速發展,那麼所謂的國際視野,推動政策前的長遠、整全規劃,對我們的環境局而言都是奢求了吧?
面對社會的質疑,政府還不是重彈「教育行先」的老調?但對推行了20多年的三色回收桶教育,除了小學生在常識科必須背誦的口訣「藍廢紙、黃鋁罐、啡膠樽」之外,廣大市民又被教育了什麼?2017年政府發布的《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透露,都市固體廢物回收率僅為35%,創下五年新低。2017年綠領行動曾檢視設置在銅鑼灣、中環、旺角等地三色回收桶內的棄置物,發現只有不足4成是經過處理方便跟進的回收物,其餘都是骯髒垃圾。上月有傳媒就膠樽回收情況進行跟進調查,發現市民棄置的膠樽均沒有按指示清洗、除去樽蓋及招紙,當中更混有膠袋及各類金屬器皿;更無奈的事實是,巿民當回收桶是一般的垃圾桶,內有大量食物渣滓,令回收工作近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以此為例,政府「教育行先」之說如何服眾?
對商界傾斜,對市民不公
「教育行先」的重災區其實是環保消費教育,而更令人痛心的是政府在這方面本末倒置。一直以來市民反對的不是垃圾收費,而是反對現時的方案對商界的傾斜。在上週一的公聽會上,有市民指控超市的貨物被過度包裝,垃圾收費是拿小市民的錢去為生產者找數。那位市民拿出一份五、六年前某大銀行的廣告,上面寫著「同一對鞋,我唔想每個月著多過兩次」,質疑大財團和零售商不斷渲染消費主義,商家才是垃圾的製造者,但政府一味向市民開刀,卻對縱容商家的「生產者責任」。
在市場推廣的粉飾之下,傳統節日被嚴重商品化,應節的擺設、裝飾和精緻的禮品包裝製造出大量節日垃圾。網購大財團甚至自創節日,多年前推出「雙11光棍節」,成功創造一個藉口叫人去瘋狂網購;之後有 「雙12」(12月12日)、「Black Friday」、「Cyber Monday」等消費文化活動,「剁手族」數量狂颷。根據MasterCard「網上購物調查報告」顯示,94.7%本地消費者過去3個月曾在網上購物;香港貿易發展局的市場統計數據顯示,在2011至2016年間,香港人的網上消費額以15.1%的複合年增長率攀升。網購包裝引起極大的垃圾問題,難以估計,綠色和平批評「雙11光棍節」其實是「生態災難日」。英、美一早已就商品包裝進行規定、南韓的《關於產品各種類包裝方法的標準》更把過度包裝物品視為一種違法行為,廠商如不依照政府規定減少產品的包裝比率和層數,最高會被罰款300萬韓元。商家廢物製造量遠比市民高,政府卻一直未有制定相關的「生產者責任制」的時間表,對小市民公平嗎?
早於1998年特區政府已經知道香港的廢物棄置量不斷增加,不久就不會有足夠空間承受,遂制訂《減少廢物綱要計劃》,推動源頭減廢,增加回收、循環再造和再用廢物的數量。20年後,《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透露都市固體廢物人均每日棄置量在2017年是1.45公斤,比起2013年的1.33公斤不跌反升。黃錦星當年在減廢藍圖上訂定2017年減廢2成,將人均每日棄置量降至一公斤以下的中期目標落空;那麼,對於他的終極目標要在2022年或之前減廢4成,將人均每日棄置量減至0.8公斤或以下,還能有多少希冀?多少人會相信垃圾收費會是減廢運動的「火車頭」呢?
責任編輯:歐嘉俊
核稿編輯:王陽翎
新創Onramp Lab再下一城!看新產品ContactLoop聊天機器人,如何助金融業客戶業績提升2倍?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談起Onramp Lab這個新創團隊或許有些陌生,但自2015年成立以來,憑藉著技術本位的實力與內部夥伴並肩合作,成功擄獲了金融、媒體、娛樂甚至是食品等不同產業,令人更好奇 Onramp Lab 究竟有何看家本領,又將拿出什麼秘密武器來滿足市場與客戶的需求?
談起Onramp Lab這個新創團隊或許有些陌生,但自2015年成立以來,憑藉著技術本位的實力與內部夥伴並肩合作,成功擄獲了金融、媒體、娛樂甚至是食品等不同產業,令人更好奇 Onramp Lab究竟有何看家本領,又將拿出什麼秘密武器來滿足市場與客戶的需求?
攤開Onramp Lab目前的解決方案版圖,Onramp Lab執行長吳鎮雄分析,目前團隊除了有以提供金融諮詢的搜尋引擎優化FinanceJar外,還有能提供從買廣告、刊登廣告等媒體採購一條龍服務的ThreeSigmaMedia,「但我們在協助企業過程中發現聯繫消費者的最後一哩路出現了斷層,」無論企業投入多少的廣告資源,若無法在黃金時間與消費者接上線,就容易錯過了可能創造產值的機會,甚至在錯誤的時間聯繫、也會影響品牌好感度。
吳鎮雄表示根據Onramp Lab內部的統計,當企業投放廣告找到消費者後,即時(realtime)聯繫與20分鐘後以及隔天聯繫所能創造的成交結果,將相差4倍到10倍之多,且消費者對與品牌的關注度與專注力也隨著時間雪崩式遞減,這讓Onramp Lab團隊試圖去思考,如何能近一步協助手中的企業客戶有效解決此一問題,因此催生出了Onramp Lab第三個解決方案:ContactLoop AI聊天機器人。
導入ContactLoop,為企業創造營收又省時省力

試想當你去參加一場聯誼獲得到心儀對象的聯繫方式時,你會怎麼做?「聯誼結束到約出來碰面,肯定會醞釀一段時間啊!」吳鎮雄笑著說。
同理,當企業透過廣告投放獲得一份潛在客戶名單,他們究竟是真的對產品有興趣,還是不小心誤按?過去企業只能照著這份名單逐一聯繫,拒絕、碰壁甚至是未果都是常態,但對於企業而言大量的人力與時間投入都是成本。如今,企業能透過Onramp Lab團隊打造的聊天機器人ContactLoop,透過AI與潛在客戶初步互動,再篩選出更精準的清單進行溝通,讓完成最後一哩交易的路變得更有效率。
吳鎮雄表示,這項服務在美國上線半年多來,就成功為金融產業企業客戶節省至少3成的客服人力,同時靠著更精準的消費者名單,衝出2倍業績成長的表現。「團隊花了大量時間了解客戶的使用場景,」如何與消費者打招呼、應該要準備哪些回應內容、避免開放式的問題不易聚焦等,當消費者被廣告吸引的那一刻起,ContactLoop就能即時的與他們聯繫,透過如同真人般一問一答的簡訊對話流程,篩選出真正含金量高的潛在消費者,協助企業最後能「一竿進洞」。
或許有所不知,由吳鎮雄領軍的Onramp Lab團隊,旗下產品皆是由在台灣的開發團隊一同協助打造,且團隊的平均年齡僅30歲,同時具備著強大的行銷DNA與產業知識背景,甚至對於銷售場景也多有著墨,相較於強調「技術」的聊天機器人,ContactLoop的產品設計上能更佳直覺與人性化,來自台灣的產品也更能解決各個市場的企業痛點。
Onramp Lab產品技術總監竇友志表示,ContactLoop不僅提供一站式服務,探索客戶需求,更隨時調整聊天機器人的參數與訓練其語言辨識模型,確保企業在使過程中能準確掌握消費者需求,更能針對問題進行AB測試、找出最佳的起手式或應答。針對美國市場區域碼眾多的特殊性,ContactLoop也能在後台依據消費者的所在地進行分類,避免用非其所在的區域碼電話聯繫,「就好像你在台北接到陌生區碼的電話也可能拒接是一樣的概念,」竇友志説。

摩拳擦掌台灣市場,瞄準保險、電商產業
如今,ContactLoop這項全新服務在美國已成功打下第一仗,「很期待接下來能帶進台灣市場,」吳鎮雄説。從他的觀察發現,諸如保險、電商、醫美這類型在台灣市場蓬勃發展,卻仍需要耗費大量人力與廣告成本進行陌生開發消費者的模式,或是高電價且資訊量大的電商零售,都是ContactLoop AI聊天機器人可以協助轉型的產業。

吳鎮雄認為Onramp Lab團隊能給予企業客戶的不只是ContactLoop而已,從協助企業找出精準消費者名單開始,整合ThreeSigmaMedia、FinanceJar等不同解決方案,以一站式的角色給予企業更完整的服務,他相信Onramp Lab能與企業客戶一同創造更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