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課綱的「核心素養」,與九年一貫的「基本能力」有什麼差異?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如果細究會發現,108課綱所強調的諸如重視學習者的主體性、情意態度、情境結合的學習、學習歷程與策略、整合活用等等的用語,在過去的九年一貫課剛實施時也有提過,只是加深加廣。
108課綱的理念
明年下半年台灣的中小學教育有個重大變革即是迎接108課綱的到來,這一波的課綱改革來的又急又快,原定今年要實施,但是由於教育部教材編審委員會以及出版社無法如期付印完成,因此將課綱延後一年實施。台灣這次會大規模的實施改革,來自於希望未來的學生畢業後能夠與世界接軌,保有不斷學習,時時進修的能力,才能迎接未來變化快速的世界。
國內對這方面的相關研究,始於柯華葳等人在2005年接受教育部委託的「18歲學生應具備基本能力研究」,以及洪裕宏等人於2005年至2007年的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界定與選擇國民核心素養:概念參考架構與理論基礎研究」整合型專題計畫(范信賢,2016)。經過幾年的研究,最後國教院以「核心素養」做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的主軸。讓核心素養能夠達到十二年國教的理念,即自發、互動、共好,達到成就每一位孩子的願景,但如果仔細去探究會發現,108課綱所談的核心素養其實就是九年一貫基本能力的加強版,並非一套全新的課綱。
核心素養的概念與特性
核心素養的概念相當複雜,涵蓋的面向也很廣泛,但核心素養中的「素養」是指一個人接受教育後所學習獲得知識(Knowledge)、能力(Ability)與態度(Attitude),是否能夠回應社會需求會是積極追求並提升個人的綜合狀態,從素養中去選擇關鍵的、必要的、重要的,即為「核心素養」(蔡清田,2014)。進一步了解,核心素養具有以下特性(蔡清田,2014):
一、素養同時涵蓋Competence及Literacy的概念,意指一個人接受教育後學習獲得的知識(Knowledge)、能力(Ability)與態度(Attitude),能夠在現在或未來積極地回應個人或社會生活需求的綜合狀態。
二、核心素養是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核心素養強調學習不宜以學科知識及技能為限,而應關注學習與生活的結合,透過實踐力行而彰顯學習者的全人發展。
三、素養導向的學習模式並非靜態或是單向的,而是要能夠會運用知識,體現出杜威「做中學、學中做(覺)」的運用,並藉由反思來找出答案,而非等待老師給予固定的知識與答案。
四、十二年國教與108課綱所要強調的就是希望學生能夠成為終身學習者,而非出了學校之後就再也不學習,過去學校所學落後於社會,因此大多數人出了學校大門之後就不再自主學習,之後素養導向的課程不只讓學生學會知識,更學會能力,讓學生具備基礎之能之後能夠與社會接軌。
九年一貫的「基本能力」
了解核心素養的概念之後,接著我們來看過去九年國教的基本能力,教育當時訂定九年一貫的教育目標時明定:「國民教育階段的課程設計應以學生為主體,以生活經驗為重心,培養現代國民所需的基本能力。」教育目標下的十大指標分別為:一、了解自我與發展潛能;二、欣賞、表現與創新;三、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四、表達、溝通與分享;五、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六、文化學習與國際了解;七、規劃、組織與實踐;八、運用科技與資訊;九、主動探索與研究;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核心素養與基本能力的差異
我相信有在關注教育的各位一定會想問,108課綱中所提列的「核心素養」與過去九年一貫所提的「基本能力」有什麼差異?經過搜尋之後,教育部全球資訊網(2016)上面給予的解釋為:
核心素養是指一個人適應現在生活及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素養要比能力更適用於當今台灣社會,核心素養承續過去課程綱要的基本能力,但涵蓋更寬廣和豐富的教育內涵。核心素養強調多面向的學習,為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學校教育不再只以學科知識作為學習的唯一範疇,而是彰顯學習者的主體性,重視學習者能夠運用所學於生活情境中。
核心素養所要強調的就是接受過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學生畢業後,是否能夠擁有適應現在生活以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概念類似於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哲學家杜威(John Dewey)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一書中所提的「教育即經驗不斷的重組與改造」,唯有讓學生了解到學科如何使用才能真正學會,而非過去傳統的填鴨式教學,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核心素養所強調的即是知識與生活的運用與結合。如果細究會發現,108課綱所強調的諸如重視學習者的主體性、情意態度、情境結合的學習、學習歷程與策略、整合活用等等的用語,在過去的九年一貫課剛實施時也有提過,只是加深加廣。與過去不同的是,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不再以傳統的教師教學生學的模式進行,而是以學生為主,從學生好奇的問題出發,與生活做結合,才能真正的達成課綱改革的目標。
參考資料
- 范信賢(2016)。核心素養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導讀《國民核心素養: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的DNA》。教育脈動電子期刊,5,1-6。
- 蔡清田(2014)。國民核心素養: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的DNA。臺北:高等教育。
- 林寶山譯(2013)。民主主義與教育。臺北:五南書局。
-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2016)。總綱中提出「核心素養」,這和原有九年一貫課程強調培養孩子帶著走的「基本能力」有什麼不同。2018年12月27日。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一圖看懂】能源轉型新趨勢?零碳排的潔淨能源—氫能的三大優勢一次看懂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同步全球落實「2050淨零轉型」,台灣正在積極尋找各種能源轉型路徑。氫能為當前能源轉型的重要課題之一,本篇將帶您一次看懂零碳排的潔淨能源—氫能的三大優勢。
為同步全球落實「2050淨零轉型」,台灣正在積極尋找各種能源轉型路徑。氫能為當前能源轉型的重要課題之一,目前全球有超過30個國家或地區,明確制定氫能戰略藍圖,如韓國就在2019年推出氫能經濟發展路徑圖,德國則計畫投入70億歐元,將氫能視為能源發展必備的生力軍,為全球重點發展的能源課題之一。

優勢 1:終極潔淨能源
由於氫氣的使用過程,不會產生溫室氣體和其他汙染物質,燃燒後只會產生水,不會排放二氧化碳,而且能源轉換效率比化石燃料高,因而在「氫氣本身來源無溫室氣體排放」下可被視為終極潔淨能源。
因此,氫能成為綠色能源未來的重要一環,為我們走向低碳社會提供了關鍵的解決方案。透過氫能的應用,我們不僅能夠實現能源轉型,還能同時保護環境、減緩氣候變遷,為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希望。
優勢 2:儲能能力高
氫能具有高能量密度,可以有效儲存和運輸能源,意味著氫能更適合用於高能量需求的應用,能夠遠距離運輸也是一大特點,可靈活應用於不同領域,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有利於供應能源至偏遠地區。
氫能在能量的儲存方面,可以採用氫氣、氨或合成燃料等方式,確保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多樣化的型態使得氫能技術在面對不同能源需求和地區性挑戰時有出色的表現,是推動能源轉型的重要利器。
優勢 3:再生能源界的百變怪
相較於太陽能、風能主要使用於電力;氫能可以應用於多個領域,包括交通、工業、電力生產和暖氣等,並且可以用於不同技術,如燃料電池和去碳燃氫。
- 氫燃料電池:將氫氣轉化為電力和熱能的裝置,當氫氣進入氫燃料電池時,它與氧氣(通常來自空氣)在電化學反應中結合,產生電力、熱能和水蒸氣。除了廣泛應用於交通領域,如氫燃料電池汽車,它們以氫氣為燃料並產生電力,以驅動電動馬達。同時也用於電力生產、能源儲存和其他應用 。
- 混氫燃料:在天然氣中混入部分比例的氫氣,並作為燃料使用,目前鋼鐵業、燃氣電廠等工業使用皆引進混氫燃燒技術,台電曾指出「在每年以混氫5%運轉7000小時情況下,可減少7,130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於每發電一小時可減碳一公噸。」此技術為「去碳之前先減碳」的階段性任務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為落實永續發展的目標,維護環境、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成為必不可少的任務,氫能的發展便是因應這樣的使命而生。氫能作為化石燃料替代能源之一,除了能有效減少對其的過度依賴,燃燒後僅產生水的特性,也大大的減少了對環境的負擔。
現今,氫能的建設乃至於再生能源的轉型都成為全球趨之若鶩的浪潮。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