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少了對「青年組織」的重視,民進黨離年輕世代越來越遠

少了對「青年組織」的重視,民進黨離年輕世代越來越遠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民進黨必須立即依照黨章成立新興的青年黨部或青年聯盟,還沒有能量成立青年組別之時,則可由青年議員成立地方型的青年工作室,去接觸平常黨中央接觸不到、也難以瞭解的年輕階層。

文:邱亦睿(青回陣起草人)

民進黨過去是引領青年世代潮流的政黨,也是最受年輕人支持和歡迎的政黨,過去阿扁時期的民進黨,因為獲得年輕人的支持,因此當選台北市長和總統,當年阿扁也大膽啟用年輕人,同時吸納許多青年才俊入黨,在過去的十多年來,儘管民進黨在全國的支持度有起有落,但總能在青年組織和議題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支持。直到蔡英文總統擔任主席到2016年當選總統那幾年,民進黨積極吸納社會各階層的能量,對於國民黨政府不滿的年輕人,也逐漸將希望放在民進黨身上,民進黨也繼續獲得年輕人的青睞,不僅能了解年輕世代的困難和焦慮,同時也帶給年輕世代更好的希望和願景。

然而,這兩年多來,民進黨似乎離年輕世代越來越遠,不論是中央黨部組織編制對於青年部配置不足,或是地方黨部疏於瞭解青年議題,也沒有足夠的人力資源,造成民進黨逐漸對年輕世代瞭解和溝通出現障礙,也因為民進黨在取得中央執政後,將大多心力放在內政和外交,漸漸忽略年輕人的需求和聲音。第三勢力的崛起,又吸納許多對於體制不滿的年輕人,而一般對政治漠不關心的年輕人,則是臣服於柯文哲的魅力之下,導致民進黨的年輕世代支持率持續被壓縮,民調數字至今不到20%,民進黨政府因為要處理的議題過多,在結構性的因素下,已失去和年輕人溝通的能力,也沒有更多的能量去有效處理。

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從黨內青年組織改造做起,其實並不困難。依照現行民進黨黨章第11條1之1,得另設置青年聯盟,但翻開過去的歷史,在游錫堃擔任主席時曾設立青年委員會,委員會下設青年政治工作者、社會青年、在學青年三個組別,邀請具有理想和熱忱的青年擔任委員,這樣的設計立意良好,但並沒有持續性且制度化的建置,導致青年委員會沒有持續運作,隨著黨主席的更替也走入歷史,可以說非常可惜。

綜觀歐美的政黨,幾乎都有強大的青年聯盟或青年黨部,作為政黨吸納青年力量的平台,也是政黨培育儲備人材的管道,美國民主黨有「學院民主黨人」(College Democrats),德國德國社會民主黨(SPD)有青年團(JUSO),而基民黨/基社黨有青年聯盟(Junge Union,JU),JU目前擁有約12萬會員,是歐洲最大的青年政治組織,更是培育德國政壇明日之星的搖籃,諸多德國國會議員、聯邦部會首長或地方首長,都擔任過青年聯盟的重要職務。

因此我們主張,未來的黨主席應針對黨內青年組織的缺失進行調整,必須立即依照黨章成立新興的青年黨部或青年聯盟,同時強化地方黨部中的青年組織,可以設計由地方黨部增設青年組或青年團的方式,並由每一縣市的地方黨部選出黨內青年代表,再由這些青年黨代表組成黨中央的青年團,黨中央的青年團得選出一名青年中常委,讓黨內青年的意見,可經由地方傳達至黨內核心會議,讓黨內的青年聲音能夠持續壯大。倘若地方黨部還沒有能量成立青年組別之時,則可由青年議員成立地方型的青年工作室,並由工作室作為青年組織和培力單位,去接觸平常黨中央接觸不到、也難以瞭解的年輕階層。

而青年部作為執行和作戰單位,人力和資源則必須擴大,除了傳統經營學生會組織之外,必須和媒體創意中心一同整合發展線上青年組織,要在網路上找到更多社群和青年人的支持,讓線上能夠轉換成線下。同時青年部也須負責青年聯盟執行和行政的工作,有效串聯和協調各地方黨部的青年意見,讓各地的青年議題可以更有效地傳達到黨中央。

唯有踏出青年組織改造的第一步,讓黨內青年組織擁有更良好的制度運作,培養更高的自主性,才能逐漸贏回年輕人對民進黨的支持,讓民進黨再度成為年輕人的希望和寄託。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