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這樣思考的》:西方社會突顯個人,不代表注定要被「原子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有趣的是,「原子式的個體」(atomic individual)的隱喻越來越流行,人們甚至開始擔心西方的個人主義會不會太激進了。大家也都會談到「原子化的」社會,每個人都彼此隔絕,生活在私人的泡沫裡。但是只要我們以柏拉圖的觀點去思考自我,基本上就會把它原子化。
文:朱立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
原子化的我
由雅典的亞略巴古山(Areopagus)俯瞰,整個雄偉壯麗的衛城以及雜亂無章的現代城市盡收眼底。一百一十五公尺高的巨大岩石,沒有任何人類建築的遺跡。但是西洋哲學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卻很可能是在那裡發生的。一塊不起眼的旅遊資訊板告訴遊客說:「亞略巴古議會在山丘上集會審訊一宗被控殺人、褻瀆神明以及縱火的案件。」那可能就是西方哲學之父蘇格拉底的審判,他被控煽惑年輕人以及不敬神明,而以毒酒處死。他似乎接受了這個裁決而沒有選擇流放。
資訊板上沒有提到這個故事。或許雅典人不想提醒遊客說他們害死了這個城市最聲名顯赫的人。也沒有任何證據指出雅典衛城北側的羅馬市集裡的風之塔,是審判和處決蘇格拉底的遺址。關於他的處決唯一可能的證據,或許是菲羅帕波斯山(Filopappou Hill)路旁一處別致的小山洞,外頭有個牌子寫著「蘇格拉底的監獄」,雖然底下也有幾句話提醒人們那可能是穿鑿附會之說。
蒙田(Montaigne)有一篇著名的散文,題為「研究哲學是為了學習死亡」(That to Study Philosophy is to Learn to Die)。如果真是如此,那或許也是因為蘇格拉底樹立了一個典範,他欣然接受他的命運而無所畏懼。我們不是很清楚他在臨死前的細節,但是他的學生柏拉圖寫了三篇對話錄,戲劇性地描寫他的審判和死亡。蘇格拉底之所以如此從容不迫,那是因為他相信靈魂不滅,也會很高興拋掉累贅的臭皮囊,以及它令人厭煩的痛苦和使人心猿意馬的欲望。對於蘇格拉底而言,「他的靈魂是一個無助的囚犯,手腳被捆綁在身體中,只能透過靈魂的囚室間接地看到實體,在無知的泥淖中打滾。」身體是「會死的、多樣的」,而靈魂是「神聖的、不朽的、理智的、統一的、不可分解的」。靈魂很容易「被身體拉入多樣性的領域而迷了路」,但是當它專注在純粹理性時,它就「穿越多樣性而進入純粹、永久、不朽、不變的領域」。哲學家的靈魂明白這點,「這個靈魂通過追隨理性和做哲學的永久同伴來免除欲望」。
這個關於靈魂的看法,「統一的」、「不可分解的」、「不朽的」、「神聖的」,形塑了接下來幾千年西方人對於自我的觀念。它對基督教的衝擊更是不容小覷。基督的復活是肉身的復活,這絕對不是枝微末節的信理。耶穌不只是靈魂升天而已,他的肉體也一起升天。靈魂脫離身體的想法是初期基督教思想後來和柏拉圖主義匯流的結果,不過它的影響卻相當深遠。
兩千年後,一個法國哲學家同樣為自我和靈魂的觀念辯護,而他的核心觀念和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如出一轍。笛卡兒說他知道「除了我是一個思想物之外,根本沒有任何別的東西必然地屬於我的本性或本質......我的本質只在於我是個思想物」。這個自我或心靈是「沒有擴延的」而且「完全不可分的」。笛卡兒說:「因此我(亦即我之所以為我所依據的心靈)是完完全全、確確實實地與我的身體分開的、互相獨立的;沒有身體,我仍然可以存在。」
西方哲學的身心二元論
身心二元論已經成了西方世界理所當然的思考模式,人們會不假思索地以為全世界都是這麼想的。儘管所有文化都會以不同的語詞分別指涉身體和心靈,卻不一定認為它們本質上是不同的兩個東西。我們或許會區分笛子以及用來做笛子的木頭,但是我們不會認為它們是不同種類的實體(都是木頭)。身體和心靈的關係或許也是這麼緊密。東亞的每個地方似乎都是這麼想的。例如說,中島隆博表示,「心」(心靈和心智)是日本哲學的核心概念。「我們有相當久遠的泛靈論傳統,但那不是原始民族的泛靈論,」他說。同樣的,中國的「心」也意指著「心靈」和「心智」。
在西方哲學裡,關於柏拉圖和笛卡兒的自我概念,一直是言人人殊,各執一詞。柏拉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第一個就挑戰他的老師,認為「靈魂」是人類天生的一種功能,而不是分離的、非物質的實體。而休姆則是在探討人格同一性的問題時挑戰笛卡兒的說法:「有些哲學家們認為我們每一剎那都親切地意識到所謂我們的自我;認為我們感覺到它的存在和它的存在的繼續,並且超出了理證的證信程度那樣地確信它的完全的同一性和單純性。」相反的,他主張說,「就我而論,當我親切地體會我所謂我自己時,我總是碰到這個或那個特殊的知覺,如冷或熱、明或暗、愛或恨、痛苦或快樂等等的知覺。任何時候,我總不能抓住一個沒有知覺的我自己。」
然而,形塑西方哲學想像的,不管是學術或大眾的形式,莫過於柏拉圖和笛卡兒的觀念。那不僅僅在於靈魂不滅的信仰深植於民間,更重要的是,人們一直假定自我是單一的、不可分的、不變的。而笛卡兒和柏拉圖使用的形容詞,原本卻是用來描述原子的。現在我們都知道原子會分裂,但是原子(atomos)這個詞原本的意思其實是指「不可分割的」。最早的原子理論是西元前五世紀的路西帕斯(Leucippus)提出的,接著則是他的學生德謨克里特(Democritus),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由極微的、堅固的、不可見的、不可壞的元素構成的。
用愛守護一個家:伊甸基金會「弱勢兒童服務計畫」,牽緊每位慢飛天使的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發展遲緩並非孩子成長的終點,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給予遲緩兒及家庭更多的療育支持,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我們常聽到的「發展遲緩」(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指的是嬰幼兒或兒童在知覺、運動、認知、語言或社交等方面,出現遲緩的狀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大約為6%至8%,以台灣每年平均有20到25萬新生兒計算,台灣每年大約有1萬5千名嬰兒,可能有發展方面的問題。
但是,發展遲緩並非無法矯治,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等等,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接連照顧兩代遲緩兒,她身心俱疲
今年4歲的蓁蓁,因為有癲癇及心房中膈缺損的問題,所以出生後便一直在醫院接受治療。後來醫院安排發展評估,發現蓁蓁不僅因為心臟影響整體發展,也有長短腳的問題。蓁蓁的主要照顧者是奶奶,但奶奶除了照顧蓁蓁,也要照顧有輕度智能障礙的蓁蓁爸爸。
蓁蓁爸爸小時候因糞便的細菌感染,發燒到40度後就醫住院,當時醫療跟早療觀念都不發達,並沒有發現蓁蓁爸爸的發展異狀。等到發現後,才趕緊接受早療服務。蓁蓁奶奶常常感慨地說:「因為太晚接受早療,所以成效比較有限,如果當初能夠早點發現的話,或許現在蓁蓁爸爸可以更好。」
雖然感慨,但是蓁蓁奶奶還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陪著蓁蓁爸爸走過了早療之路。現在的蓁蓁爸爸不僅表現不錯,更透過就業媒合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平時除了上班,就是陪蓁蓁玩,兩人相處起來像是兄妹一樣充滿了童真的趣味,讓蓁蓁奶奶感到很欣慰。原本想說生活終於要步入正軌的蓁蓁奶奶,沒想到孫女也出現了發展遲緩的狀況。身為主要照顧者的蓁蓁奶奶,想到所有的努力跟辛苦都要再來一次,巨大的疲倦感讓她時常淚流不止。「但是,為了我這個孫女將來能夠自立自主,我現在不扛起來,還有誰能扛起來?」蓁蓁奶奶說。
在照顧的路上,永遠不該讓一個人踽踽獨行
情況和蓁蓁一家類似的家庭,其實並不在少數。隨著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家庭與人口結構改變,不論是上有長輩、下有子女、自己又有工作在身的三明治族父母;或是因父母忙碌而需將孩子交給長輩照顧的隔代教養家庭;資源不足、經濟弱勢的偏鄉家庭、單親家庭等等,在面對發展遲緩兒的照顧問題時,經濟、生理、心理所承受的壓力更加巨大。
根據衛福部統計,在2021年,台灣共有約1.9萬名兒童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以比例來看,遲緩兒接受早療服務的比例,遠低於遲緩兒的個案人數。這或許是因為受到過去「大雞晚啼」的觀念影響,有些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可能無法及時,或者不願意面對嬰幼兒在發展上的異常狀況。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發展遲緩並不像感冒或者跌倒擦傷一樣很明確。根據研究,目前只有大約20%的發展遲緩能夠找到原因,而在這些已知的原因中,還包括了各種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的影響。
染色體異常、營養缺乏、肌肉神經病變等都屬於先天的缺陷,像上文中的蓁蓁,就是因為遺傳性癲癇問題,而導致的發展遲緩。在後天的影響上,則有可能像是蓁蓁爸爸一樣在幼兒時期受到細菌感染,或者腦傷、腦性麻痺等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外在環境所導致,比方家人對於嬰幼兒疏於照顧和互動、兒童受虐,又或者是經濟弱勢的家庭,較無法滿足幼兒成長所需的資源,才導致發展遲緩。

無論原因為何,如果持續忽視嬰幼兒有遲緩發展的情形,對遲緩兒本身、家庭以及社會,都會帶來更沈重的負擔。試想,如果遲緩兒只能依賴主要照顧者而生活,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主要照顧者會老去、會生病,甚至有一天意外降臨,遲緩兒該怎麼辦?更重要的是,照顧遲緩兒的工作,也不應該只由一人扛起,因為長期照顧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日積月累所導致的悲劇時有所聞。但這些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只要發現得早,遲緩兒在專業的支持和幫助下,可以減輕發展遲緩的狀況,更有機會跟上同齡孩子的發展步伐。
慢飛家庭特攻隊 寶貝成長大作戰
伊甸投入早期療育服務邁入第30個年頭,每年幫助超過2萬名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趕上成長步伐。根據伊甸的服務經驗,許多家庭在發現孩子有遲緩成長現象時,往往不知所措,如果再加上社會環境、家庭結構及生活經濟等壓力,整個家庭就會加速失序,面臨崩潰邊緣。因此,伊甸的早療服務,期許能成為每個早療家庭的堅強後盾,以家庭為核心,為孩子安排療育課程,並透過親子活動、親職講座及定期療育會議,幫助家長在育兒上建立實用的五大能力,包含「溝通力」、「學習力」、「自信力」、「決策力」以及「影響力」,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需求,並能積極且自信地陪伴孩子跨越成長阻礙,減輕照顧壓力。今年邀請到藝人楊祐寧擔任愛心隊長,期待能強化並帶來早期療育正面、積極的印象,讓有需求的家庭,願意主動尋求支援,接受伊甸專業早療顧問團的幫助,共同支持孩子在成長階段中的種種需求。

上文中的蓁蓁奶奶,曾經為了蓁蓁的發展,不管颳風下雨,騎著機車載著蓁蓁到醫院回診,一個月要跑醫院好幾趟,非常辛苦。後來蓁蓁開始接受伊甸的早療服務,短短兩年時間,蓁蓁就有了非常明顯、令人驕傲的進步。比方可以自行上下樓梯、戒掉了尿布,在生活自理及口語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其中最大進步是在環境適應上——原本蓁蓁相當依賴奶奶,剛開始進入日托班上課的前半年,常常會哭鬧。但現在已經可以自在的跟著團體一起活動,和同學們也相處很融洽,甚至能夠幫忙老師照顧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
「蓁蓁是個體貼的孩子,她在接受早療服務之後,這些特質都慢慢的展現出來。」有一次蓁蓁奶奶在家中默默哭泣,被蓁蓁看到,蓁蓁便上前擦掉奶奶的淚水、安慰奶奶,讓蓁蓁奶奶覺得很驚訝,也很窩心。有時候蓁蓁奶奶在家裡接代工做,長時間久坐時後,蓁蓁還會自動自發的幫奶奶搥搥腰背。蓁蓁奶奶說:「看她那麼乖、那麼懂事,我就覺得再怎麼辛苦也很值得。」蓁蓁一天天的進步,讓蓁蓁奶奶覺得很欣慰,雖然還有許多成長挑戰等著蓁蓁克服,但現在的她,已經擁有更多可能性,順利長大、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伸手就有機會抓住的目標。
「當超人,可以不只有自己一個人」,伊甸早療服務一直鼓勵慢飛家庭勇敢站出來,也期待社會大眾給予友善對待及行動響應,支持伊甸「弱勢兒童服務計畫」,幫助慢飛家庭解鎖成長任務,大家一起努力,用愛陪伴一個孩子,守護一個家。詳情請上官網,或洽捐款專線0800-025-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