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進越南的強勁「韓流」:為什麼入境越南的韓國遊客急速攀升?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除了中國遊客,韓國觀光客是越南旅遊業的第二大觀光收入來源,且增長速度最快。為了吸引更多國際旅客前來觀光,越南將擴大入境免簽國家範圍,推動旅遊業發展。
新聞整理:李牧宜
2017年,聯合國世界觀光組織(United Nations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將越南列入全球十大成長最迅速的旅遊地點。除了中國遊客,韓國觀光客是越南旅遊業的第二大觀光收入來源,且增長速度最快,其中意味著越南觀光業的驚人成長。
《VietNamNet》報導,越南旅遊總局統計,2018年全年訪越南的國際旅客近1550萬人次,旅遊業營收約620兆越盾(約新台幣8267億元)。而在前10個月,有超過280萬名韓國遊客至越南觀光,比2017年同期增長48.3%。且兩國之間有9家航空公司營運航線,每週高達383個航班。
此外,根據飛航數據網站「OAG Schedules Analyser」統計,2018年由越南出發飛往韓國的班機佔越南所有離境班機的44.5%,飛往中國的班機僅占14.8%。
大量湧入的韓國觀光客也改變了峴港和廣南的旅遊業樣貌,過去會安的水椰林是一個寧靜的地方,觀光客也不多,而現在,已經有上百艘竹籃船穿梭其中。此外,會安的商業模式也有了顯著改變,西方語言不再是推銷商品和行程的主要語言,當地賣家近年喜愛採用韓語為東北亞國家的遊客提供服務。
然而越南觀光市場目前嚴重傾向於中國和韓國旅客,專家分析,若沒有採取積極措施開發市場,可能與幾年前慶和省和平順省一樣,導致旅遊業衰落。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報導,從1960年到1980年末期,南韓人不被允許海外自由旅行,除非有特殊目的才能被簽發護照,直到1988年國家民主化後才開放。隨著中產階級在30年中快速擴張,許多韓國人開始愛上探索世界。
相對地,正如同在許多亞洲國家竄起的「韓流」,韓國文化也開始對越南城市產生廣泛影響,韓國零售品牌、咖啡館和飲食品牌也在當地受到歡迎。《The Saigoneer》韓語編輯Chigin Hwang表示,韓國年輕觀光客大多可以接受在越南旅遊時沒有韓語服務,但年齡較大的遊客-也是預算較多的遊客-仍然期望有韓語服務,例如韓語的旅遊手冊或韓語菜單。
胡志明市旅遊諮詢公司創始人Mark Gwyther表示,「越南年輕人迷戀韓國文化,甚至超過美國文化」,他補充,目前在越南最受歡迎的韓國人,就是帶領越南國家足球對奪取「東協鈴木盃」冠軍的韓籍教練朴恒緒(Park Hang Seo)。

《中央社》報導,越南政府目前已對逾20個國家的公民實施旅客免簽入境制度,對逾40個國家和地區的公民核發電子簽證。越南未來將進一步開放免簽,希望吸引更多國際旅客入境觀光。
越南自14日至18日在廣寧省(Quang Ninh)下龍市(Ha Long),以「東協團結一致的力量」為主題舉辦2019年東協旅遊論壇(ATF)。
「線上知識報」新聞網站報導,2019年東協旅遊論壇期間,越南旅遊總局等單位舉行地主國旅遊形象與發展前景推廣會,介紹越南各地知名景點、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的名勝古蹟與美食文化等,包括下龍灣、長安生態旅遊區、會安老街、芽莊市與河粉等。
越南旅遊總局副總局長阮氏青香(Nguyen Thi Thanh Huong)表示,越南文化歷史悠久,旅遊資源豐富,尤其是海洋島嶼生態旅遊資源,以及人民熱情好客,是當地旅遊發展優勢,受到國際旅客的歡迎。
自從1992年12月南韓與越南建立外交關係後,兩國來往緊密,南韓也開始在越南佈局、擴大投資。《VOV》報導,韓國三星電子公司在越南的工廠員工超過10萬人、生產全球近1/3的三星電子產品,也在越南累積投資170億美元資金;2018年,三星電子佔越南總出口額(2140億美元)近1/4。

《The Economist》報導,韓國貿易投資促進局(KOTRA)宣布近期將其東南亞主要總部從新加坡牽制越南河內,以專注協助在越南快速成長,或是即將在東南亞密集佈局的的韓國公司。
除了在越南當地持續投資外,韓國政府也瞄準越南當地逐漸具備消費力的、想要出國觀光的越南觀光客。自2018年12月3日開始,韓國政府推出新簽證政策,提供河內、胡志明市與硯港的越南居民多次入境簽證,有效期最長5年,預計將大量增加入境韓國的越南遊客人數。此外,韓國觀光公社(Korea Tourism Organisation,KTO)也與16家越南旅遊公司合作,推出各種促銷活動和近百種旅遊旅遊商品,吸引越南遊客前往韓國。
延伸閱讀:
新聞來源:
- Vietnam’s tourism strength: A realistic assessment(VietNamNet)
- 越南擬開放免簽證 盼吸引更多旅客(中央社)
- Why Samsung of South Korea is the biggest firm in Vietnam(The Economist)
- South Korean visitors to VN to rise to 3.3 million(VietNamNet)
- WHY ARE SO MANY SOUTH KOREAN TOURISTS VISITING VIETNAM?(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核稿編輯:楊之瑜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