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具的品格》:3M便利貼為何難以被其他品牌取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3M的便利貼1980年時在美國上市,隨即成為暢銷商品,隔年也進口到日本,沒想到一開始竟乏人問津。而便利貼已熱銷超過三十年,這段時間雖然也有其他公司推出幾款類似的產品,但它至今仍穩坐市占率冠軍寶座,這之中究竟有什麼祕密呢?
文:土橋正
3M的正式公司名稱是「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明尼蘇達礦業與製造公司),從各字的字首濃縮成為「3M」。Mining的意思是「礦業」,公司最初就是從礦坑挖採砥粒、製作研磨劑起家。
當時因應收購研磨劑的汽車廠商要求,也製作起膠帶。那時候的膠帶只是將一般的紙張做成帶狀,也就是說,不像現在的膠帶上頭有黏著劑,用起來並不方便。
3M在原本的紙張膠帶上加了黏著劑,在全球首次推出可黏膠帶,隨即造成熱銷。自此開啟了3M黏著劑、接著劑的業務。
當時消費者想要的黏著劑是可以牢牢黏住的強力產品,3M為此也投入很多心力研究。而「便利貼(Post-it)」就是在這個過程中誕生的(「Post-it」已經成為3M的註冊商標)。
失敗作品帶來契機
一九六九年,3M的研究所中有位名叫史賓塞.席佛(Spencer Silver)的人員,埋首於研究製作強力接著劑,結果他意外研發出了黏力雖強卻可以撕掉的另類成品。他原本預計做出來的是強力黏著劑,因此這次的作品可說是失敗收場。
如果席佛純粹把這次當作是失敗經驗,或許現在我們的書桌上就看不到「便利貼」。但席佛注意起這款稍微另類的接著劑,還讓公司裡許多同事看看,探詢有沒有辦法讓這項成品商品化。
不過,這個時期大家還是把焦點都放在強力黏著劑,根本沒人注意這件作品,只有同為3M研究員的亞瑟.富萊(Arthur Fry)似乎有些興趣。這款另類黏著劑的潛力沒有立刻被發掘,前前後後又過了五年左右。
有一天,富萊一如往常在週末上教堂做禮拜,當他一打開歌本準備唱聖歌時,一不小心就把夾在裡頭的書籤掉到地上。「怎麼又來了!」富萊心想。每次一打開歌本,裡頭的書籤就會掉出來,讓他覺得很不方便。這時他突然想到席佛研發的那款黏著劑,說不定可以拿來黏書籤。
富萊最初構想的是「可以黏在紙上的書籤」,但更進一步發想後,他想到要是能當作溝通工具使用,說不定會更方便。這就是現在「便利貼」構思的原點。
富萊立刻著手嘗試,做出三個尺寸的成品。三英吋x三英吋(7.6公分x7.6公分),也是目前最受歡迎的正方形,還有稍大一點的三英吋x五英吋(7.6公分x12.7公分),以及稍小一點的三英吋x二英吋(7.6公分x5公分)。
這些都不是當初想到的書籤大小,而是能用來做筆記的尺寸。至於商品名稱,從這時就取名為「Post-it」。「Post」是張貼的意思,因為可貼在紙上所以是「Post-it」。
Post-it的顏色是現在仍使用的黃色,這種經典的黃色也稱為「Canary Yellow」。之所以選用這個顏色,是因為它貼在白紙上時相當醒目,寫在上面的文字也能看得清楚。說到黃色,美國的「Legal Pad」便條本也是這個顏色。據說也是因為在白色紙張的文件中特別顯眼,才選用黃色。很可能在美國一講到顯眼的顏色就自然以黃色為經典。

由於過去從來沒有這種可黏貼的便條紙,一開始發送試用品時並未獲得太大迴響。
之後,3M將對象鎖定在大量使用便條紙的公司祕書人員,試著再重新發送試用品。他們針對《財富雜誌》(Fortune)中列出的營業額前五百大企業,將便利貼發送給這些公司的社長祕書。用意在於,如果社長祕書覺得便利貼好用,那麼或許全公司就會由上而下大量使用便利貼。
這個策略非常成功。其中,當時美國數一數二的企業家克萊斯勒總裁艾科卡(Lido Anthony Iacocca)甚至還致贈感謝狀給3M,肯定便利貼的實用性。
一九八○年,便利貼正式在全美公開上市,隨即成為暢銷商品。隔年也進口到日本。由於在美國銷售非常成功,所有人都認為來到日本也會造成同樣盛況,沒想到頭兩年在日本竟乏人問津。
在日本推出的尺寸也跟美國一樣,有三種適合作為便條紙的大小。當時日本市場的反應是,「如果稍微小一點應該會更方便⋯⋯」。尤其是在公家機關的使用者,原本經常使用一種叫「付箋」的標記用小便條紙,那是一種細長條狀的紙片,在一側有紅色記號。由於沒有黏性,必須自己沾上膠之後黏貼。
因為這樣,3M立刻針對日本市場製作了7.5公分x2.5公分的新尺寸,一端也有紅色條狀記號。這種款式並未在美國上市,而是專為日本量身訂做。便利貼在日本的銷路因此出現大幅轉變,迅速普及開來成為熱賣商品。
便利貼最初的產品構想就是黏貼式的書籤,而在日本的用法正好實踐了設計理念。另一方面,在美國便利貼通常不當標記書籤使用,而是作為筆記便條紙
便利貼長銷的祕密
便利貼無論被當作適可黏貼的便條,或是標記書籤使用,都在我們的書桌上掀起一波革命。從一九八○年至今,已熱銷超過三十年,這段時間雖然也有其他公司推出幾款類似的產品,但便利貼至今仍穩坐市占率冠軍寶座,這之中究竟有什麼祕密呢?
原因就在於,便利貼盡力維持著幾項因素的良好均衡。也就是,它達成了以下三點的平衡:
- 黏著力
- 可以乾淨撕除
- 筆記性
要能黏貼,就必須具備一定的黏著力。然而,如果黏性太強,就會無法和第二點取得均衡,難以乾淨撕除。要是了使用強力的黏著劑,一般來說在撕除後都會留下殘膠。但是便利貼卻能在兩者間取得絕佳的平衡,既能夠牢牢張貼,撕下後又不留殘膠。
以引擎創造汽車, Mercedes-Benz 又將如何以 AI 重新定義汽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I 人工智慧,正在快速改變你我世界。從客服中心的對答到文章的生成, AI 似乎越來越無所不能。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移動生活同樣沒因此例外, AI 不僅讓座艙內車載資訊系統的語音系統聰明應答,更可逐步取代人類掌握方向盤自動駕駛。巧合的是,積極利用 AI 改變汽車樣貌與功能的,更是 130 多年前發明汽車的 Mercedes-Benz!
從 Siri 、 Chatbot 、 ChatGPT ,到 Bing 搜尋引擎, AI 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AI 發揮分析語言及推測使用者意圖的強項,讓過去需要人類親力親為的服務與對談,成為了 AI 當前最火熱的應用功能。汽車產業中也有相同運用,座艙內的車載資訊系統正是最好例子。透過聲控操作車輛功能,讓駕駛不再需要用手一鍵一鍵地輸入指令,更輕鬆直覺,也更便利安全。但 AI 的強大可不僅於此,透過對圖像能力的處理與深度學習,更一步步實現全自動駕駛願景。
AI 於汽車產業的應用,放諸全球每個汽車品牌都在積極努力。身為汽車的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曾以內燃機改變了人類的移動方式,以當前的發展趨勢看來, Mercedes-Benz 很有可能要再度運用 AI 科技,改變汽車於人類歷史中的定義。
AI 能帶給車主何等的科技便利? 以 Mercedes-Benz 的 MBUX 多媒體系統發展來說明
開車時要如何讓旅程更添便利與樂趣?從收音機的發明開始,車廠們從不停止創新。在安全的基礎上,設置更進階的汽車音響、透過衛星訊號的導航系統、利用連網能力引入更多元的功能等。 Mercedes-Benz 於 2018 年推出 MBUX 多媒體系統,更開拓了汽車產業的全新領域。雖然聲控不算是最新的科技,但搭載於當時 A-Class 上的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可以透過 AI 學習,讓駕駛使用如「我覺得冷」的人性化口語,命令車輛聰明自動地調高空調溫度,並結合大尺寸的觸控螢幕與高度個人化設定,達到因人而異的介面風格。此外,亦可發揮 AI 運算與學習能力,分析駕駛愛聽的音樂類別、常去的餐廳等安排建議,直接顯示於介面上。

立基於第一代基礎, 2021 年第二代 MBUX 多媒體系統迎來了更智慧的更新。延續前一代的大尺碼螢幕規格,創造出更大且前所未見的顯示介面。且不僅針對駕駛,更能針對座艙內的每位乘客進行貼心功能。後座乘客也可以直接與 MBUX 語音助理溝通、夜間拿取前方置物箱內物品時副駕駛座室內燈主動開啟等等。針對駕駛部分更是無微不至,駕駛要倒車時系統會自動收起後擋玻璃電動遮陽簾、要調整後視鏡時駕駛只需注視欲調整的後視鏡,就可直接進行控制;不僅如此,更研發出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讓導航路徑可與前方環境合而為一,駕駛無需低頭觀看地圖。
而在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研發不到五年時光內,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將於 2023 年問世,啟用 5G 模組,加強即時連線的應用能力。在車輛靜止時,要於車上進行視訊會議、觀看 TikTok 影片或是玩個 Angry Bird 都不成問題。更強大的沈浸式體驗也是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的強項,將讚譽為柏林之音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結合環景式內裝照明,讓燈光可隨著音樂節奏改變照明效果,再搭配 Dolby Atmos® 音效科技,打造聲歷其境的環繞音響體驗與體感震動,大幅豐富聽覺體驗。

AI 如何創造安全未來 看看領先的 Mercedes-Benz 怎麼做?
無論是汽車發明前的馬車,或是搭載著內燃機或電動馬達的汽車,駕駛皆是以人為主。車輛上的介面亦應以使用者為導向,盡可能增加駕駛便利性與行車安全。畢竟人非機器,駕駛過程會受到各種身體、心理狀況影響,行車安全也會隨之起伏,而往往意外就是在此分心或失誤中產生。
正因 AI 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何能改善行車安全,成為了工程師們的重要課題。透過感應器的資料收集,再結合圖像判斷能力與豐富的大數據,以及 AI 強大的深度學習,讓輔助駕駛科技一步步地朝向「自動駕駛」邁進。也因當前自動駕駛科技的發展火熱,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 ) 將自動駕駛以自主能力區分,從 Level 0 到 Level 5 區分出六種自動駕駛等級。當前諸多車廠都已達到的 Level 2 ,於定義上仍屬於「輔助」階段,非真正的自動駕駛科技,意味著駕駛不能離開方向盤,駕駛必須時時監督輔助駕駛功能。簡而言之,仍是人為主、科技為輔的階段。
而 Level 3 開始,自動駕駛科技可以適度地接管車輛。當系統要求,駕駛需要立刻接手車輛操控,換言之,駕駛可在某些路況或路段交由車輛自動駕駛; Level 4 則是實踐了高度自動,基本上除了極端的氣候或環境影響外,駕駛不須時時注意方向盤、油門等操控,車子都能執行自駕。如計程車的自駕服務,方向盤或油門踏板可能無須安裝等。而到了 Level 5 ,則是完全交由系統自主操控,在「任何條件」下車輛都能自動駕駛,無需人類操控。
Mercedes-Benz 不僅於 MBUX 多媒體系統中高度結合 AI 科技發展,在自動駕駛輔助上有著領先業界的地位。 2023 年 Mercedes-Benz 成為了全球首家於美國內華達州獲得 Level 3 有條件自動駕駛國際認證的汽車品牌,在特定的路線上與特定條件中,駕駛可以將駕駛任務交由系統來執行。

你以為 Mercedes-Benz 於自動駕駛的領導地位僅此於此嗎?其實不然。 Mercedes-Benz 其實也已成功開發出 Level 4 自動駕駛科技,被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核准在斯圖加特機場的 P6 停車場中使用,實踐無人自動停車技術。意指當駕駛開車進入此停車場後,點擊智慧手機應用程式並發送到預先預定的停車位,駕駛就可離開,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會自動把車輛停妥到指定車位。駕駛再也不用辛苦於停車場中找尋車位,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停車技術不佳而無法停好車。一切的停車動作,交給 AI 掌控的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即可。

身為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更要重塑汽車未來樣貌
從過去的汽車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過去重點以硬體設備為主;而當前或是未來汽車的核心價值,則會奠基在車廠於車內系統的軟體科技水平之上。許多車廠為了迎合此改變,期望透過與其他科技公司合作,串接現有軟體介面,試圖縮短革新的時間,但對於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而言,更專注於自有系統與架構研發。適度地與 NVIDIA、Google 等 科技大廠聯手開發,目的就是要打造完整的自有科技團隊與生態系。這點或許是品牌的自我高度期許,也或許是身為汽車發明者的責任使然。
AI 正改變人類社會中的各個層面,其中也包含汽車產業。以硬體定義車輛品質的時代已然過去,在使用者體驗上考驗著眾車廠如何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發展車用軟體系統,以創造消費者於車輛內的全新體驗。未來汽車產業將不會只是傳統製造業,更須引進科技業的核心追求突變。 Mercedes-Benz 近年來的發展路徑,不僅是最佳說明,也為車壇發展開啟了一條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