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享受《毒魔》:影評人愈是「見笑轉生氣」,愈彰顯它的優秀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一開始覺得《毒魔》很好笑,到後來幾乎是尊敬這部電影⋯男主角艾迪開頭騎重機的陽剛被精彩地被反轉了,他並沒有像其他美漫英雄那樣,表現出對自身力量的「享受」,每當「猛毒」展現自己,艾迪不只將牠經驗為一個無法控制的東西,甚至「怕得要死」。
帶著比地板還要低的期待去看《毒魔》(Venom,台譯《猛毒》),結果《毒魔》不只是好,而且是一段時間過後,大家會回過頭來發現藏在它俗濫商業電影表皮底下被偷渡進去的荒謬破格的那種好,它像是對英雄電影熱潮開的一個有點惡意的笑話,而影評人在惱怒中幾乎完全錯過它的笑點,只更顯得它的優秀。
我一開始覺得本片很好笑,到後來幾乎是尊敬這部電影,事實上它可能是近年最壁虎先生的英雄電影,所以這裡是一個「如何享受《毒魔》」的指南。
要了解《毒魔》的好,首先得要拿掉對它作為一部貨架上的那種英雄電影的期待。想像它沒有知名演員,不是出自大片廠,也沒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億萬IP,這部電影不叫《毒魔》,而是《雖小的艾迪》、《艾迪雖小的一天》或者《艾迪和他的神經質》,在沒人知道它在演什麼的狀況下在某奇幻影展放映。
再來,你得用一個看《失憶大道》(Mulholland Drive)的心情看《毒魔》。我很奇怪地想到《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2》的何士戎,《毒魔》像是對何士戎這種角色開的乍看之下有點惡意(mean)的玩笑。
屌而啷噹的陽剛正義熱血記者艾迪(Eddie Brock)偷看律師女友筆電,發現女友客戶是謠傳幹盡骯髒事的壞企業家,於是違抗上司之命硬幹壞企業家而被解職。失去事業、聲望和女友的艾迪,頓時發現自己變成一個沒有基本生活能力、找不到工作又拉不下臉的廢宅,精神錯亂之下,「毒魔」出現了,一個《異形》(Alien)般的寄生異物,一個力比多(libido)的體現,在艾迪闖入過度誇張的科幻實驗室裡執行他的道德職責時附身了艾迪。

「毒魔」因而連同這整個故事,應當被視為是艾迪的歇斯底里,艾迪的病徵,是一個失業的前熱血記者的象徵死局:他沒有辦法面對自己的憤世嫉俗,更沒有辦法面對自己其實沒有那麼憤世嫉俗其實還是偷偷關心社會,想為前女友好又還有點忌妒,所以只好在家吃垃圾,在街上跟自己打架,用一個英雄故事重新組織自己的世界座標,以得用一個不太侵略性又有點惹人憐愛的形式騷擾前女友。
這是《毒魔》藉由一種黑色幽默生動捕捉到的東西:艾迪開頭騎重機的陽剛被精彩地被反轉了,他並沒有像其他美漫英雄那樣,表現出對自身力量的「享受」,每當「毒魔」展現自己,艾迪不只將牠經驗為一個無法控制的東西,甚至「怕得要死」。
他就像是一個受到驚嚇的小動物,是《瑞克和莫蒂》(Rick and Morty)裡面的莫蒂,或巴斯特.基頓(Buster Keaton)電影裡那種表面上英雄救美,實則是神經質的魯蛇。而再陽剛不過的湯哈迪(Tom Hardy)在這裡天才地參考了活地阿倫(Woody Allen)的氣質詮釋艾迪的神經質,根本是完美。
「毒魔」為何來到地球?為什麼要幫助艾迪保護人類?「因為我在我的星球是魯蛇啊!但在這裡我可以為所欲為。」艾迪後來跟毒魔幾乎形成了一個愛的關係,「毒魔」甚至在關鍵時刻和安(Anne Weying)合而為一救了艾迪的命,不只借安與艾迪激吻,甚至成為艾迪和女友安和好的催化劑(這個三角戀已經在網友間傳為佳話)。
最後決戰艾迪以為毒魔將死,更被呈現為一個典型英雄電影裡,主人翁面對戀人將死時的哭號,不正生動地呈現了一種絕爽(jouissance)關係?「超出快樂原則」(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的力比多是對自身創傷的享受,而我們愛它愛得要死。
但從這個黑色笑話的深處出現了令我尊敬的東西,正如Adult Swim創意總監麥克.拉佐(Michael Lazzo)對《瑞克和莫蒂》最初提案的評論:《瑞克和莫蒂》必須認真面對莫提對瑞克變態行為的驚嚇和反抗,而當它被達成的時候(後來也精采地被達成),莫提變成了《瑞克和莫蒂》裡最有深度的角色。
這正是《毒魔》的核心所在:它沒有全然地將艾迪視為一個可悲的人,事實上它擁抱了艾迪的恐懼。當變身成毒魔的艾迪戰完一輪特警變回人類,他幾乎是快哭出來地對他的女友說:「我很害怕!」而安的反應是什麼?「看醫生,現在。」
當你發現你突然獲得了不可思議的巨大力量無限放大你的正義感和罪惡感的時侯,你可能會想要在戴上面具產奸除惡之前,先洽詢最接近你的心理諮商師。

當幾乎所有英雄電影都將「英雄之力」視為一種儘管會困擾主角,但最終會被主角克服、駕馭甚至享受的東西,並理所當然地給它一個「道德律令」的名字的時侯(這正是《蜘蛛俠》系列的標準情節),只有《毒魔》擁抱了英雄的脆弱跟恐懼,並用一個稍微戲謔,實則深刻的口吻說:不不不,牠就是力比多,牠是生之欲,但正因為牠是生之欲牠也可以是猥瑣的,甚至危險的。牠就是怪物,是英雄自己。
這正是《毒魔》跟其他英雄電影的區別。當紅的英雄電影往往有一個現象,是反派遠比主角還有趣,事實上反派往往被呈現為對社會的真正批判(而電影往往只剩下用「反派會殺人」這種過度廉價的設定,以避免他們在最後獲得真正的道德正當性),英雄則是既有秩序的比較無聊的保衛奇俠(《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系列、《黑豹》(Black Panther)、《超人特攻隊2》(Incredibles 2)),這其實是一種意識型態的病態,它呈現的是英雄主義意識形態的內在矛盾、它岌岌可危以及它的嗎啡性質,因此反派寫得越好,電影也會獲得越高的評價。

《毒魔》正好反過來,電影中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式的瘋狂反派無疑過度地無聊,它是從艾迪力比多經濟(libidinal economy)中產生出來的幻想。真正的焦點在艾迪,《毒魔》將聚光燈回到英雄主角身上,甚至可以將整個《毒魔》理解為艾迪力比多經濟的幻想,是暗度陳倉英雄本身的病態,在這個意義上,艾迪和毒魔或許是近來最能無違和存在於《保衛奇俠》(Watchmen) 世界裡的艾倫.摩爾(Alan Moore)式的反英雄。
《毒魔》的笑話因此並沒有它實際上看起來的那麼虛無,既非《自殺特攻》(Suicide Squad)那種不敢真正反英雄的懦弱,更避免自己掉入《死侍》(Deadpool)系列的那種表面上反叛實則保守的要命的自慰心理,《死侍》就是用一個其實已經不是很稀奇的後現代魔術,重新賣給你那些同樣的垃圾。
《毒魔》同時拒絕了那種瀰漫當前英雄電影裡的悲劇性,也就是英雄之力雖然可怕,但英雄不得不如此才能避免全盤皆輸,英雄往往會不小心傷害無辜的人的那種美國後伊戰罪惡感(漫威和DC皆然)。《毒魔》拒絕了對這種罪惡感的近乎病態的迷戀,並將自己呈現為一個具有解構意義的笑話,也因此最後的決戰不是道德對不道德,而是兩個力比多的角力,而拯救人類只能算是某種副產品,毒魔只是想要欲望得以再生產。是在這裡毒魔從絕爽站到了欲望這一邊,對抗絕爽的壞企業家,也預示了艾迪之後的主體整合。

那麼最後的結局呢?艾迪難道沒有克服毒魔嗎?
我覺得應該將它理解為一個《安然無恙》(Safe)式的假結局:艾迪並沒有戰勝自己的毒魔,正好相反,艾迪透過一種「英雄敘事」重新界定自己的慾望座標,避免主體四分五裂,但是用再也看不見毒魔的某種危險為代價的,一定部分的艾迪已經永遠的迷失在自己的力比多經濟裡,他永久性地成為一個危險人物,豎立起了幻想的敵人們(可以吃的壞人)。
是在這個意義上《毒魔》透過一個黑色笑話抵抗英雄敘事往往最終會達成的某種道德正當化,這不是什麼新鮮的手法,近來的英雄電影卻全然缺乏這種東西,這才是真正激怒影評人的深層意識形態原因,因為《毒魔》踩到了享受英雄電影的根本道德前題,雖然它可能不是真的想要去踩它,而比較像是一個有機化合的意外,但也已經足夠使一些讚頌英雄電影一段時間的影評人「見笑轉生氣」。
責任編輯:游千慧
核稿編輯:潘柏翰
Tags:
以引擎創造汽車, Mercedes-Benz 又將如何以 AI 重新定義汽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I 人工智慧,正在快速改變你我世界。從客服中心的對答到文章的生成, AI 似乎越來越無所不能。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移動生活同樣沒因此例外, AI 不僅讓座艙內車載資訊系統的語音系統聰明應答,更可逐步取代人類掌握方向盤自動駕駛。巧合的是,積極利用 AI 改變汽車樣貌與功能的,更是 130 多年前發明汽車的 Mercedes-Benz!
從 Siri 、 Chatbot 、 ChatGPT ,到 Bing 搜尋引擎, AI 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AI 發揮分析語言及推測使用者意圖的強項,讓過去需要人類親力親為的服務與對談,成為了 AI 當前最火熱的應用功能。汽車產業中也有相同運用,座艙內的車載資訊系統正是最好例子。透過聲控操作車輛功能,讓駕駛不再需要用手一鍵一鍵地輸入指令,更輕鬆直覺,也更便利安全。但 AI 的強大可不僅於此,透過對圖像能力的處理與深度學習,更一步步實現全自動駕駛願景。
AI 於汽車產業的應用,放諸全球每個汽車品牌都在積極努力。身為汽車的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曾以內燃機改變了人類的移動方式,以當前的發展趨勢看來, Mercedes-Benz 很有可能要再度運用 AI 科技,改變汽車於人類歷史中的定義。
AI 能帶給車主何等的科技便利? 以 Mercedes-Benz 的 MBUX 多媒體系統發展來說明
開車時要如何讓旅程更添便利與樂趣?從收音機的發明開始,車廠們從不停止創新。在安全的基礎上,設置更進階的汽車音響、透過衛星訊號的導航系統、利用連網能力引入更多元的功能等。 Mercedes-Benz 於 2018 年推出 MBUX 多媒體系統,更開拓了汽車產業的全新領域。雖然聲控不算是最新的科技,但搭載於當時 A-Class 上的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可以透過 AI 學習,讓駕駛使用如「我覺得冷」的人性化口語,命令車輛聰明自動地調高空調溫度,並結合大尺寸的觸控螢幕與高度個人化設定,達到因人而異的介面風格。此外,亦可發揮 AI 運算與學習能力,分析駕駛愛聽的音樂類別、常去的餐廳等安排建議,直接顯示於介面上。

立基於第一代基礎, 2021 年第二代 MBUX 多媒體系統迎來了更智慧的更新。延續前一代的大尺碼螢幕規格,創造出更大且前所未見的顯示介面。且不僅針對駕駛,更能針對座艙內的每位乘客進行貼心功能。後座乘客也可以直接與 MBUX 語音助理溝通、夜間拿取前方置物箱內物品時副駕駛座室內燈主動開啟等等。針對駕駛部分更是無微不至,駕駛要倒車時系統會自動收起後擋玻璃電動遮陽簾、要調整後視鏡時駕駛只需注視欲調整的後視鏡,就可直接進行控制;不僅如此,更研發出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讓導航路徑可與前方環境合而為一,駕駛無需低頭觀看地圖。
而在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研發不到五年時光內,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將於 2023 年問世,啟用 5G 模組,加強即時連線的應用能力。在車輛靜止時,要於車上進行視訊會議、觀看 TikTok 影片或是玩個 Angry Bird 都不成問題。更強大的沈浸式體驗也是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的強項,將讚譽為柏林之音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結合環景式內裝照明,讓燈光可隨著音樂節奏改變照明效果,再搭配 Dolby Atmos® 音效科技,打造聲歷其境的環繞音響體驗與體感震動,大幅豐富聽覺體驗。

AI 如何創造安全未來 看看領先的 Mercedes-Benz 怎麼做?
無論是汽車發明前的馬車,或是搭載著內燃機或電動馬達的汽車,駕駛皆是以人為主。車輛上的介面亦應以使用者為導向,盡可能增加駕駛便利性與行車安全。畢竟人非機器,駕駛過程會受到各種身體、心理狀況影響,行車安全也會隨之起伏,而往往意外就是在此分心或失誤中產生。
正因 AI 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何能改善行車安全,成為了工程師們的重要課題。透過感應器的資料收集,再結合圖像判斷能力與豐富的大數據,以及 AI 強大的深度學習,讓輔助駕駛科技一步步地朝向「自動駕駛」邁進。也因當前自動駕駛科技的發展火熱,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 ) 將自動駕駛以自主能力區分,從 Level 0 到 Level 5 區分出六種自動駕駛等級。當前諸多車廠都已達到的 Level 2 ,於定義上仍屬於「輔助」階段,非真正的自動駕駛科技,意味著駕駛不能離開方向盤,駕駛必須時時監督輔助駕駛功能。簡而言之,仍是人為主、科技為輔的階段。
而 Level 3 開始,自動駕駛科技可以適度地接管車輛。當系統要求,駕駛需要立刻接手車輛操控,換言之,駕駛可在某些路況或路段交由車輛自動駕駛; Level 4 則是實踐了高度自動,基本上除了極端的氣候或環境影響外,駕駛不須時時注意方向盤、油門等操控,車子都能執行自駕。如計程車的自駕服務,方向盤或油門踏板可能無須安裝等。而到了 Level 5 ,則是完全交由系統自主操控,在「任何條件」下車輛都能自動駕駛,無需人類操控。
Mercedes-Benz 不僅於 MBUX 多媒體系統中高度結合 AI 科技發展,在自動駕駛輔助上有著領先業界的地位。 2023 年 Mercedes-Benz 成為了全球首家於美國內華達州獲得 Level 3 有條件自動駕駛國際認證的汽車品牌,在特定的路線上與特定條件中,駕駛可以將駕駛任務交由系統來執行。

你以為 Mercedes-Benz 於自動駕駛的領導地位僅此於此嗎?其實不然。 Mercedes-Benz 其實也已成功開發出 Level 4 自動駕駛科技,被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核准在斯圖加特機場的 P6 停車場中使用,實踐無人自動停車技術。意指當駕駛開車進入此停車場後,點擊智慧手機應用程式並發送到預先預定的停車位,駕駛就可離開,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會自動把車輛停妥到指定車位。駕駛再也不用辛苦於停車場中找尋車位,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停車技術不佳而無法停好車。一切的停車動作,交給 AI 掌控的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即可。

身為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更要重塑汽車未來樣貌
從過去的汽車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過去重點以硬體設備為主;而當前或是未來汽車的核心價值,則會奠基在車廠於車內系統的軟體科技水平之上。許多車廠為了迎合此改變,期望透過與其他科技公司合作,串接現有軟體介面,試圖縮短革新的時間,但對於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而言,更專注於自有系統與架構研發。適度地與 NVIDIA、Google 等 科技大廠聯手開發,目的就是要打造完整的自有科技團隊與生態系。這點或許是品牌的自我高度期許,也或許是身為汽車發明者的責任使然。
AI 正改變人類社會中的各個層面,其中也包含汽車產業。以硬體定義車輛品質的時代已然過去,在使用者體驗上考驗著眾車廠如何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發展車用軟體系統,以創造消費者於車輛內的全新體驗。未來汽車產業將不會只是傳統製造業,更須引進科技業的核心追求突變。 Mercedes-Benz 近年來的發展路徑,不僅是最佳說明,也為車壇發展開啟了一條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