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007系列電影 vs. 古龍武俠片:美術設計風格的仿擬對照

007系列電影 vs. 古龍武俠片:美術設計風格的仿擬對照
007系列《八爪女》(1983),Photo Credit:IMDb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已有多位文學研究者指出,古龍筆下的楚留香或陸小鳳等角色深受「007系列小說」的影響⋯特別是源自英美偵探小說的「硬漢派小說」,其中包含了龐德系列小說,總是以充滿魅力的個人英雄主義,搭配上數名被他所「征服」的美貌女性,在曲折離奇的情節中冒險犯難。

文:黃猷欽(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副教授)

這篇文章要討論看起來無甚關聯的兩件事的關聯。

一邊是自1962年起,以英國小說家佛萊明(Ian Fleming, 1908-1964)筆下英國情報員龐德(James Bond,代號007)為主角所拍攝的一系列諜報動作電影,迄今已有24部作品;另一邊則是在1971-1984年間,改編自台灣武俠小說家古龍(原名熊耀華,1938-1985)數十部作品的港臺電影。極盛一時,如今仍有各種影視、電玩動畫等作品產出。

英國007情報員與古龍的武俠作品兩者之間,敢情有著跨越媒材、國界與文化藩籬的牽連糾葛?事實上,已有多位文學研究者指出,古龍筆下的楚留香或陸小鳳等角色深受「007系列小說」的影響。

湯哲聲認為古龍創作確實受到外國小說的影響,特別是源自英美偵探小說的「硬漢派小說」,其中就包含了佛萊明的龐德系列小說,總是以充滿魅力的個人英雄主義,搭配上數名被他所「征服」的美貌女性,在曲折離奇的情節中冒險犯難。【註1】翁文信則提到在小說之外,古龍的「男子漢」書寫也受到現代西方電影所影響,特別是007電影中男主角的硬漢形象。【註2】

如果說古龍小說受到007小說和電影的影響屬實,問題便在於古龍小說改編電影的視覺再現,是否也直接受到稍早或同時期007系列電影美術設計的風格影響?尤其當早期龐德電影的背景設定在1960-1980年代冷戰架構下的當代世界,由古龍小說改編成的電影,在美術設計方面如何從中獲益?

影片場景的設定固然本已在古龍小說裡有所鋪陳,然而視覺上的想像與構築,卻仍屬於電影從業人員的專職工作,是以將文字轉換成空間和布景的美術設計,電影與電影之間的關聯就必須來細緻考察一番。

首先,讓我們界定一下影片考察的範圍。古龍小說改編電影始自1970年代初,而1976至1984年間可謂高峰期,由香港導演楚原引領風騷,帶動香港與台灣影界的跟拍潮,總數超過50部電影作品。【註3】據此,本文對於龐德電影的比較分析範圍就鎖定在首部007電影《第七號情報員》(Dr. No, Terence Young, 1962)到第13部的《八爪女》(Octopussy, John Glen, 1983),接續的《雷霆殺機》(A View to a Kill. John Glen. 1985)出現在風潮之後,因而不在討論範圍之內。

我想先談談007電影美術設計的特色,接著以這幾項特點來比較1970-1980年代古龍電影美術設計的異同。其實這13部007系列電影歷經5位導演和3位男主角,以劇情對特定場景的安排和電影美術設計論,大致可分為兩種風格:

一種是像前5部由史恩康納利(Sean Connery)所領銜主演的第七號情報員(1962-1967),這一類比較接近前述所謂「硬漢」小說傳統,沒有明顯的場景套路。

而自僅演過一部007電影的喬治拉贊貝(George Lazenby)的《女王密使》(On Her Majesty’s Secret Service, Peter R. Hunt, 1969)起,特別是在接續的第3位龐德男主角羅傑摩爾(Roger Moore)所主演的電影中,開始出現了下列3種特定場景的設計,分別是「怪奇空間(包含人物造型與布景設置)」、「險地樂園(總是環繞著美女)」和「終極戰場(打怪的最後魔王關卡)」。

突出日常的奇感異驗

讓我們來看看007系列電影中的「怪奇空間」。這一類的場景往往出現在為敵人所打造的空間之中,像是系列中最主要的惡魔黨(SPECTRE),但也可能出現在龐德自家的秘密基地或是盟友的情報單位,從這些場景的設計,就可以看出007系列電影希望觀者能夠接收到的非比尋常體驗。

1
Photo Credit:漫遊藝術史提供
截自電影《第七號情報員》(圖1)

早在1962年的《第七號情報員》中,就可以看出日後常用的兩種美術設計手法。第一種是自然景致或精緻藝術收藏與高科技空間所形成的高度反差效果,像是惡魔黨基地的接待空間裡,出現了大片抗壓玻璃外的海底景致,令龐德等人讚嘆不已(圖1)

或者 是在《雷霆谷》(You Only Live Twice, Lewis Gilbert, 1967)裡同時兼具辦公、接待和處決功能的空間裡,可見一邊是歐洲傳統精緻藝術(肖像、宗教與寓意油畫作品)與家具,另一側則是高科技控管的水池造景與食人魚群。(圖2)

2
Photo Credit:漫遊藝術史提供
截自電影《雷霆谷》(圖2)

007電影美術設計的慣用手法有這樣的反差效果之外,還包括了將極為日常平凡的生活空間,搭配不協調或是突兀的周邊環境。同樣出現在《雷霆谷》之中,這次是英國情報盟友日本方面的秘密基地。

當龐德遭到日本女情報員的誘敵伎倆而墜入地下通道時,他看見的是白色方形地板上的辦公空間,以及圍繞在四周的新穎燈柱和兩組金屬圓球狀螢幕(圖3)。

3
Photo Credit:漫遊藝術史提供
截自電影《雷霆谷》(圖3)

日本情報單位負責人還好整以暇地對著電子螢幕,向龐德說明他早已受到監控,並暗諷他對女性毫無招架之力的弱點(或強項?)(圖4)。

4
Photo Credit:漫遊藝術史提供
截自電影《雷霆谷》(圖4)

另一個例子是《金鎗人》(The Man with the Golden Gun, Guy Hamilton, 1974),當龐德公差香港,他來到了英國情報單位在此的秘密基地,由於該虛構基地暗藏於1974年真實歷史事件的伊莉莎白皇后號郵輪(RMS Queen Elizabeth)沉船之中,當龐德走進基地長廊時,身後的空間東斜西歪(圖5)。

5
Photo Credit:漫遊藝術史提供
截自電影《雷霆谷》(圖5)

而長官辦公室的前後景對比,更強化了日常辦公與非日常奇異場景的特殊效果(圖6)。說到底,007系列電影本來就是要提供觀眾有別於日常生活裡的重複經驗,在異想世界中暫時消解無聊呆板的人生。

6
Photo Credit:漫遊藝術史提供
截自電影《金鎗人》

第二種早在首部龐德電影中就出現的美術設計手法是「景巨人渺」的視覺奇觀。像是《第七號情報員》中惡魔黨基地的詢問空間(首腦藏身於其後),日光透過巨大圓形格狀天窗,照射在牆面的半圓格狀黑影,直將進入此一空間的任何人物壟罩起來,形成建築巨大而人物微渺的對比效果(圖7)

7
Photo Credit:漫遊藝術史提供
截自電影《第七號情報員》(圖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