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火鍋六大守則:火鍋料、肉片、湯底、醬料,營養與熱量大評比

吃火鍋六大守則:火鍋料、肉片、湯底、醬料,營養與熱量大評比
示意圖|Photo Credit: Catherine Ling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哪個火鍋料熱量最高?哪些食材不宜多吃(膽固醇、普林或鈉、鉀的含量較高)?哪種食物最油?哪些蔬菜要盡量避免?哪一種湯底不宜多喝?本篇將一一解析。

文:張越評(營養師)

入冬後,三兩好友招呼一同享用麻辣鍋、小火鍋店,已經像迎接冬季的儀式一樣,熱呼呼的湯頭不僅暖身也暖心,然而吃火鍋總是會吃著吃著,料還剩下很多來不及入口,肚子卻已經來到八分飽。其實肚子告訴你的訊息沒有錯,你平常吃得真的並沒有這麼多。現在就讓《食力》來一一分析火鍋的食材!

photo-11500

守則一:哪個火鍋料熱量最高?答案是丸類

進入吃到飽火鍋店,自己挑選火鍋料時,有一個斟酌熱量的大原則就是「丸類」的熱量通常最高,再來是「餃類」,熱量最低的則為蟹味棒、魚卵卷、蒟蒻條等。

一口一個很快就吞下肚,一份以三顆為計,如果選擇三顆貢丸,相較三顆魚卵卷,一餐內就使你多吞下100多大卡,油脂含量則可相差15公克。有下廚的人會知道,15公克就是一大匙的油,份量都足以炒出一大盤菜來了,但這些油脂就默默潛藏在一顆一顆豬絞肉丸子裡。

另外,不得不注意火鍋料中的鈉含量,為了讓絞肉結著、Q彈,絞肉餡常會添入兼具有保水與結著功能的磷酸鹽類,吃下肚所游離出的鈉離子含量,約每顆丸子200毫克,一日建議鈉攝取量上限也不過2400毫克,平均一餐800毫克以下,同樣若三顆貢丸吃下肚,再喝上幾口湯,那一餐的鈉攝取量其實就差不多了。

如果不想要讓身體吃完一頓飯變得沉甸又水腫,一顆貢丸吃完其實差不多就該放下筷子了,但這實在是很強人所難的要求。據《食力》2018年「火鍋黨燒燙燙大評比」的調查統計,就有近三成的人特別愛吃丸子,建議大家可以選「花枝丸、魚丸、蝦丸」為主,因為海鮮丸油脂較少,熱量相對較低,但注意只要是丸類,鈉含量都很高,即便是海鮮丸也加減拿一顆即可,接著配上魚卵卷、蒟蒻條,如此已經是一盤十分理想的火鍋料組合!

photo-11501

美味鴨血是用加鹽水凝固製成的,小心鈉含量

另外「其他類」食材中,超過四成人將票投給了鴨血,受讀者們壓倒性的喜愛,但鴨血看似熱量低,容易令人誤會是最無負擔的選擇,鴨血製作過程中會先添入鹽水協助血水成形,市售一片鴨血約300公克,內含就已有鈉約300多毫克,所以先不論鹹鹹的湯汁是否滲入的問題,光是鴨血就已經讓我們吃下了每餐建議鈉攝取量的半數,儘管熱量低,也仍建議您淺嚐就好囉!

守則二:除了蘿蔔,所有蔬菜都儘管夾

根據衛生福利部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一人一天最少要吃到35公克膳食纖維,但台灣人的膳食纖維攝取量卻普遍僅達到約一半的量,吃足夠蔬菜的人卻幾乎不到兩成!因此每日最少需要攝取的三~四份蔬菜,在挑選火鍋食材的時候就不可以錯過了!

多吃蔬菜可預防大腸癌,豐富的膳食纖維促進腸道蠕動,還能協助膽固醇代謝,火鍋食材中尤其「木耳、杏鮑菇」等食材膳食纖維含量最高,一支杏鮑菇即約一份蔬菜,海帶則熱量低又富含台灣人普遍攝取缺乏的碘,最後加上每餐必不可少的深綠色蔬菜,如久煮不變色的山蘇也是很好的選擇。

photo-11504

菇類:富含B群、纖維量高,但痛風患者不宜多吃

在菇類、海帶之中,幫助熱量代謝不可或缺的維生素B群含量特別高,居植物性食物之冠,但菇類核苷酸含量也同樣高,在體內會分解為尿酸,對痛風控制不良的患者來說還是得留意食用量。此外,「金針菇、鴻喜菇」等菇類含有高鉀,雖然有利尿排水的作用,高血壓族群特別適合吃,但相反若是排尿不順暢的腎臟病患者,就必須避免食用。

蔬菜:綠色蔬菜必點!但易吸水的蔬菜盡量避免

綠色蔬菜的特色為富含葉酸與豐富植化素,國民健康署建議每天至少都要吃一盤。近期很夯的山蘇,表面堅硬油亮,加熱過後營養素不易被破壞,纖維含量也是綠色蔬菜中的top等級。

唯一要注意的是易吸附湯汁的蔬菜,例如蘿蔔、絲瓜,含水量較高,煮熟後也吸滿了飽飽的湯汁,鈉含量增加不少,血壓偏高的人就必須小心一些!

根莖:「玉米、芋頭、地瓜、南瓜」取代麵食,吃完飽足不水腫

加加減減之後,火鍋店的菜盤大約有二~三份蔬菜量,吃完似乎功德圓滿,但其實膳食纖維加總起來也頂多達一日所需的一半,另一半必須交由全穀雜糧來補足。這時選擇南瓜、玉米、芋頭等根莖類,份量大約等同吃了一塊烏龍麵,卻能避免麵食中吸附過多湯汁,不僅吃到纖維容易飽足,鈉含量也將會少攝取很多囉!

守則三:火鍋裡最油的不是肉也不是火鍋料,是乾癟的豆皮

photo-11505

殺手級角色:豆皮

火鍋料並不能算是整場最「重量級」的角色,既油炸又容易吸湯汁的豆皮,才是整個火鍋店裡最狠的角色,每丟一塊豆皮進鍋裡,就是95大卡、95大卡的超速累加,貢丸、蛋餃都已經不夠看。

所有火鍋食材中最該注意攝取量的排名,台灣行政院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就把冠軍頒給了豆皮,少吃一點,負擔少一點!

「豆製品區」的魚豆腐是魚、芙蓉豆腐是蛋?

走入火鍋店食材冷藏櫃的豆腐區,琳琅滿目魚豆腐、百頁豆腐、芙蓉豆腐,聽起來都是豆腐製品,但是如果細看成分標示,「魚豆腐」成分其實以「魚漿」為主,後續再加入蛋液、植物油、澱粉⋯⋯等製成,成分與營養都和火鍋料較為類似,並非真正的豆製品。

「芙蓉豆腐」更連一點黃豆的影子都沒有,它其實是由「蛋液」加入鹽水、柴魚湯等凝固而成,營養與豆製品不可互相替代。

「百頁豆腐」雖然是黃豆製品,但在製作過程中也添加不少植物油,使油脂占比超過總熱量七成,非常油膩,上述三者「魚豆腐、芙蓉豆腐、百頁豆腐」鈉含量也是不容小覷,不建議攝取過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