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決定簡單的生活2》:「熱情腦」、「冷靜腦」與棉花糖實驗

《我決定簡單的生活2》:「熱情腦」、「冷靜腦」與棉花糖實驗
Photo Credit: Eden, Janine and Jim @ Flickr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簡單來說,要是想忍著不吃棉花糖,只要拒絕誘惑就好。為了讓我們有拒絕誘惑的能力,冷系統的「認知力」可以幫助我們從其他角度看待現實狀況。

文:佐佐木典士

「熱情腦」與「冷靜腦」

刻意不做會產生不安和負面情緒,讓人無心專心工作,最後只會陷入殘酷的惡性循環中,原因到底是什麼?我們可以從人類的大腦中,釐清這一點。大腦結構就像洋蔥,最裡層是古老的原始組織,向外包覆著一層又一層逐年演化而成的新組織,許多學者將大腦分成兩大系統。

  1. 本能系統:產生反射行為,反應速度快,是利用情緒和直覺判斷的系統。亦為「舊腦」,由邊緣系統、紋狀體與杏仁核主宰。
  2. 理性系統:反應速度慢,必須透過意識發揮作用,是進行思考、想像與計畫的系統。亦為「新腦」,由額葉主導。

這兩大系統有許多其他名稱,本書引用「棉花糖實驗」沃爾特・米歇爾博士的說法,將1稱為「熱系統」2稱為「冷系統」。要仔細說明的話有些複雜,只要記住以下的概念即可。

  1. 熱系統:受情緒和慾望驅使,容易使人感到熱情。(太好了!有棉花糖耶!我一定要吃!)
  2. 冷系統:擅長用冷靜分析的方式處理事情。(我要是現在吃了棉花糖,就拿不到更多獎勵了……)

熱系統與冷系統無法同時運作,當某一方活躍,另一方就會休息,處於互補型態,不斷地交互作用。

P51
Photo Credit: 三采出版

因「壓力」而失控的熱情腦

當人產生負面情緒時,就會喚醒本能的熱系統。一開始也提過,人類的身體構成早從遠古時代就已定型,當時的壓力源來自食物供給的不穩定,吃了這一餐不知下一餐在哪裡。因此,只要感受到壓力,就會立刻吃掉眼前的食物,或是躺著休息、懶散度日,盡可能保留體力。

弔詭的是,現代社會物資充裕,食物不匱乏,當我們在工作上遇到壓力時,處理的方法卻還是像遠古時代一樣。壓力讓本能系統開始反應,這時會攝取大量卡路里,逃避不喜歡的事物,就成了最合理的解決方法。這就是現代人在壓力下會暴飲暴食,無法繼續工作的原因。

冷靜腦的「冷卻反應」

冷系統可抑制熱系統的暴走狀態。例如,某個下雨天你走在人行道上,有一輛車疾駛而過濺起水花,將你淋濕了,這時你會感到憤怒,甚至大聲飆罵,這就是熱系統產生的反應。不過,冷系統會產生「認知」反應,抑制熱系統的持續運作,認知能讓人從另一個角度看事情,不被表面的現實所蒙蔽。

認知會使你開始思考「那輛車上可能載著一名即將臨盆的孕婦,所以才會急著趕去醫院」,用這個角度看待那輛疾駛的汽車,就能讓你平息怒氣。沃爾特・米歇爾將這個過程稱為冷系統產生的「冷卻反應」,這也是冷、熱系統交互作用的意義。

意志力是否與生俱來?

棉花糖實驗最讓我在意的是第二個疑問是,如果實驗結果可以預測一個人後來的學業成績,甚至健康狀態,是否代表意志力早在四、五歲的階段就已經定型?根據沃爾特・米歇爾的說法,在棉花糖實驗中等待十五分鐘,最後拿到兩顆棉花糖的孩童們,絕大多數的人在往後的數十年,都發揮了卓越的意志力。

這個結果顯現在「絕大多數」的人身上,並不代表所有人都一樣。此外,在立刻吃掉棉花糖的孩童中,有些人也隨著年齡增長逐漸學會控制自己,這真的是個令人充滿希望的好消息。

環境改變,意志力強弱也跟著改變

當條件改變,棉花糖實驗就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

  • 實驗小組不拿出真正的棉花糖,而是透過投影機投影棉花糖的圖片,此時孩童的等待時間能延長兩倍
  • 若以托盤蓋住棉花糖,原本很快就吃掉棉花糖的孩童,等待時間也能延長十倍

不讓孩童們看到真正的棉花糖擺在眼前,就能等待更久的時間。在最原始的實驗中,孩童們在等待期間會做許多事打發時間,包括唱歌、做鬼臉、彈鋼琴、睡覺等,即使眼前放的是真正的棉花糖,他們也知道如何轉移注意力。相反的,一直盯著棉花糖看的孩童,大多數都禁不起誘惑。

問題不在於誘惑的次數?

那麼,我們是否可以這麼解讀:在棉花糖實驗中很快吃掉棉花糖的孩童們,他們並非意志力薄弱,而是受到誘惑的次數太多?耐不住性子,很快就吃掉棉花糖的孩童們,一直盯著棉花糖看,他們在等待期間不斷在腦中想像又甜又Q彈的棉花糖有多好吃,所以不斷受到刺激。事實證明,實驗小組要求「等待時要不斷想著棉花糖」的組別,他們的等待時間就會變得相當短。

多巴胺是意志力的毒藥

一直盯著棉花糖看就會失敗,這是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帶來的壞影響。多巴胺是當人感到快樂時釋放出的神經傳導物質,享受美食、賺取財富、與喜歡的人做愛,都會釋放出多巴胺。由於這個緣故,專家認為人會為了追求快感,而做出各種刺激多巴胺分泌的行為。不過,多巴胺的作用並不是這麼簡單。

神經學家伍夫朗・舒茲(Wolfram Schultz)有個以猴子為對象的實驗,他給猴子各種獎勵,觀察猴子的反應。他滴了一滴果汁在猴子的舌頭上,發現分泌多巴胺的紋狀體急速運作。

不過,若是在給果汁前先讓猴子看發亮的燈泡等訊號,多巴胺就會對燈泡產生反應,而不是果汁。這代表,讓多巴胺出現反應的不是行為本身,而是「訊號」,人也是一樣的,以下就有許多生活案例可以分享。

LINE或社群網站的訊息會吸引我們的注意力,但真正引起我們情緒波動的不是確認內容的時候,而是手機亮起紅色燈號,通知我們接收到新訊息的那一刻;或是打開啤酒罐與啤酒倒入玻璃杯中發出的聲音,比啤酒本身更讓我們想要一口飲盡。

還有另一項有關多巴胺的實驗。實驗小組給大鼠吃下阻斷多巴胺分泌的藥物,發現無論餵食多美味的食物大鼠都不吃,最後大鼠就餓死了。這些實驗證明,只要不讓多巴胺發生作用,大鼠就不會產生想要的慾望,不管肚子多餓,看到美味的食物依然不為所動。

總結來說,多巴胺讓人產生「想要」的慾望,進而成為付諸行動的動機。我們是因為想要才會行動,所以若是沒有多巴胺,我們就不會產生任何慾望,自然也就不想做任何事。

「認知」是後天學習的誘惑煞車器

能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孩童們,以前應該也吃過棉花糖,知道味道如何。因此,當他們看到棉花糖,大腦就會立刻回放過去的經驗,讓他們重溫咬下棉花糖的Q彈口感,甜味在嘴裡散開的滋味。此時多巴胺開始運作,孩童們產生想吃的慾望並付諸行動,當這樣的誘惑不斷發生,孩童自然就會漸漸失去耐性,忍不住拿起來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