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習近平成為終身皇帝,也看不到中國足球夢的實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小小一個球,牽動習近平的心。習在一次關於「中國夢」的講話中,提出中國夢必須包含「衝出亞洲、走向世界」的「足球夢」。由國家元首親自過問足球,只有獨裁國家才有此種奇觀。
極權政府是全能政府,管天管地、管股票、管菜刀,當然也管體育。在納粹德國、共產黨統治的蘇聯和東歐各國,足球和其他各項體育運動是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的亢奮劑,是政權合法性的一大基石。政府投入巨資提升體育競技水準,世界冠軍、奧運金牌成為其孜孜以求地追求的目標。
在「舉國體制」之下,這些國家在國際競技場上賺得金牌滿鉢,民間的愛國主義情緒也隨之高漲。然而,這種體制無法持久,各種弊端層出不窮:運動員普遍服用興奮劑、孩童接受非人道的魔鬼訓練、龐大的體育官僚系統出現驚人的貪腐現象……這一切最終讓「政治體育」的輝煌如肥皂泡一般破滅,正如德國作家亨利希・曼(Heinrich Mann)所説:「一個建立在強制勞動和奴役大眾基礎上的政權,一個積極備戰而只靠宣傳謊言而存在的政權,怎麼能尊重體育運動和運動員呢?請各位相信我的話,那些去柏林的運動員只能成為那個以世界之主自居的獨夫民賊的角鬥士、階下囚和笑料。」
中國也不例外,體育從來都是「舉國體制」,而且與領導人的好惡直接掛鉤。中共歷屆領導人各有其喜好的體育項目,毛澤東除了「革命家、政治家、戰略家」等頭銜外,還是詩人、書法家和游泳健將;鄧小平不僅是「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更是橋牌高手,丁關根陪同鄧小平打橋牌,就能混個部長當。胡錦濤在共青團工作期間就愛好乒乓球,溫家寶經常當眾表演棒球和籃球。習近平則對足球情有獨鍾,到國外訪問時,每次都忙裡偷閑,特別安排與西方足球巨星會面。他甚至不顧西裝革履的打扮和過於肥胖的體型,興沖沖地跑到草坪上踢一腳,向西方民眾顯示,他是熱愛體育的好好先生,而不是面目猙獰的獨裁者。
「中國足球改革領導小組」是個什麽機構?
習近平嗜球如命,不能眼睜睜地看着中國足球困在國門之中。鑒於中國足球長期不振的現實,他下令對原有的足球體制實施一系列重大改革,比如將中國足協從國家體委獨立出來,賦予其更大的權責。
這還不夠,既然習近平迷戀「小組治國」的模式,足球領域也要設立小組。2015年4月30日,《中國足球報》報導說,中央下令成立「中國足球改革領導小組」,由副總理劉延東任組長。此前一個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了「足球改革總體方案」,領導小組的成立更顯示當局對足球改革的高度重視。
小小一個球,牽動習近平的心。習在一次關於「中國夢」的講話中,提出「中國夢」必須包含「衝出亞洲、走向世界」的「足球夢」。「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習總愛足球,大小官員聞風而動,開始了實現「足球夢」的「萬里長征」。由國家元首親自過問足球,只有獨裁國家才有此種奇觀。
然而,習近平在足球領域設立新的權威機構,會讓奄奄一息的中國足球起死回生嗎?習的反腐運動波及足球領域,多位高官、教練、球員受到懲罰,倖存者無不俯首帖耳。但是,此前二十多年,瀰漫於中國足球界的假球、黑哨、球員吃喝嫖賭、俱樂部爾虞我詐等惡習,都能一掃而空嗎?
在中文網路上,民眾對「中國足球改革領導小組」這個新的機構並不看好。中共黨報《人民日報》體育部主任汪大昭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訪問時,忍不住脫口而出——「中國足球改革領導小組」的成立「沒有意義」。這是一句讓習近平顏面無存的真話。中共陣營內部的知情者反戈一擊,足以讓習近平的「足球夢」如同「落花流水春去也。」
有趣的是,習近平身兼數十個職務不嫌累,他明明無比熱愛足球,卻沒有出面擔任「中國足球改革領導小組」組長。大概身為球迷,他比一般官僚更知道中國足球之沉痾,即便砸入金山銀山,中國足球未必能在一夜之間「雄起」。若本人出任組長,折騰幾年,直至其任期結束,中國足球仍無起色,豈不灰頭土臉、有苦難言?
因此,習近平特別挑選他並不喜歡的團派大員劉延東出任「中國足球改革領導小組」組長。若中國足球真有起色,劉不敢貪天工為己有,功勞仍歸於習——劉只是執行者,若非習總的英明領導,豈能獲得佳績反之,若中國足球仍不爭氣,那麽,敗軍之責便可推到劉延東身上——大不了將其免職祭旗。這下可苦了劉延東這位當時中國職位最高的女性,本是風光一時的政治局委員和副總理,卻不得不越界主管屬於「男人圈」的足球事務,真是一個燙手的山芋,如何是好?可是,這是習近平「點將」,劉延東豈敢推辭?
習近平玩的不是足球,而是權術。對他而言,足球不僅是愛好,更是政治。

振興足球,習近平當學伊拉克
英國威廉王子(Prince William)訪問中國,受到習近平接見。據英國外交部門透露,威廉王子不會和習近平談及中國的政治及人權等敏感話題。這是英國式的聰明——英國是最少關心中國人權問題的西方大國。英國對中國人權問題不聞不問,其實是一種更加隱蔽的種族主義思維——你們是跟我們不一樣的族類,我們只跟你們做生意,至於動物莊園裡的迫害和殺戮,跟我們無關,為了心安理得,先讓我們閉上眼睛吧。
年輕的威廉王子若談政治議題,哪裡是老謀深算的習近平的對手?所以,威廉王子與習近平會面必須談別的話題。他們共同的話題就是雙方一致的喜好——足球。習近平說,他很喜歡足球,中國願向包括英國在內的世界強隊學習,中英足球合作進行了很多有益的嘗試。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