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享受《猛毒》:影評人愈是「見笑轉生氣」,愈彰顯它的優秀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一開始覺得《猛毒》很好笑,到後來幾乎是尊敬這部電影⋯男主角艾迪開頭騎重機的陽剛被精彩地被反轉了,他並沒有像其他美漫英雄那樣,表現出對自身力量的「享受」,每當「猛毒」展現自己,艾迪不只將牠經驗為一個無法控制的東西,甚至「怕得要死」。
帶著比地板還要低的期待去看《猛毒》(Venom),結果《猛毒》不只是好,而且是一段時間過後,大家會回過頭來發現藏在它俗濫商業電影表皮底下被偷渡進去的荒謬破格的那種好,它像是對英雄電影熱潮開的一個有點惡意的笑話,而影評人在惱怒中幾乎完全錯過它的笑點,只更顯得它的優秀。
我一開始覺得本片很好笑,到後來幾乎是尊敬這部電影,事實上它可能是近年最壁虎先生的英雄電影,所以這裡是一個「如何享受《猛毒》」的指南。
要了解《猛毒》的好,首先得要拿掉對它作為一部貨架上的那種英雄電影的期待。想像它沒有知名演員,不是出自大片廠,也沒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億萬IP,這部電影不叫《猛毒》,而是《雖小的艾迪》、《艾迪雖小的一天》或者《艾迪和他的神經質》,在沒人知道它在演什麼的狀況下在某奇幻影展放映。
再來,你得用一個看《穆荷蘭大道》(Mulholland Drive)的心情看《猛毒》。我很奇怪地想到《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2》的何士戎,《猛毒》像是對何士戎這種角色開的乍看之下有點惡意(mean)的玩笑。
屌而啷噹的陽剛正義熱血記者艾迪(Eddie Brock)偷看律師女友筆電,發現女友客戶是謠傳幹盡骯髒事的壞企業家,於是違抗上司之命硬幹壞企業家而被解職。失去事業、聲望和女友的艾迪,頓時發現自己變成一個沒有基本生活能力、找不到工作又拉不下臉的廢宅,精神錯亂之下,「猛毒」出現了,一個《異形》(Alien)般的寄生異物,一個力比多(libido)的體現,在艾迪闖入過度誇張的科幻實驗室裡執行他的道德職責時附身了艾迪。

「猛毒」因而連同這整個故事,應當被視為是艾迪的歇斯底里,艾迪的病徵,是一個失業的前熱血記者的象徵死局:他沒有辦法面對自己的憤世嫉俗,更沒有辦法面對自己其實沒有那麼憤世嫉俗其實還是偷偷關心社會,想為前女友好又還有點忌妒,所以只好在家吃垃圾,在街上跟自己打架,用一個英雄故事重新組織自己的世界座標,以得用一個不太侵略性又有點惹人憐愛的形式騷擾前女友。
這是《猛毒》藉由一種黑色幽默生動捕捉到的東西:艾迪開頭騎重機的陽剛被精彩地被反轉了,他並沒有像其他美漫英雄那樣,表現出對自身力量的「享受」,每當「猛毒」展現自己,艾迪不只將牠經驗為一個無法控制的東西,甚至「怕得要死」。
他就像是一個受到驚嚇的小動物,是《瑞克和莫蒂》(Rick and Morty)裡面的莫蒂,或巴斯特.基頓(Buster Keaton)電影裡那種表面上英雄救美,實則是神經質的魯蛇。而再陽剛不過的湯姆.哈迪(Tom Hardy)在這裡天才地參考了伍迪.艾倫(Woody Allen)的氣質詮釋艾迪的神經質,根本是完美。
「猛毒」為何來到地球?為什麼要幫助艾迪保護人類?「因為我在我的星球是魯蛇啊!但在這裡我可以為所欲為。」艾迪後來跟猛毒幾乎形成了一個愛的關係,「猛毒」甚至在關鍵時刻和安(Anne Weying)合而為一救了艾迪的命,不只借安與艾迪激吻,甚至成為艾迪和女友安和好的催化劑(這個三角戀已經在網友間傳為佳話)。
最後決戰艾迪以為猛毒將死,更被呈現為一個典型英雄電影裡,主人翁面對戀人將死時的哭號,不正生動地呈現了一種絕爽(jouissance)關係?「超出快樂原則」(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的力比多是對自身創傷的享受,而我們愛它愛得要死。
但從這個黑色笑話的深處出現了令我尊敬的東西,正如Adult Swim創意總監麥克.拉佐(Michael Lazzo)對《瑞克和莫蒂》最初提案的評論:《瑞克和莫蒂》必須認真面對莫蒂對瑞克變態行為的驚嚇和反抗,而當它被達成的時候(後來也精采地被達成),莫蒂變成了《瑞克和莫蒂》裡最有深度的角色。
這正是《猛毒》的核心所在:它沒有全然地將艾迪視為一個可悲的人,事實上它擁抱了艾迪的恐懼。當變身成猛毒的艾迪戰完一輪特警變回人類,他幾乎是快哭出來地對他的女友說:「我很害怕!」而安的反應是什麼?「看醫生,現在。」
當你發現你突然獲得了不可思議的巨大力量無限放大你的正義感和罪惡感的時侯,你可能會想要在戴上面具產奸除惡之前,先洽詢最接近你的心理諮商師。

當幾乎所有英雄電影都將「英雄之力」視為一種儘管會困擾主角,但最終會被主角克服、駕馭甚至享受的東西,並理所當然地給它一個「道德律令」的名字的時侯(這正是《蜘蛛人》系列的標準情節),只有《猛毒》擁抱了英雄的脆弱跟恐懼,並用一個稍微戲謔,實則深刻的口吻說:不不不,牠就是力比多,牠是生之欲,但正因為牠是生之欲牠也可以是猥瑣的,甚至危險的。牠就是怪物,是英雄自己。
這正是《猛毒》跟其他英雄電影的區別。當紅的英雄電影往往有一個現象,是反派遠比主角還有趣,事實上反派往往被呈現為對社會的真正批判(而電影往往只剩下用「反派會殺人」這種過度廉價的設定,以避免他們在最後獲得真正的道德正當性),英雄則是既有秩序的比較無聊的守護者(《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系列、《黑豹》(Black Panther)、《超人特攻隊2》(Incredibles 2)),這其實是一種意識型態的病態,它呈現的是英雄主義意識形態的內在矛盾、它岌岌可危以及它的嗎啡性質,因此反派寫得越好,電影也會獲得越高的評價。

《猛毒》正好反過來,電影中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式的瘋狂反派無疑過度地無聊,它是從艾迪力比多經濟(libidinal economy)中產生出來的幻想。真正的焦點在艾迪,《猛毒》將聚光燈回到英雄主角身上,甚至可以將整個《猛毒》理解為艾迪力比多經濟的幻想,是暗度陳倉英雄本身的病態,在這個意義上,艾迪和猛毒或許是近來最能無違和存在於《守護者》(Watchmen) 世界裡的艾倫.摩爾(Alan Moore)式的反英雄。
《猛毒》的笑話因此並沒有它實際上看起來的那麼虛無,既非《自殺突擊隊》(Suicide Squad)那種不敢真正反英雄的懦弱,更避免自己掉入《死侍》(Deadpool)系列的那種表面上反叛實則保守的要命的自慰心理,《死侍》就是用一個其實已經不是很稀奇的後現代魔術,重新賣給你那些同樣的垃圾。
《猛毒》同時拒絕了那種瀰漫當前英雄電影裡的悲劇性,也就是英雄之力雖然可怕,但英雄不得不如此才能避免全盤皆輸,英雄往往會不小心傷害無辜的人的那種美國後伊戰罪惡感(漫威和DC皆然)。《猛毒》拒絕了對這種罪惡感的近乎病態的迷戀,並將自己呈現為一個具有解構意義的笑話,也因此最後的決戰不是道德對不道德,而是兩個力比多的角力,而拯救人類只能算是某種副產品,猛毒只是想要欲望得以再生產。是在這裡猛毒從絕爽站到了欲望這一邊,對抗絕爽的壞企業家,也預示了艾迪之後的主體整合。

那麼最後的結局呢?艾迪難道沒有克服猛毒嗎?
我覺得應該將它理解為一個《安然無恙》(Safe)式的假結局:艾迪並沒有戰勝自己的猛毒,正好相反,艾迪透過一種「英雄敘事」重新界定自己的慾望座標,避免主體四分五裂,但是用再也看不見猛毒的某種危險為代價的,一定部分的艾迪已經永遠的迷失在自己的力比多經濟裡,他永久性地成為一個危險人物,豎立起了幻想的敵人們(可以吃的壞人)。
是在這個意義上《猛毒》透過一個黑色笑話抵抗英雄敘事往往最終會達成的某種道德正當化,這不是什麼新鮮的手法,近來的英雄電影卻全然缺乏這種東西,這才是真正激怒影評人的深層意識形態原因,因為《猛毒》踩到了享受英雄電影的根本道德前題,雖然它可能不是真的想要去踩它,而比較像是一個有機化合的意外,但也已經足夠使一些讚頌英雄電影一段時間的影評人「見笑轉生氣」。
責任編輯:游千慧
核稿編輯:潘柏翰
Tags: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