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老人虐待動力學:哪些因素導致了老人受虐事件發生?

檢視老人虐待動力學:哪些因素導致了老人受虐事件發生?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今天筆者想藉由此篇文章概略的介紹是施虐者與受虐者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容易產生虐待的情況,所以本篇文章將著重於「Why?」:為什麼會導致老人虐待的事件產生;包括性虐待,經濟的剝奪,機構內的虐待,生理虐待還有自我忽略等以及又為什麼被害者往往在被虐待之後仍然繼續與加害者維持關係呢?

文:陳威澄

了解老人虐待的動力學可以讓我們更有效的介入處置,然而許多專家會憑藉著自身的經驗還有中心思想來判斷造成虐待的原因;但是這也往往造成許多的盲點。今天筆者想藉由此篇文章概略地介紹是施虐者與受虐者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容易產生虐待的情況,所以本篇文章將著重於「Why?」:為什麼會導致老人虐待的事件產生;包括性虐待,經濟的剝奪,機構內的虐待,生理虐待還有自我忽略等,以及又為什麼被害者往往在被虐待之後,仍然繼續與加害者維持關係呢?

照護者的壓力與過量要求

大部分的照護者都極富有同情心與提供良好的照護;然而眾所皆知照護工作是一件辛苦且壓力極大的任務,因此許多研究都指出,照護者的壓力可能是造成被照護者虐待的其中一個主要因素。因此在1980 年代許多學者都指出照護者的壓力乃是老人虐待的主要因素 (Montgomery, 1989);由於這個理論簡單又有吸引力,因此該理論很快的被大家接受也進而影響許多人投入紓解照護者壓力的活動中。

然而隨著更多的學者投入該領域的研究之後,照護者的壓力為導致老人受虐的主因這個論點被打上了問號,Brandl和 Raymond (2012) 指出以往有關照護者之壓力導致老人受虐的研究常常出現許多爭議的部分,例如:這些研究往往沒有研究數據的基礎點,樣本數過小,並且結論往往太過簡單的概括到所有群族。此外,受害者基於羞愧往往不願意接受訪談;相反的,這些研究的數據或是資料卻幾乎都來自於加害者,因此,加害者可能合理化他們虐待的行為並且左右研究的真實性。由於很大比例的研究都支持照護者的壓力是老人受虐的主要因素,這也讓許多人或是政策導向主要在減輕照護者的壓力;卻忽略了保護受害者或是提供他們更多資源。

受害者的行為或人格特質

讀者可能也會想:或許被害者也有責任?的確,許多學者也朝著這個方向去做了許多研究,學者們檢驗受害者的行為,包括,責怪他人,具有操控性格(manipulative),低社交技巧,但是沒有一個特質可以顯示出具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去導致被施虐。1990年代許多學者都在這方面發表過許多的研究,然而到最後的結論導向受害者的行為很難與受害事件有直接的關聯,因此,學者們開始將研究的方向轉向加害者的人格特質,並且希望在加害者的人格特質找到相對應的解答。

加害者的行為或人格特質

一些研究開始檢驗加害者,他們發現許多加害者都呈現某方面的受損,例如:物質的濫用(Substance abuse),精神疾患和憂鬱以及意識的損失。另外,有趣的是研究發現照護者越是依賴被照護者就越容易出現虐待的情況。另外,在財務上依賴被照護者的照護者在研究統計上較常出現虐待的行為,此外,加害者的人際關係問題,孤立,缺乏社會支持等等問題都有可能是導致老人虐待的因素。

從研究方面看來,加害者的人格問題往往跟身體虐待比較有關連。說到這邊很多人可能會有點不太理解這一段文字所提供的訊息,換句話說,許多照護者往往都比我們想像中還要依賴「被照護者」,舉例來說,長輩的每月的退休金可能是整個家庭的支柱,而承擔照護者腳色的兒子可能因為沒有工作再加上社交功能有障礙等等原因,因此比起理解上的更依賴年邁父母的經濟支持。在這種情況下,就很有可能發生虐待的事件。

家族或是隔代的暴力 (Intergenerational or Trans-generational Violence)

家庭的暴力也被考慮是老人虐待的因素之一。根據研究許多加害者在兒童的時期被暴力虐待過,因此他們在長大照顧其父母時也進而將早年的不愉快報復在年邁的父母身上。學者提出兩個可能的理論,其一是小孩在受虐之後學習到暴力的行為,因此在有能力之後就會用暴力去對待別人,當然在這邊也包含自己年邁的父母;其二,則是報復自己的父母。由於孩童時後被暴力對待,因此在長大後暴力對待自己的父母。不過目前沒有足夠的研究可以完全的支持或是排除這兩個理論的可能性,也因為如此,未來還需要更多關於這方面的研究才能夠下定論。

社會交換理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

人與人的關係絕大部分包含了獎勵跟懲罰;基本上每個人都希望可以得到最大的獎勵,相反的受到最小的處罰。Pillemer(1986)指出社會交換理論可以用來解釋孩童虐待,家庭暴力和老人虐待。被害者依賴加害者,然而加害者認為被害者沒有給予他們等值的回饋。加害者認為他們得到的獎勵或是報酬遠遠低於付出,因此他們就用暴力的形式虐待被害者。

在台灣,關於老人虐待的新聞或是訊息多半來自於外傭虐待長輩,不論是用言語暴力或是肢體的毆打;然而,本國籍的看護或是照服員,照護者家屬本身是否也有涉入有關老人虐待的部分呢?到底是幾乎沒有發生相關的事件又或是資訊沒有被有效的接露呢?在我們討論怎麼樣避免長輩受虐之前,我們應該要更正視這個議題,才能廣泛化這個議題進而想出更好的方法。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 Montgomery, R.J.V. (1989). Investigating caregiver burden. In K. Mankides & C. Cooper (Eds.), Aging, stress, and health (pp. 201-208).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 Brandl, B., & Raymond, J. A. (2012). Policy Implications of Recognizing that Caregiver Stress Is Not the Primary Cause of Elder Abuse. Generations, 36(3), 32-39.
  • Pillemer, K. (1986). Risk factors in elder abuse: Results from a case-control study. In K. A. Pillemer & R. S. Wolf (Eds.), Elder abuse: Conflict in the family (pp. 239–263). Dover, MA: Auburn Hous

本文經阿登的老人學筆記本授權刊登,原文合併兩篇後發表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