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性傾向扭轉治療」的前世今生:反同勢力如何連鎖經營並輸出全球?

「性傾向扭轉治療」的前世今生:反同勢力如何連鎖經營並輸出全球?
反同示威者焚燒彩虹旗抗議|Photo Credit: Gleb Garanich /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如今這本書不僅剖析原著小說、改編之處和電影文本,更花了四成的篇幅細數「性傾向扭轉治療」(conversion therapy)在美國的前世今生,於公投結束滿月的此刻,讀來令人心驚,卻也踏實補足了LGBT+社群需要的運動歷史知識。

文:木川

很高興能受邀為《卡麥蓉的錯誤教育指南——以及你所不知的性傾向扭轉治療》寫推薦序,雖然本文篇幅比較像是導讀了(笑)。記不得第一次逛到Orange’s Review的時間點,可能是2004年the L word播出,或是2002年BBC接連推出莎拉・華特絲(Sarah Waters)小說改編的拉子迷你影集。十多年來,針對女同志為主的影視和文學作品,Orange筆耕不輟、旁徵博引,如今這本書不僅剖析原著小說、改編之處和電影文本,更花了四成的篇幅細數「性傾向扭轉治療」(conversion therapy)在美國的前世今生,於公投結束滿月的此刻,讀來令人心驚,卻也踏實補足了LGBT+社群需要的運動歷史知識。

自己一直以來也關注LGBT+的影視作品,影片作為20世紀最重要也蓬勃的大眾藝術形式,許多小拉小gay可能是在屏幕閃爍的電視機、電影院的大布幕,或手機的Youtube頻道中,第一次看到喜歡同性的一種可能或角色,成為成長過程中認同的媒介,或在影像創作的獨立自由裡,讓各種溢於常軌的次文化和關係的想像,得以自由馳騁——那是貼近自我的私密時刻,也是檢視、感受一個國家或文化裡,是否存有同志伸展的空間。

美國來的福音教派——聖經絕對無誤

身為一位業餘的社運工作者,我從2011年參與熱線志工,後來也在台灣同志遊行聯盟幫忙,正好見證了反同的天主教、統一教和基督教基要派(Christian fundamentalism),一路從輔大神學院、真愛聯盟、護家盟、信心希望聯盟(政黨)、下一代幸福聯盟等各種變形盟,從反婦女墮胎、反懷孕青少女受教權、反性平教育到反婚姻平權,可說性多樣社群想在公民權或人權上有任何平等訴求,都是他們反對、貶抑的對象;行至今年的「愛家公投」,則在台灣人權史上寫下最惡名昭彰的一頁——至少9名同志自殺身亡、2名自殺未遂、23件霸凌(新聞報導同志基督徒公投後自殺身亡 教友辦告別禮拜追思)。如果以台灣人口來計算,約佔5%、共 115萬人的LGBT+族群,承受公投期間惡意的歧視流言,及公投後被量化的惡意票數所傷——後公投時代的同志們,或多或少內心都多了一塊創傷陰影。

而這一切追根溯源,可見台灣的基督教信仰(包括反同作為最積極的靈糧堂、浸信會、行道會、中南部的長老教會等等)受當代美國福音、靈恩教派影響之深,特別在美國經驗裡,福音派主動結合保守的共和黨勢力,積極介入反同、反墮胎的公共政策,倡導信徒參與公共政策的制定,以確保社會不背離聖經真理。

最初的美國移民本是對歐洲壓迫不滿之人,他們不滿日漸腐敗的教會系統、失去信仰激情的教義解釋,在霍夫士達特(Richard Hofstadter)所著《美國的反智傳統》一書中,他花了三章的篇幅討論18世紀以來的美國基督教歷史,以及基督教對現代性的反抗。本書譯者、專精西洋政治思想史的陳思賢教授在導讀裡提到:

18、19世紀美國宗教最重要的現象就是福音主義(evangelicalism)與振奮派(revivals)的出現,這些都強調信仰的感性面向,也就是作者所稱的 religion of the heart。這樣的信仰方式很適合於在艱苦中掙扎、奮鬥求生存的拓荒者,他們沒受什麼教育,沒有深究神學名詞或教義爭議的興趣,只企求福祉與恩典,只尋求心靈上的支撐與慰藉。於是他們歡迎簡單直接訴諸情感的宗教方式:平易親和的牧師與簡易振奮的講道,「與智識愈近,離上帝愈遠」。作者認為,這種下了美國「反智」傳統的第一個種籽。

在本書「基教派是怎麼回事」一節中,我們可以看到教會高舉「聖經絕對無誤」的信念,奮力抵擋啟蒙理性的現代化浪潮。該節提到1925年著名的猴子審判(Monkey Trial),當時美國田納西州頒布法令,禁止在高中課堂講授「演化論」,因為演化論違反了聖經的教導,高峰時禁令甚至擴散達十幾個州。這一起演化論的學術自由戰爭成為長達半個世紀的訴訟大戰,不少捍衛學術自由的老師紛紛投入戰場,最終成功。

於今看來,和反對性平教育一樣,吾人覺得荒謬,但公投期間各種無限滑坡的觀點和推論,造謠抹黑的背後正是教會被挑戰的權威——在「教會習於管控性與婚姻」一節,作者指出,中世紀以來透過將婚姻限縮為教堂舉行的公開婚禮才有效、限制性交對象為已婚配偶,甚至有些極端教派還會限制性交姿勢,而天主教直到80年代才解禁離婚等等。然而,當教會高舉性道德的大纛,包括致力於性傾向扭轉治療/輔導的代表組織「走出埃及」,卻爆發各種性醜聞:有大量的天主教神父利用權勢對弱勢孩子進行性騷擾與性侵、自稱已經「脫同轉異的後同志」卻雇用男妓等等,正好顯示了「打擊異己」的同時也距離信仰越來越遠。

另一方面,作為道德保守主義者的教徒們,以及這次公投中,他們利用恐懼所召喚出的同路人,正好是一群不願被改變、想要守護現狀的人們。董籬在〈為什麼合理的事不被接受?一份反同族群的側寫〉一文中有精彩分析:

保守主義者真正守護的是現況,而不是傳統。所以過去已經被淘汰更新的現況,他們也會守護。

然而為什麼不能改變呢?這也不是幾個月的宣傳造成的影響。他們的人生從小、從上一代、從整個家族的興盛開始,就是根基於對現況的適應、有效率地跟隨與投入現況、給予現況期待的價值與得到回報建立起來的。⋯⋯而這也同時是為什麼他們的資源和實力永遠都會很強大的原因。⋯⋯每一項他們都優先考慮在現行運作裡面得到這個系統給予的回報,而不是去改革這些系統。同時他們成長的家庭環境,基本上也都是靠這個方式的運作發展起來的。所以也不要以為只有老人是他們的主力,每一個年輕人,都有機會成為他們的一份子。因為他們不是傳統,而是保守。保守並不是一種會隨著時間越來越老的東西。相反地,他們永遠是最重視當下既成事實的人。他們從中得利並且成長。而且他們其實會與時俱進。事實上他們相當的靈活,因為他們的核心不是一件事的論述有沒有發展到得到認同的程度,而是現況成為什麼樣子,他們就守護那個現況。

於是福音派雖然抱持「聖經絕對無誤」的信念,但面對現代化的社會,他們也更積極融入傳教,利用大眾傳播媒體和細密的組織動員來發揮影響力,並且不斷細緻化宣傳的語言和手法,鞏固信仰。教會組織裡不乏各行各業的高知識份子,在「聖經絕對無誤」、以明星牧師的魅力型權威(Charismatic authority)為依歸的前提下,各種專業都為了被創造出來的共同敵人——「非異性戀」——投入反同聖戰。

反同是門好生意——必須被矯正的「不快樂的同性戀者」

回過頭來看這次公投後,公民社會對民粹暴力的反省(相關討論),面對無知、盲信,堅持真正的科學精神與思辨態度,即便緩慢,智識往往是最有力的武器。本書描繪從德國到美國,60年代開始,精神醫學史如何成為「同性戀入病化」的歷史,透過偏頗的研究取樣,被預設為「一定不快樂的同性戀」成為需要被矯治的對象,包括行為治療、電療、前額葉切除手術等等,搭配透過電視節目大肆宣傳同性戀是一種疾病,直到1969年的石牆事件,同志社群終於在極度的汙名與壓迫下,反抗反撲。也多虧認真嚴謹的學者提出反證的比對研究,終於促成美國醫學會在1973年將同性戀除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