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幫中正紀念堂「轉型」,「被打一巴掌」的鄭麗君還做了什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文化部長鄭麗君任內2年7個月推動立院三讀通過台語頻道預算、《新版文資法》、《國家語言發展法》、《文策院設置條例》以及鬆綁《藝文採購法》等重要法案⋯⋯
文化部長鄭麗君今(22)日出席一場春節餐會,卻遭到資深藝人鄭惠中打了一巴掌,鄭惠中事後雖然對打鄭麗君的行為表達道歉,但表示絕不為「去蔣化」道歉。鄭麗君則表示,「個人受辱事小,民主不容傷害」。國民黨副主席郝龍斌則在臉書表示是「這一耳光,官逼民反」。
鄭麗君中午出席在台北市神旺大飯店舉辦的資深演藝人員春節餐會,正在和藝人陳松勇閒聊致意時,鄭惠中突然從後方打了鄭麗君一巴掌;鄭麗君當場受驚嚇,一臉錯愕地說,「怎麼可以這樣呢」,但鄭惠中隨後轉頭就走。
鄭惠中傍晚在國民黨籍市議員應曉薇陪同下舉行記者會表示,她因鄭麗君及執政黨提「去蔣化」政治主張,一時情緒激動、失控,向鄭麗君表達歉意。這行為當然不對,但「對鄭部長及執政黨提出的去蔣化,本人提出憤怒及不滿,去蔣化就是否定歷史。」
鄭惠中表示,先前在報上看到文化部提出要拆中正紀念堂,就有想打鄭麗君的念頭,中午第一次見到鄭麗君,「因為衝動,內心不滿,我想有很多人跟我一樣的想法」,「去蔣不是台灣人民的共識」,鄭麗君身為文化部長,未傾聽民意而推動去蔣化,撕裂台灣人民情感,她鄭重聲明絕不為去蔣化道歉。應曉薇稍晚表示,鄭惠中決定,不管鄭麗君原諒與否或願不願意見面,明早9時30分會到文化部向鄭麗君道歉。
而鄭麗君也在臉書上回應,「自由民主是台灣最珍貴的價值,台灣社會有各種自由、多元的聲音,我們期待彼此能夠對話、討論,但萬萬不該以暴力形式表達意見。麗君個人受辱事小,但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不容受到傷害。」
不過,鄭麗君任內到底做了什麼?
2016年5月20日上任文化部長的鄭麗君,雖然一度因九合一敗選後的內閣改組宣布「下台負責」,但藝文界由電影工作者王師、影評與廣告人吳國維發動的「文化向前走,部長不要走」公民連署在短短一兩天就累積上千人。13日鄭麗君正式接受新任行政院長蘇貞昌慰留。
在連署網頁上寫著,文化部長鄭麗君任內2年7個月推動立院三讀通過台語頻道預算、《新版文資法》、《國家語言發展法》、《文策院設置條例》以及鬆綁《藝文採購法》等重要法案。
鄭麗君除了積極為文化基礎建設扎根,同時也對人權、文資保存議題有強烈關注,更首次爭取到年度文化預算超過總預算1%。她倡議「部部都是文化部」,帶動了行政院文化會報的舉行,希望藉此翻轉傳統文化施政到文化治理的面貌。
而她任內大力推動的政策還包括行政院核定的《文化基本法草案》、文化部提出的《公媒法草案》,還有待立院審議。其中《公媒法》對台灣媒體界影響深遠,鄭麗君曾表示要在2年內推動整合「中央社」與「中央廣播電台」。
不過,鄭麗君任內最大的爭議,就是推動中正紀念堂轉型「去蔣化」。中正紀念堂自2012年改隸文化部,屬於文化部所轄三級機關,她在2017年提出組織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宣布中正紀念堂商店將停止販售涉及威權崇拜文宣品,開、閉館停止播放「蔣公紀念歌」,這些都遭批評傷害族群情感。
此外,中正紀念堂展廳、藝廊與演藝廳更名,回復原先使用的「一展廳」(原名:中正藝廊)、「二展廳」(原名:介石廳)與「一樓藝廊」「演藝廳」等中性名稱,並以藝文使用優先。2017年的二二八紀念日前一天,她宣布為了避免社會對立,中正紀念堂在2月28日閉館一天,並在轉型修法未完成前,未來每年2月28日都循此模式辦理。2018年7月,中正紀念堂遭到潑漆時,也曾引發爭議。
之後鄭麗君推動轉型的方式一度調整,她花了1年時間,組成專家諮詢小組、建置轉型資訊平台網站、藝術策展,並辦理12場審議式民主願景工作坊,共同討論中正紀念堂為何轉型及如何轉型。而促轉會也曾對中正紀念堂轉型提出建議,包括撤出三軍儀隊、解除園區大量運用帝王宮殿、皇室陵寢等與黨國威權相關語彙。
負責推動中正紀念堂轉型的促轉會發言人葉虹靈今天回應,中正紀念堂的轉型不應該簡化成「去蔣化」,而是整個社會該如何看待歷史問題,更不應靠打人解決。葉虹靈補充,促轉會去年12月針對中正紀念堂轉型提出5項原則建議案並送交文化部。
而去(2018)年12月底,文化部送出中正紀念堂2個轉型方案,交由行政院召開跨部會協商決定,後續將由行政院林萬億政務委員邀集相關機關研商轉型方案。
文化部新聞稿指出,願景工作坊的討論過程顯示,中正紀念堂轉型必須充份回應轉型正義和國家首都發展願景兩大核心價值。由於中正紀念堂目前運作法源為《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組織法》,中正紀念堂之轉型,不僅是空間轉型,更涉及組織轉型,需要啟動組織法之研修,並經行政、立法審議,以完備民主法制程序。
而媒體報導的中正紀念堂轉型2項建議方案,主要都是朝展覽空間規劃,也提到現有中正紀念堂建物擬不拆除,負責的政委林萬億則也曾透露,建議案沒有涉及拆建物。文化部當時澄清,目前媒體訊息都是臆測,將待行政院跨機關協商確認轉型方向後,啟動下一階段具體方案之公聽會,也會適時對外說明腹案構想。
國民黨立委柯志恩曾在年初呼籲,別為了轉型正義,把台北重要景點(2016年造訪人次超過695萬,超過故宮的466萬),變成乏人問津的博物館。然而也有政治受難者團體認為,轉型正義不能做半套,移除銅像、撤掉儀隊並拆掉四周圍牆,仍有其必要。
文化部藝術發展司長張惠君當時回應:「它以前是軍營,台北市曾經考慮要做一個金融園區,它已經被多元地使用,但是它整個的建造還是有它的歷史脈絡,所以我們可以重新把這個歷史脈絡打開,重新去想說這個中正紀念堂,這塊25公頃的園區,有可能做什麼樣新的契機跟開展。」
核稿編輯:楊之瑜
「綠領人才」現正夯,綠領職業大揭秘!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一起來認識近年新興的「綠領人才」吧!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使得近年來綠領工作需求成長快速,無論是節能、創能、儲能、系統整合,都需要更多人才投入;一起來認識這些綠領人才的工作內容!
綠領人才1:光電案場規劃師
光電案場規劃師是負責規劃和設計太陽能光電案場的靈魂人物,在太陽能發電項目的早期階段,負責評估場地、分析建物現況、土地利用、考慮環境因素,並規劃如何最有效地配置太陽能光電設施。
這些專業人員需要考慮光電模組的布局、設備的選擇、發電量的預估,同時要確保設施的安全性、環境平衡以及與當地社區的協調,需要同步評估技術、政策、法規、成本等多方面的考量。包含評估技術的可行性、效率及成本;處理預算和籌資,確保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持建置和運營光電案場,與銀行、投資者等對象進行談判和合作。同時也會參與詳細的建物與土地利用規劃、設計太陽能裝置的配置,最後擬定適當的執行方案。
適合有這些技能的人才:工程和技術知識、專案管理能力、太陽光電技術士、具電腦繪圖能力者、安全衛生管理、現場工務工程師、系統整合工程師。

綠領人才2:離岸風場施工經理
隨著離岸風電產業的從無到有,這項與海相伴的新興職業也因應而生,離岸風場施工經理作為「海上工頭」,需要管理船上的施工團隊。該職位作為施工船船長以及業主間的橋樑,在施工過程中扮演協調、判斷、下指令的關鍵角色,並同時負責管理設備運作的安全性,確保風場設備能安全順暢地運作,也需要臨場反應與即時調度,除了擁有豐富的工程知識,也需具備高度的專業和隨機應變能力。
此類人才所需技能可包含(但不限於):離岸風場施工專案(尤指大型施工船舶類)管理與協調溝通能力、鋼結構工程焊接技術、大型起重機操作經驗、安裝和拆除工程技術等

綠領人才3:綠電調度員
「讓每一度綠電發揮最大價值」是綠電調度員的終極使命。身為售電業中的綠電調度員,需要解讀電廠發電數據(供給)和企業用電數據(需求)的能力。由於再生能源會受到天氣影響發電量的高低,必須利用過往經驗和電力數據資料,透過事前預測和事後調整,制定適宜的綠電匹配規劃,確保每一度電廠發出的綠電,盡可能地為企業客戶所使用。
適合具備這些技能的人才:電力系統知識、數據分析、計算機科學、風險管理、團隊管理

綠領人才4:綠能融資顧問
綠能融資顧問是指在再生能源領域提供融資和財務建議的專業顧問。這些顧問必須擁有豐富的金融、投資和相關產業知識,致力於協助業者成功獲得綠能融資。
綠能融資顧問的工作涉及財務、工程、保險、法律等四大領域的盡職調查(註1),和一般企業融資不同的是,專案內容涉及電廠等能源基礎建設,綠能融資顧問需要親自至再生能源案場勘查,實地檢視專案進度、了解業者如何經營當地社區關係以及環境生態的維護,並透過上述資訊判斷潛在風險,針對案場的可融資性提出建議。也因為這份工作和能源轉型的永續發展相關,所以也對環境懷抱著「使命感」,期許自己的貢獻能讓臺灣乃至於全世界,都能更加靠近淨零永續的願景。

※註1:盡職調查(due-diligence, DD)為企業投資和併購案中常見的流程,旨在整理並評估有關特定業務、投資或交易等專案的重要資訊,通常包含財務、法律和技術等面向,以確保決策者在做出重要決策前有全面的瞭解,並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潛在風險和不確定性。
*以上資訊部分由大同智能、伯威海事、陽光伏特家、富邦銀行提供。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