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老人虐待動力學:哪些因素導致了老人受虐事件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今天筆者想藉由此篇文章概略的介紹是施虐者與受虐者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容易產生虐待的情況,所以本篇文章將著重於「Why?」:為什麼會導致老人虐待的事件產生;包括性虐待,經濟的剝奪,機構內的虐待,生理虐待還有自我忽略等以及又為什麼被害者往往在被虐待之後仍然繼續與加害者維持關係呢?
文:陳威澄
了解老人虐待的動力學可以讓我們更有效的介入處置,然而許多專家會憑藉著自身的經驗還有中心思想來判斷造成虐待的原因;但是這也往往造成許多的盲點。今天筆者想藉由此篇文章概略地介紹是施虐者與受虐者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容易產生虐待的情況,所以本篇文章將著重於「Why?」:為什麼會導致老人虐待的事件產生;包括性虐待,經濟的剝奪,機構內的虐待,生理虐待還有自我忽略等,以及又為什麼被害者往往在被虐待之後,仍然繼續與加害者維持關係呢?
照護者的壓力與過量要求
大部分的照護者都極富有同情心與提供良好的照護;然而眾所皆知照護工作是一件辛苦且壓力極大的任務,因此許多研究都指出,照護者的壓力可能是造成被照護者虐待的其中一個主要因素。因此在1980 年代許多學者都指出照護者的壓力乃是老人虐待的主要因素 (Montgomery, 1989);由於這個理論簡單又有吸引力,因此該理論很快的被大家接受也進而影響許多人投入紓解照護者壓力的活動中。
然而隨著更多的學者投入該領域的研究之後,照護者的壓力為導致老人受虐的主因這個論點被打上了問號,Brandl和 Raymond (2012) 指出以往有關照護者之壓力導致老人受虐的研究常常出現許多爭議的部分,例如:這些研究往往沒有研究數據的基礎點,樣本數過小,並且結論往往太過簡單的概括到所有群族。此外,受害者基於羞愧往往不願意接受訪談;相反的,這些研究的數據或是資料卻幾乎都來自於加害者,因此,加害者可能合理化他們虐待的行為並且左右研究的真實性。由於很大比例的研究都支持照護者的壓力是老人受虐的主要因素,這也讓許多人或是政策導向主要在減輕照護者的壓力;卻忽略了保護受害者或是提供他們更多資源。
受害者的行為或人格特質
讀者可能也會想:或許被害者也有責任?的確,許多學者也朝著這個方向去做了許多研究,學者們檢驗受害者的行為,包括,責怪他人,具有操控性格(manipulative),低社交技巧,但是沒有一個特質可以顯示出具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去導致被施虐。1990年代許多學者都在這方面發表過許多的研究,然而到最後的結論導向受害者的行為很難與受害事件有直接的關聯,因此,學者們開始將研究的方向轉向加害者的人格特質,並且希望在加害者的人格特質找到相對應的解答。
加害者的行為或人格特質
一些研究開始檢驗加害者,他們發現許多加害者都呈現某方面的受損,例如:物質的濫用(Substance abuse),精神疾患和憂鬱以及意識的損失。另外,有趣的是研究發現照護者越是依賴被照護者就越容易出現虐待的情況。另外,在財務上依賴被照護者的照護者在研究統計上較常出現虐待的行為,此外,加害者的人際關係問題,孤立,缺乏社會支持等等問題都有可能是導致老人虐待的因素。
從研究方面看來,加害者的人格問題往往跟身體虐待比較有關連。說到這邊很多人可能會有點不太理解這一段文字所提供的訊息,換句話說,許多照護者往往都比我們想像中還要依賴「被照護者」,舉例來說,長輩的每月的退休金可能是整個家庭的支柱,而承擔照護者腳色的兒子可能因為沒有工作再加上社交功能有障礙等等原因,因此比起理解上的更依賴年邁父母的經濟支持。在這種情況下,就很有可能發生虐待的事件。
家族或是隔代的暴力 (Intergenerational or Trans-generational Violence)
家庭的暴力也被考慮是老人虐待的因素之一。根據研究許多加害者在兒童的時期被暴力虐待過,因此他們在長大照顧其父母時也進而將早年的不愉快報復在年邁的父母身上。學者提出兩個可能的理論,其一是小孩在受虐之後學習到暴力的行為,因此在有能力之後就會用暴力去對待別人,當然在這邊也包含自己年邁的父母;其二,則是報復自己的父母。由於孩童時後被暴力對待,因此在長大後暴力對待自己的父母。不過目前沒有足夠的研究可以完全的支持或是排除這兩個理論的可能性,也因為如此,未來還需要更多關於這方面的研究才能夠下定論。
社會交換理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
人與人的關係絕大部分包含了獎勵跟懲罰;基本上每個人都希望可以得到最大的獎勵,相反的受到最小的處罰。Pillemer(1986)指出社會交換理論可以用來解釋孩童虐待,家庭暴力和老人虐待。被害者依賴加害者,然而加害者認為被害者沒有給予他們等值的回饋。加害者認為他們得到的獎勵或是報酬遠遠低於付出,因此他們就用暴力的形式虐待被害者。
在台灣,關於老人虐待的新聞或是訊息多半來自於外傭虐待長輩,不論是用言語暴力或是肢體的毆打;然而,本國籍的看護或是照服員,照護者家屬本身是否也有涉入有關老人虐待的部分呢?到底是幾乎沒有發生相關的事件又或是資訊沒有被有效的接露呢?在我們討論怎麼樣避免長輩受虐之前,我們應該要更正視這個議題,才能廣泛化這個議題進而想出更好的方法。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 Montgomery, R.J.V. (1989). Investigating caregiver burden. In K. Mankides & C. Cooper (Eds.), Aging, stress, and health (pp. 201-208).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 Brandl, B., & Raymond, J. A. (2012). Policy Implications of Recognizing that Caregiver Stress Is Not the Primary Cause of Elder Abuse. Generations, 36(3), 32-39.
- Pillemer, K. (1986). Risk factors in elder abuse: Results from a case-control study. In K. A. Pillemer & R. S. Wolf (Eds.), Elder abuse: Conflict in the family (pp. 239–263). Dover, MA: Auburn Hous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以引擎創造汽車, Mercedes-Benz 又將如何以 AI 重新定義汽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I 人工智慧,正在快速改變你我世界。從客服中心的對答到文章的生成, AI 似乎越來越無所不能。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移動生活同樣沒因此例外, AI 不僅讓座艙內車載資訊系統的語音系統聰明應答,更可逐步取代人類掌握方向盤自動駕駛。巧合的是,積極利用 AI 改變汽車樣貌與功能的,更是 130 多年前發明汽車的 Mercedes-Benz!
從 Siri 、Chatbot 、ChatGPT ,到 Bing 搜尋引擎, AI 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AI 發揮分析語言及推測使用者意圖的強項,讓過去需要人類親力親為的服務與對談,成為了 AI 當前最火熱的應用功能。汽車產業中也有相同運用,座艙內的車載資訊系統正是最好例子。透過聲控操作車輛功能,讓駕駛不再需要用手一鍵一鍵地輸入指令,更輕鬆直覺,也更便利安全。但 AI 的強大可不僅於此,透過對圖像能力的處理與深度學習,更一步步實現全自動駕駛願景。
AI 於汽車產業的應用,放諸全球每個汽車品牌都在積極努力。身為汽車的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曾以內燃機改變了人類的移動方式,以當前的發展趨勢看來, Mercedes-Benz 很有可能要再度運用 AI 科技,改變汽車於人類歷史中的定義。
AI 能帶給車主何等的科技便利? 以 Mercedes-Benz 的 MBUX 多媒體系統發展來說明
開車時要如何讓旅程更添便利與樂趣?從收音機的發明開始,車廠們從不停止創新。在安全的基礎上,設置更進階的汽車音響、透過衛星訊號的導航系統、利用連網能力引入更多元的功能等。 Mercedes-Benz 於 2018 年推出 MBUX 多媒體系統,更開拓了汽車產業的全新領域。雖然聲控不算是最新的科技,但搭載於當時 A-Class 上的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可以透過 AI 學習,讓駕駛使用如「我覺得冷」的人性化口語,命令車輛聰明自動地調高空調溫度,並結合大尺寸的觸控螢幕與高度個人化設定,達到因人而異的介面風格。此外,亦可發揮 AI 運算與學習能力,分析駕駛愛聽的音樂類別、常去的餐廳等安排建議,直接顯示於介面上。

立基於第一代基礎, 2021 年第二代 MBUX 多媒體系統迎來了更智慧的更新。延續前一代的大尺碼螢幕規格,創造出更大且前所未見的顯示介面。且不僅針對駕駛,更能針對座艙內的每位乘客進行貼心功能。後座乘客也可以直接與 MBUX 語音助理溝通、夜間拿取前方置物箱內物品時副駕駛座室內燈主動開啟等等。針對駕駛部分更是無微不至,駕駛要倒車時系統會自動收起後擋玻璃電動遮陽簾、要調整後視鏡時駕駛只需注視欲調整的後視鏡,就可直接進行控制;不僅如此,更研發出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讓導航路徑可與前方環境合而為一,駕駛無需低頭觀看地圖。
而在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研發不到五年時光內,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將於 2023 年問世,啟用 5G 模組,加強即時連線的應用能力。在車輛靜止時,要於車上進行視訊會議、觀看 TikTok 影片或是玩個 Angry Bird 都不成問題。更強大的沈浸式體驗也是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的強項,將讚譽為柏林之音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結合環景式內裝照明,讓燈光可隨著音樂節奏改變照明效果,再搭配 Dolby Atmos® 音效科技,打造聲歷其境的環繞音響體驗與體感震動,大幅豐富聽覺體驗。

AI 如何創造安全未來 看看領先的 Mercedes-Benz 怎麼做?
無論是汽車發明前的馬車,或是搭載著內燃機或電動馬達的汽車,駕駛皆是以人為主。車輛上的介面亦應以使用者為導向,盡可能增加駕駛便利性與行車安全。畢竟人非機器,駕駛過程會受到各種身體、心理狀況影響,行車安全也會隨之起伏,而往往意外就是在此分心或失誤中產生。
正因 AI 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何能改善行車安全,成為了工程師們的重要課題。透過感應器的資料收集,再結合圖像判斷能力與豐富的大數據,以及 AI 強大的深度學習,讓輔助駕駛科技一步步地朝向「自動駕駛」邁進。也因當前自動駕駛科技的發展火熱,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 ) 將自動駕駛以自主能力區分,從 Level 0 到 Level 5 區分出六種自動駕駛等級。當前諸多車廠都已達到的 Level 2 ,於定義上仍屬於「輔助」階段,非真正的自動駕駛科技,意味著駕駛不能離開方向盤,駕駛必須時時監督輔助駕駛功能。簡而言之,仍是人為主、科技為輔的階段。
而 Level 3 開始,自動駕駛科技可以適度地接管車輛。當系統要求,駕駛需要立刻接手車輛操控,換言之,駕駛可在某些路況或路段交由車輛自動駕駛; Level 4 則是實踐了高度自動,基本上除了極端的氣候或環境影響外,駕駛不須時時注意方向盤、油門等操控,車子都能執行自駕。如計程車的自駕服務,方向盤或油門踏板可能無須安裝等。而到了 Level 5 ,則是完全交由系統自主操控,在「任何條件」下車輛都能自動駕駛,無需人類操控。
Mercedes-Benz 不僅於 MBUX 多媒體系統中高度結合 AI 科技發展,在自動駕駛輔助上有著領先業界的地位。 2023 年 Mercedes-Benz 成為了全球首家於美國內華達州獲得 Level 3 有條件自動駕駛國際認證的汽車品牌,在特定的路線上與特定條件中,駕駛可以將駕駛任務交由系統來執行。

你以為 Mercedes-Benz 於自動駕駛的領導地位僅此於此嗎?其實不然。 Mercedes-Benz 其實也已成功開發出 Level 4 自動駕駛科技,被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核准在斯圖加特機場的 P6 停車場中使用,實踐無人自動停車技術。意指當駕駛開車進入此停車場後,點擊智慧手機應用程式並發送到預先預定的停車位,駕駛就可離開,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會自動把車輛停妥到指定車位。駕駛再也不用辛苦於停車場中找尋車位,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停車技術不佳而無法停好車。一切的停車動作,交給 AI 掌控的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即可。

身為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更要重塑汽車未來樣貌
從過去的汽車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過去重點以硬體設備為主;而當前或是未來汽車的核心價值,則會奠基在車廠於車內系統的軟體科技水平之上。許多車廠為了迎合此改變,期望透過與其他科技公司合作,串接現有軟體介面,試圖縮短革新的時間,但對於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而言,更專注於自有系統與架構研發。適度地與 NVIDIA、Google 等 科技大廠聯手開發,目的就是要打造完整的自有科技團隊與生態系。這點或許是品牌的自我高度期許,也或許是身為汽車發明者的責任使然。
AI 正改變人類社會中的各個層面,其中也包含汽車產業。以硬體定義車輛品質的時代已然過去,在使用者體驗上考驗著眾車廠如何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發展車用軟體系統,以創造消費者於車輛內的全新體驗。未來汽車產業將不會只是傳統製造業,更須引進科技業的核心追求突變。 Mercedes-Benz 近年來的發展路徑,不僅是最佳說明,也為車壇發展開啟了一條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