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東協的印太戰略應強化「東協中心性」,而非在美中兩強選邊站

東協的印太戰略應強化「東協中心性」,而非在美中兩強選邊站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然印尼的「印太展望」無法改變美國與中國在印太地區的競爭局面,但盼能成為另一種區域秩序的考慮選項之一。更有甚者,印尼或未來東協的印太概念強調東協國家應更加團結,而非在美、中兩強之間選邊站。

東協過去幾個月來針對發展東協視角的印太概念之討論正如火如荼的進行,很大程度仰賴印尼的積極主導與說服。印尼如此積極的推動該倡議,可能意在強化其在東協的非正式領導者(unofficial leader)與全球中型強權之地位。事實上,東協在組織上並不存在顯著的領導者,而是東協十國輪流主持,但印尼作為東協國家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且GDP最高的國家,又是東協創始會員國之一,使其常被視為東協中最有能力領航區域倡議的角色。

印尼視角的印太概念亦符合印尼總統佐科威(Joko Widodo)的「全球海洋支點」(Global Maritime Fulcrum)願景,旨在強化海軍並鞏固海事安全、提升海上交通基礎設施、確保海洋資源運用、發展造船產業等,進而讓印尼成為全球海洋強權。佐科威於2018年1月高規格訪問印度、斯里蘭卡、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國,宣示印尼亦具備「印度洋國家」的身分,呼籲印度洋沿岸國家透過「環印度洋合作組織」(IORA)來強化海事合作。印尼意欲提升其「雙洋認同」(印度洋、太平洋)之意圖不言可喻。

至於其他東協國家對於東協視角的印太戰略之態度各異,除了印尼最為積極之外,泰國、越南、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亦追隨印尼立場,支持該構想的討論。相反的,菲律賓和柬埔寨則較持抗拒態度,認為此舉可能反而破壞東協中心性,並將東協推向更嚴峻的處境。至於寮國、緬甸與汶萊則多半保持緘默。

RTX6DT1N
Photo Credit: AP/ 達志影像

東協視角的印太戰略之後續發展

原預期今年1月18日的東協外長非正式會議上,能針對東協視角的印太戰略達成共同立場,並提出一個新的名稱或說法來替代現存的「自由且開放的印度太平洋」,避免在概念上產生混淆。然東協各國彼此間及對主要強權間盤根錯節的利益關係,使東協仍未能在東協視角的印太戰略上達成共識。

未來東協仍會針對印尼提案的版本持續磋商,若能順利達成共識,將大大強化印尼在東協中的非正式領導者地位,亦具有兩項重要意義。首先,印太合作概念將有助於鞏固東協中心性,將東協放置在管理區域地緣政治、多面向安全與經濟挑戰之核心;亦能說服區域大國順從東協領導的機制,尤其是強化東亞高峰會的功能。其次,以東協中心性為基礎的區域安全架構因強調包容性原則,使其最有可能成為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進而緩解強權競逐下的緊張情勢。

注意的是,區域整合進程的推進往往與當年度東協輪值主席國之態度與主導能力息息相關。然而,作為今年東協輪值主席國的泰國,正身陷國內政局不穩定之局面。泰國軍政府原定於今年2月24日舉行大選,但近日以泰王加冕大典籌備為由,而遲遲未公布確切的大選日期。許多泰國民眾擔憂政府藉故拖延選舉,遂於曼谷街頭發起大規模抗議。今年1月23日,泰國政府宣布確定於今年3月24日舉行大選。未來,環繞著泰國大選,勢必在泰國政治、經濟與社會上產生許多波瀾。

另外,東協一年將舉辦兩次高峰會,首場高峰會通常坐落在3月至4月間,而深陷國內政治泥淖的泰國,似乎已無暇顧及區域事務,原定於4月召開的第34屆東協高峰會已延期至6月底。外界都在觀注泰國是否能順利完成大選,並召開東協高峰會以推進東協整合進程,包括東協視角的印太戰略。


參考資料: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