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白垃圾》:「美國特殊論」神話破滅,英國把殖民者當作邊境的「糞肥」

《白垃圾》:「美國特殊論」神話破滅,英國把殖民者當作邊境的「糞肥」
〈五月花號在普利茅斯港〉,由William Halsall繪於1882年|Photo Credit: William Halsall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歡迎光臨美國真實的過去。要思考美國的狀態,一七七六年是個錯誤的起點。美國獨立並不曾神奇地消除英國的階級制度,也不曾刨除關於貧窮與隨意剝削勞動力的執念。

文:南西.伊森伯格(Nancy Isenberg)

美國特殊論的神話

唯有遺忘才能成就歷史神話的虛構。我們必須探討拒認真相的源頭:大部分十七、十八世紀的英屬美洲殖民計畫都建立在特權與屈服之上,而非原始民主。一七七六年的這代人當然會避重就輕。從那之後,每一代美國人都謹遵開國元勳的腳步,避而不談這段歷史。

建立在虛構的朝聖先輩以及神聖化的開國元勳上的美國歷史,讓我們失去了許多應得的真相。我們跳過關鍵的南北建國論述之爭,以及雙方弱化階級重要性的寓言。《獨立宣言》、《美國憲法》以及主要的建國文獻在在證明了美國的父系血統;出身維吉尼亞、身高一百九的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巍巍俯視美國民眾,成了美國象徵意義上的「國父」。維吉尼亞據說是源頭,另一位開國元勳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則讚揚麻薩諸塞灣殖民地Massechusettes Bay Colony)的首任總督約翰.溫斯羅普(John Winthrop),稱其為美國高貴家父長的早期楷模。背後的邏輯很簡單:無論今昔,起源都是充滿爭議的議題。然而開國元勳的階級起源卻無法否認。

除了開國元勳自己編織的故事,十九世紀的神話製造者深深影響了現代美國史觀。十九世紀的傑出史家幾乎都來自新英格蘭一帶,他們塑造歷史論述的功力一流,所以主流故事說的都是他們的好話。這就是為什麼原初的論述中,清教徒是個情感澎湃的社群,具備可圈可點的工作倫理。不符合以上崇高典範的早期殖民者,自然就不會在歷史中留下宗教自由和辛勤工作的記載。為了便宜之計,無土地的、窮困潦倒的、白垃圾的祖先,從建國史詩中消失無蹤。

除了標準版的歷史,波士頓人士筆下的戲劇與詩歌同樣在讚頌建立早期殖民地的分離派信徒。早在一七六九年,新英格蘭人士就開始在普利茅斯舉辦「先人紀念日」活動。一八一五年波士頓藝術家亨利.薩金特(Henry Sargent)展出《先人登陸》(Landing of the Fathers)一畫。但是喬治.班克勞夫(George Bancroft)廣受好評的《美國史》第一卷,更經典地描繪出五月花號(Mayflower)和阿貝拉號(Arbella)如何上岸、撒下自由之愛的種子。在十九世紀的登陸紀念活動上,丹尼爾.韋伯斯特(Daniel Webster)等人在驕傲的演說中將自由之愛闡述到淋漓盡致。殖民婦女會(Colonial Dames)之類組織的宣傳技巧,也對於以上歷史論述的建構起到作用。殖民婦女會致力於提升五月花號的朝聖先輩和溫斯羅普的清教徒的地位,讓它們成為國家記憶中最重要的角色。

一八八九年時,普利茅斯立起朝聖先輩紀念碑(Pilgrim Monument,現在名為先祖國家紀念碑〔National Monument to the Forefathers〕)。波士頓建築師兼雕塑家哈瑪特.比林斯(Hammatt Billings)原本設計的紀念碑高一百五十呎,他希望這個紀念碑能成為美國版的羅德島太陽神銅像,古代的七大奇蹟。雖然他最後的雕像比原先設定的要小,卻無損他的設計意圖,依舊(可想而知)充滿寓意:信仰女神手指天堂,緊握聖經,頗類似自由女神與手中的火炬。

眾所周知,紀念碑無法完美記錄過去。女神的塑像(處處可見)與記錄的事件之間,存在著奇怪的斷裂。在約翰.賈斯特(John Gast)一八七二年的名畫《美利堅前行》(AmericanProgress)中,拓荒者向西跨越美洲大陸,舉頭則有女神看照。畫中的驛站馬車、四輪馬車、鐵軌與電報線,將沿路遇見的印地安人和水牛驅離四散。比林斯的信仰女神像,站在五月花乘客的頂上:他們的名字刻在雕像的側邊。就這樣,宗教自由這個單一且巨大的力量,讓首批英國拓荒者的個人動機消失無蹤。拓荒者始終無聲。殖民的複雜過程經過濃縮,而後被遺忘,因為所有人類軌跡(名字背後那些活生生的人)已然佚失。無人記得那些失敗的、無子無嗣亦無深遠影響的人。歷史卻留給後人空洞的象徵:進步前行。

歷史的濃縮與刪節看似自然中立,但卻完全不是如此。透過修剪,小學所教的歷史變成了成人心中的標準版本。也因此,我們學習的偉大美國史詩抹去了這個事實:一六三○年代,不到一半的人是因為宗教因素才會來麻薩諸塞。小時候不加思考就吸收的誇大故事,不知為何,依然與我們同在,產生狹隘的國族認同,滋養「美國特殊論」(American exceptionalism)這個最頑固不化的神話。我們獨一無二、與眾不同。階級的不存在正是美國的特色之一。

「美國特殊論」出自一系列關於救贖與善意的早期神話。在舊世界遭到迫害的朝聖先輩鼓起勇氣,越過大西洋,去美洲尋找宗教自由;一家家拓荒者,駕著馬車往西創造新生活。我們受的教育告訴我們,只有美國才會如此珍惜個人的自由。遷移似乎讓每個參與其中的角色平起平坐,讓他們成為同質、無階級的社會。團結的故事壓抑了我們的不滿,掩蓋住最敏感的分歧。當階級一如往常造成分歧,一種選擇性的失憶就會發生。美國人不喜歡談階級,大家認為階級在美國史中並不重要。談階級有違美國人的自我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