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印象與性平教育:家暴虐童案背後的四個結構性問題

刻板印象與性平教育:家暴虐童案背後的四個結構性問題
Deposit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些問題之所以稱為「結構性問題」,就表示是整體社會的制度、資源、教育等面向上出了問題,不只是檢討單一個案、或是對某些案件當事者執行唯一死刑就能夠解決的。而這些情況也顯示出,台灣在家暴受害者、懷孕女學生、小爸爸、小媽媽的相關權益與支持協助上,都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家庭教育在台灣已推動多年,不僅在學校中教(像大家上過的家政課程就是喔),在成人方面也設有家庭教育中心,並非是保守團體這次藉機攻擊的說法「台灣政府太過推動性平教育,卻極少重視家庭教育,導致這樣家庭悲劇不斷發生」。

家庭教育和性平教育從來就不是「互相取代」的問題,台灣的家庭教育確實仍有所不足,但更主要缺乏的其實是「具性平意識的家庭教育」。例如直到現在,仍有講師在課堂上說出下列這些話:

「防治未成年懷孕是學生生涯最後最後一道防線,破了這女生的人生就完了!」

「懷孕就要結婚,怎麼可以不要孩子,我們要讓家庭完整,孩子就是要一個爸爸、一個媽媽,才會健康長大。」

「女生就是要協助先生好好處理家事、照顧小孩,這樣先生在外打拼才會放心。」

「一夫一妻的核心家庭是台灣社會的棟樑,有了這些穩固家庭,國家才能興盛,而其他的家庭都不是正常的家庭。」

「妻子就是要忍耐服從,老婆溫柔,丈夫才會旺,家庭才會順!」

「完整的家庭是必要的,所以你不該離婚,再試試看,忍耐一下,他會改變這些(家暴)行為的」。

這些充滿刻板印象的歧視言論、恐嚇式的內容,對於家暴受害者、懷孕女學生、小爸爸、小媽媽來說,是如此沈重的壓迫,同時也導致台灣的性別刻板印象與歧視不斷被強化,並在後續的悲劇中再推上一把。

依照《家庭教育法》,家庭教育涵蓋性別教育、親職教育、倫理教育、家庭資源與管理教育等面向,而這些都應該是與時俱進且具備性平意識,如此才能真的協助各種家庭順利正向的發展。舉例來說,Google搜尋上,「未成年懷孕」接續文字推薦排行的第一名就是「怎麼跟家人說」,可見對於懷孕學生、小媽媽、小爸爸來說,家長的態度其實影響極大,但就如大家所知道的,目前家長的家庭教育中,幾乎沒有提到這部分,即便有,多數也是負向的「禁止」與「恐嚇」,而鮮少有好好討論與親子溝通的教學。

除了以上四個面向,當然還有其他更為深入、更為細節的結構性問題存在,而這些問題之所以稱為「結構性問題」,就表示是整體社會的制度、資源、教育等面向上出了問題,不只是檢討單一個案、或是對某些案件當事者執行唯一死刑就能夠解決的。而這些情況也顯示出,台灣在家暴受害者、懷孕女學生、小爸爸、小媽媽的相關權益與支持協助上,都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這都需要性平教育及具性平意識的家庭教育來落實,希望大家能持續關注這些面向,並共同監督政府進行根本性的改善。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