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漁民生計遇上海洋保育:漁業署擬放寬大船到「紅火心」捕鯖鰺

當漁民生計遇上海洋保育:漁業署擬放寬大船到「紅火心」捕鯖鰺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隨著捕撈技術越來越進步,台灣近海的鯖魚族群也連年減少,農委會在2014年開始實施「禁漁」,但漁民質疑「大、小漁船的網具有差嗎?」僅讓100公噸以下鯖鰺漁船進入產卵區,政府不公平。

鯖魚是台灣沿近海產量和產值的雙冠王,台灣近海漁業漁獲量1年約16萬噸,「鯖鰺漁業」就占超過一半,產值高達40億元。然而因近年來過度捕撈,導致部分鯖魚來不及長大、漁獲量減少等,農委會在2014年開始加強管制。管制幾年間,漁民不斷要求放寬限制條件,現在傳出漁業署將重新開放大型漁船在1到5月進入主要產卵場「紅火心」捕撈,且最快在農曆年後就會上路,這也讓保育團體們十分憂心,呼籲政府不要棄守「海洋永續」。

什麼是「紅火心」?

每年1月開始,到春末5月,在台灣宜蘭蘇澳外海6到12浬處,有片俗稱「紅火心」的海域,《聯合報》報導,曾出版《鯖金歲月》一書的南方澳文史工作者賴榮興指出,紅火心是指燈塔射出的紅光,從南方澳漁港往東直線出去的6到12浬海域,這裡有湧升流把浮游生物群聚,成群的鯖魚媽媽們會洄游來這裡產卵,是最好的鯖魚漁場,也造就了南方澳「鯖金傳奇」。

《上下游》報導,台灣海域的鯖魚有2種,白腹鯖及花腹鯖,日治時期以「一支釣」及「延繩釣」漁法為主,捕撈量有限,1977年後引進「圍網」技術,漁獲量大幅度提昇,2001年後改成「扒網」操作敏捷更加高效。

然而隨著捕撈技術越來越進步,台灣近海的鯖魚族群也連年減少,花腹鯖最大體長從2004年的43公分,降為2013年的37公分,在環境壓力下,鯖魚被迫提早性成熟,1歲就當媽媽開始產卵,近2年甚至開始捕捉到不及25公分的幼魚(零歲魚)。

管制開始,漁民喊苦

《農傳媒》報導,2013年漁業署訂定《鯖鰺漁業管理辦法》,明文規定鯖鰺漁船不得在臺灣本島6浬內作業,6浬到12浬間,僅限100噸以下的鯖鰺漁船作業,而100噸以上大型鯖鰺漁船僅能在12浬外作業,並制定每年小魚最多、成長最快的6月定為「禁漁期」,不論何種噸數的大小漁船,均不得入內捕鯖魚。

《上下游》報導,然而幾年過去了,2014年起開始實施每月6月禁漁至今,花腹鯖、真鰺之性成熟體長較禁漁前略為上升,但研究仍指出,白腹鯖性成熟體長在台日中共同圍捕壓力下,反而呈現嚴重的下降,顯示白腹鯖受到過度漁撈及環境壓力的情況目前還未有改善。

鯖鰺資源量未有明顯起色,大型扒網漁船漁民也倍感生存壓力,開始質疑現禁漁區依漁船總噸位為限制依據,「大、小鯖鰺漁船的網具有差嗎?」僅讓100公噸以下鯖鰺漁船進入紅火心鯖魚產卵漁區、排除100公噸以上鯖鰺漁船,不少漁民認為政府不公平,要求開放紅火心漁場,讓大船可在每年1月至4月底、鯖魚產卵期也進入捕撈。

漁業署在2018年1月10日曾召開「鯖鰺漁業管理措施調整公聽會」,各方論辯激戰3小時,主要癥結點在於,「紅火心」的鯖鰺重要產卵區,究竟應該採取「完全禁止大型漁船作業」?亦或是允許「適度開放」?

《農傳媒》報導,最後公聽會決議鯖鰺漁業應走入「配額管制」,將新增禁漁期為每年2月15日至3月15日,並依魚體大小及市場價格變動進行指定性休漁。

但107年2月9日漁業署修正的《鯖鰺漁業管理辦法》僅新增臨時產卵禁漁期為2月14日至3月5日,當時漁業署指出,這是經1月29日又召開的小組會議討論後結果,而後漁業署將產卵禁漁期固定為每年農曆12月29日至翌年1月18日約20天。

漁業署表示,鯖鰺漁業管理是採取「魚種」管理,評估海洋資源狀況調整管理方向,依據資源量高低而有不同管理方式,持續都在做動態管理檢討,2018年也成立「鯖鰺漁業管理諮詢小組會議」進行討論,2018年11月小組會議共識為每年1月到5月開放100噸以上鯖鰺漁船進入紅火心作業,每組船進入作業以80次為原則。

保育團體憂心:漁業署不應棄守

眼看修法放寬大型漁船在即,保育團體也在今天緊急發表聯合聲明,呼籲漁業署不要輕易「棄守」;並質疑漁業署在「鯖鰺漁業諮詢小組」第2次及第3次會議,針對開放100噸漁船作業案,提出完全迥異的選擇方案。

保育團體認為,第2次提出的方案尚具保育精神,包括紅火心區開放避開2、3月產卵期,9浬內完全禁漁,訂定產卵期的可容許漁獲量等,然而在第3次會議中,與會代表意見分歧無共識,但漁業署卻在會後逕自決議於每年1月至5月當中開放大型漁船可進入紅火心區捕魚80次。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副執行長陳玉敏,同時也是「鯖鰺漁業諮詢小組」成員,質疑此項決議的來處,更提出會議中一名學者建議總捕撈量不宜超過前2年漁民回報的約1萬噸漁獲量;現場有漁民當場反駁:「不可能那麼少,那個量3天就抓滿了!」質疑漁民根本沒確實申報漁獲量,或申報造假。如果此時政府又貿然開放進入「鯖鰺產卵區域」,恐將釀成難以恢復的災難,更會是漁民難以估計的損失。

漁民:不進紅火心 扒網船生計告急

「這裡本來就是我們的作業漁場」,《聯合報》報導,台灣鯖鰺漁業協會秘書長邱嘉進表示,當初政府要訂鯖鰺管理辦法時,就希望漁業署能開放紅火心,試辦1、2年滾動式檢討。當時漁業署答應,但後來主管換人就不認帳。

邱嘉進說,全台灣60組扒網漁船南方澳就占30組,目前只有9艘百噸以下扒網漁船可進紅火心作業,其他21艘是百噸以上不能進去,這對船主生計影響很大。邱嘉進表示,他們向農委會前主委林聰賢陳情,2年前開始多次邀專家座談,才談妥目前的方案,「是產官學評估後的決策」。

邱嘉進也說,漁民把鯖鰺管理看得比誰都重,一組扒網成本上億元,船主不可能炒短線讓自己的產業短時間就斷炊,所以他們其實更在乎永續,漁民還訂自律公約,魚體太小,鯖魚價低於15元,鰺低於13元,就自動啟動休漁3天,這種模式已運作過2次。

在報導出爐後,蘇澳區漁會理事長蔡源龍在臉書上反駁保育團體和文史工作者,他表示,魚獲量遂年在下降是事實,但不是鯖飛魚類減少(「鯖飛」為宜蘭地區對「鯖魚」的台語慣稱),其他魚類也逐年減少,但將近70年的傳統漁埸依然存在,現在業者成立協會多年自律,他去年参加許多相關會議,認為「最終還是回到業者生計問題」,包括宜蘭冷凍加工廠和扒網業者是環環相扣的產業,沿近海漁獲量鯖飛占了一半,如緊縮或業者無法經營,台灣魚類糧食則須依賴進口,旣然漁業署及業者都有保育永續共識,何不朝輔導管理方向邁進,「莫過於苛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