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王》裡的壞蛋、非洲動物界的關鍵物種:斑點鬣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們對那些經過擬人後的動物,有了刻板印象。舉例來說,豬是好吃懶做的、大野狼是邪惡的。在《別讓世界只剩下動物園》中,上田莉棋勇闖非洲的動保中心,以下就經由她的親身觀察,一起認識老是被誤會是壞人的棕鬣狗。
相信大家在孩提時代,或多或少都有聽過童話,甚至是看迪士尼電影長大的。但也因為作家或編劇的安排,我們對那些經過擬人後的動物,有了刻板印象。舉例來說,豬是好吃懶做的、大野狼是邪惡的。但在現實世界中,真的是這樣嗎?
在新書《別讓世界只剩下動物園》中,作者上田莉棋勇闖非洲的動保中心,用文字記錄在擔任志工期間的所見所感,以下就讓我們經由她的親身經驗,一起看看老是被誤會是壞人的棕鬣狗,在真實世界的樣貌吧!
面前的牠像一隻普通的小狗,只有兩個月大的棕鬣狗寶寶在享受自由的大地。牠好奇地發掘每個灌木林,有時候又跑到照護員阿拉伯罕腳邊坐下。還小的牠已發展出鬣狗類獨特的身體結構:肩膀明顯比臀部高又很有肌肉,和大部分四足動物後腿較強壯相反。鬣狗類一直是非洲農民的眼中釘,但這隻棕鬣狗卻是農民救回來的。牠的母親因為壓力而殺掉剛誕生的小寶寶,只剩牠剛好撿回一命。雖然如此,但鬣狗長大後卻依然因為動畫片及既定形象,往往被視為動物界的壞人而飽受威脅。
城市生活讓我們和大自然切割,很多人從孩提時對野生動物的認識,都從童話故事開始。作家們讓動物背負擬人的個性,鯊魚、野狼、狐狸、蛇等都是「壞人」,也讓很多動物遭人類驅逐。但在大自然裡沒有分忠奸,有的只是殘酷的物競天擇。在非洲,一直備受白眼的壞人代表是鬣狗,也就是《獅子王》中壞人嘍囉。
保育研究員凱奧一臉正經地笑說,他最討厭《獅子王》了,斑點鬣狗其實是最酷的動物。我跟著他,也認識了很多以前未曾想像過,關於斑點鬣狗的知識,牠們可是極有趣的動物。雖然說目前還屬無危,但農民的態度也很重要,像有一位就不諱言自己曾殺過五隻斑點鬣狗。非洲文化中普遍也視斑點鬣狗為邪惡象徵和跟巫術有關;牠們目前雖被視為無危,但估計在非洲總數量也不過是兩萬七千至四萬七千隻左右,近三十年納米比亞國內也欠缺對牠們的數據。在種種不受歡迎的威脅下,提前防範總比發現瀕危才保育好。
我們常用眼睛判斷,以為看到的就是事實的全部。在不少納米比亞農民心中,只要看到牛隻牲畜死亡、或是被吃掉,就會聯想殺牛兇手是斑點鬣狗,不會去設想牲畜自然死亡的可能性,包括病死、吃了有毒植物、被圍欄絆倒等等。甚至曾有農民故意把摻了毒藥的南非劍羚屍體丟進保護區中,以為把斑點鬣狗毒死問題就解決了。殊不知殺死的不只是斑點鬣狗,還有一大堆動物,像禿鷹、胡狼,甚至獵豹、獅子也可能好奇去咬一點而被毒死。
農民更不知道,斑點鬣狗是幫助他們的關鍵物種。斑點鬣狗是厲害的掠食者、也是食腐動物,牠們的身體對很多致命病毒免疫,表示牠們把病死的動物吃掉也不會被感染。在年年乾旱的納米比亞,不少草食性動物集中在有水源的地方,但未必有足夠的植物,很容易因營養不良而患病。斑點鬣狗不論是捕獵體弱的動物、或是吃屍體,都能避免疾病傳染至牲畜。牠們的糞便含鈣量豐富,很多動物會吃下補鈣。沒有斑點鬣狗獵食草食性動物,後者數量大增,會吃下大量植物,導致生態不平衡外,牲畜也沒食物吃。就現實考量來看,斑點鬣狗也有關鍵的經濟作用。
在非洲野外生活,晚上不時會聽到斑點鬣狗的「笑聲」,有時是高亢的嗚嗚聲,如動畫片所示,像人類的竊笑聲,每次聽到我都很想笑。但牠們不是笑,而是在提醒同伴有威脅,動物學家發現斑點鬣狗能發出十四種聲音來溝通。很多人覺得斑點鬣狗齜牙咧嘴的樣子很醜,但我覺得牠們那不合比例,像動畫熊的圓頭大耳很可愛。當接觸和了解過後,就更覺得牠們獨特得神奇。
每個人多少都有外貌協會的心態,但保育不僅限可愛、漂亮的物種,我們也沒必要因恐懼而殺掉其他動物。動物中心的棕鬣狗還是寶寶,讓人覺得可愛,但有一天牠長大後,也不過是以鬣狗的天性生存。每種動物在大自然各司其職,就是牠們的價值。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